第二节 “提×”组词群
《语类》中以“提”为中心词素的词共十个,分别为:提拔、提挈、提撕、提携、提警、提省、提醒、提策、提耳、提诲。
“提”基本义为“悬持;拎起”。《说文·手部》:“提,挈也。”段玉裁注:“挈者,悬持也。”《庄子·列御寇》:“列子提屦,跣而走。”《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孔颖达疏:“谓屈臂当带,而提挈其物。”东晋陶潜《游斜川》诗:“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
“提”的本义是用手拎起物品,是典型的手作动词,在拎起物品的过程中,物品有个相对的空间位移变化,由低往高。后来,因为思维的相似性原理,这个位移可以从具体的空间域进入到人的认知域上,从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空间上的由低到高,进入到心理认知域上的提高、提升义。这就是“提”的比喻义,且这个比喻义后来成为了常用义,使用频率远远高于“提”的手作基本义。
下面将详细探讨这组词群语义范畴的层级变化。
一 手作动作的比喻义
在《语类》中语义为“提拔、举荐”义。这组里就四个词,即“提拔、提挈、提掇、提撕”,其中“提挈、提掇、提撕”多义,有手作动作义,还有引申义,详见下文分析:
(一)【提拔】
1.《语类》中的语义:举拔、提升。
然其人品凡下,又不敢望新进用事之人,提拔不起,当时不甚擢用。(8,130,3108)
按:“提”基本义为“悬持、拎起”,后引申出“举拔、提升”义。如:张天来《人生的大树》:“她现在已经被提为工程师。”
《说文·手部》:“拔,擢也。”《增韵·末韵》:“拔,抽也。”后引申出“选取、提拔”义。如:东汉王充《论衡·累害》:“夫采玉者破石拔玉,选士者弃恶取善。”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序》:“汤以拔有莘之贤为名,文王以举渭滨之叟为贵。”金段成己《送孙仲文行台之召》诗:“拔英外台选,列布皆珪璋。”明方孝孺《与郑叔度书》之一:“恒人恒多,智者恒少,世而过一人,爱赏拔于群笑之中,喜其可既耶?”
“提”“拔”同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仅有一例,“提拔”一词后带有补语“不起”,指某人不能被提升。
2.其他文献例证。
“提拔”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文献中,元明清文献中也习见,例证如下:
东晋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上》卷二十三:“其所提拔在无闻之中,若陈元龙、何伯求终成秀异者六十余人。”
《全后周文》卷九:“不悟天泽沛然,谬垂提拔。”
元释覚岸《释氏稽古略》卷三:“论慈则提拔苦海。论悲则度脱幽冥。论圣则众圣中王。论神则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
明《永乐大典》卷之13991:“〔末吊场。见净许物科〕[末白]今日得君提拔起,免教身在淤泥中。〔并下〕。”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现今考试在即,叫他报名来应考,如果文章会做,我提拔他。”
现代汉语里,“提拔”为常用词语之一,义仍为“举拔、提升”。
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八:“指挥的人自然也很要紧,可是要从队伍里提拔出来的才能靠得住。”
(二)【提挈】
1.《语类》中的语义:
(1)用手提着。
这正见“和悦而诤”底意思。当道化盛时,斑白者不提挈,不负戴于道路,少壮者代其事。(3,38,999)
到周衰,少壮者尚欲执其任,而老者自不肯安,争欲自提挈,自负戴,此正是“和悦而诤”。(3,38,999)
“挈”义为“悬持;提起”。《说文·手部》:“挈,悬持也。”如:《墨子·兼爱中》:“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有力矣。”唐李咸用《和吴处士题村叟壁》:“粝曲芟汀蓼,甘茶挈石泉。”朱自清《阿河》:“二十六的晚上,阿河忽然不到厨房里挈水了。”
这里“提”“挈”同文连义,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有两例。
(2)提升使进步。
此个道理,大则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细则入毫厘丝忽里去,无远不周,无微不到,但须是见得个周到底是何物。(2,23,560)
按:“提”有“控持;执持”义。如:《周礼·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大夫驰。”孙诒让正义:“提,犹控也,勒马曰提。”《史记·黥布列传》:“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这里,“提挈”一词中,“挈”意义有所虚化,“提”义为该词的核心义。《语类》中仅有一例。
2.其他文献例证。
该词最早见于先秦文献中,例证如下:
《淮南子·俶真训》卷二:“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蒙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
《淮南子·俶真训》卷二:“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枝解叶贯,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
《全隋书》卷二十一:“投辅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辅佐,使之提挈也。”
(三)【提掇】
1.《语类》中的语义:
(1)用手提拉之义。典型的手作动作义。
如这手是体;指之运动提掇处便是用。(1,16,101)
又如骑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险处,便加些提控。(4,62,1514)
按:“提”义为“悬持;拎起”。《说文·手部》:“提,挈也。”段玉裁注:“挈者,悬持也。”《庄子·列御寇》:“列子提屦,跣而走。”《礼记·曲礼下》:“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孔颖达疏:“谓屈臂当带,而提挈其物。”东晋陶潜《游斜川》诗:“提壶接宾侣,引满更献酬。”唐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握发呼儿延入户,手提新画青松障。”
《说文段注》释“掇,拾也”,又释“拾,掇也”。如:《诗经·国风·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毛传:“掇,拾也。”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唐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诗序:“方夜水月如练,清光可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益惊喜,掇置笼中。”
这里“提”“掇”近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语类》中有两例,义指用手提拉之动作。
(2)比喻义的拿起来。
公若知得放下不好,便提掇起来,便是敬。(1,12,215)
但长长照管得那心便了。人若能提掇得此心在时,煞争事。(7,120,2905)
(3)警醒;振作。
文振近看得文字较细,须用常提掇起得惺惺,不要昏晦。(7,118,2853)
但须觉见有些子放去,便须收敛提掇起,教在这里,常常相接,久后自熟。(7,120,2892)
平日须提掇精神,莫令颓塌放倒,方可看得义理分明。(3,44,1147)
2.其他文献例证。
《王阳明集》卷二语录二:“若诚意之说,自是圣门教人用功第一义,但近世学者,乃做第二义看,故稍与提掇紧要出来,非鄙人所能持倡也。”
《醒世姻缘传》第十七回:倚快手曹铭为线索,百方提掇,大通暮夜之金,平其衡之赃八百,吴兆圣之贿三千,罗经洪之金珠,纳于酒坛,而过送者屈指不能悉数。
(四)【提撕】
1.《语类》中的语义:
(1)比喻义上的:拿起、提起。
硬思也不得。只要常常提撕,莫放下,将久自解有得。(7,120,2905)
只是常常提撕,认得这物事,常常存得不失。(7,117,2823)
遂欲如行步时,要步步觉得他移动。要之无此道理,只是常常提撕。(7,118,2858)
且如出十里外,既无家事炒,又无应接人客,正好提撕思量道理。所以学贵“时习”,到“时习”,自然“说”也。(8,121,2922)
无事时,且存养在这里,提撕警觉,不要放肆。(6,95,2456)
未发之前,当戒慎恐惧,提撕警觉,则亦是知觉。(6,96,2469)
无事时,且存养在这里,提撕警觉,不要放肆。到那讲习应接,便当思量义理,用义理做将去。无事时,便着存养收拾此心。(7,115,2779)
这里,“提撕”一词已经由具体的动作义转向了心理动作义,这也是动作动词向心理认知类词发展的例证之一。
(2)教导、提醒,使振作。
德明起禀:“数日侍行,极蒙教诲。若得师友常提撕警省,自见有益。”(7,113,2741)
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今且要收敛此心,常提撕省察。且如坐间说时事,逐人说几件,若只管说,有甚是处!(7,113,2740)
先生问:“近日所见如何?”某对:“间断处颇知提撕。”曰:“更宜加意。”(7,118,2842)
程子教人,每于己分上提撕,然后有以见流行之妙。(7,118,2857)
当静坐涵养时,正要体察思绎道理,只此便是涵养,不是说唤醒提撕,将道理去却那邪思妄念。(1,12,217)
今人却块坐了,相似昏倦,要须提撕着。提撕便敬;昏倦便是肆,肆便不敬。(1,14,269)
只一个持敬,也易得做病。若只持敬,不时时提撕着,亦易以昏困。(2,18,402)
才觉得,又便在面前,不是难收拾。自去提撕,便见得是如此。(7,104,2617)
2.其他文献例证。
南北朝《颜氏家训》卷一: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唐《大唐西域记》卷六:阿难闻已感慕增怀。徐诣其所提撕指授。
清张宗法《三农纪》卷二十四:做事毋顷俄放宽,若放宽则涵养之功间断,才觉间断,即便相续,只要常自提撕,久久接续,打成一片。
清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二十三:精神大于身,极是要紧。每见人之神周于体者,必加精警。然志立则神日生,要在提撕之力。
二 心理认知义语义范畴
由“用手提”的手作动作义引申为“提醒、点拨、教导”义。
(一)【提省】
1.《语类》中的语义:使觉悟、醒悟。
学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则群邪自息。(1,12,201)
若看未透,且看后面去,却时时将此章来提省,不要忘却,久当自明矣。(2,26,669)
常常恁地提省在这里,若有顷刻放倒,便不得。(3,42,1088)
只如“明明德”一句,若理会得,自提省人多少。明德不是外面将来,安在身上,自是本来固有底物事。(7,106,2655)
切须勤勤提省,察之于纤微毫忽之间,不得放过。(7,113,2750)
这物事本自在,但自家略加提省,则便得。(7,115,2775)
凡人之心,不存则亡,而无不存不亡之时;故一息之顷不加提省之力,则沦于亡而不自觉。(7,117,2810)
按:《说文》释:“省(xǐng),视也。从眉省,从屮(cǎo)。臣铉等曰:‘屮,通识也。’所景切。省,古文从少,从囧。”
2.其他文献例证。
《元朝秘史》卷七:“我如今提省你,若不提防,恐来夺你弓箭。”
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三折:“则这句话可将我提省了也。”
《王明阳集》卷二语录二:“孟氏‘尧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发见得最真切笃厚、不容蔽昧处提省人。”
(二)【提醒】
1.《语类》中的语义:使人清醒、觉悟。与“提省”一词同义。
且如看《大学》“在明明德”一句,须常常提醒在这里。他日长进,亦只在这里。(1,11,178)
不若眼下于求放心处有功,则尤省力也。但此事甚易,只如此提醒,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见效,且易而省力。(1,12,209)
若难理会底便理会不得,是此心尚昏未明,便用提醒他。(1,15,293)
问:“曾子何必待孔子提醒?”曰:“他只见得一事一理,不知只是一理。”(2,27,673)
却恐未知一底道理在,遂来这里提醒他。然曾子却是已有这本领,便能承当。(2,27,684)
此用力甚不多,但只要常知提醒尔。醒则自然光明,不假把捉。(4,59,1407)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看得多少文字!(7,104,2612)
又读“回也三月不违仁”一段,曰:“工夫既能向里,只要常提醒此心。心才在这里,外面许多病痛,自然不见。”(7,114,2761)
“一贯”之说,夫子只是谩提醒他。纵未便晓得,且放缓亦未紧要,待别日更一提之。(7,117,2829)
2.词义分析。
从以上可以看出,《语类》中的“提醒”用例很多,虽然“提省”也同时并存使用,可后来“提醒”就取代了“提省”。到现代汉语里,“提省”消失,只保留了“提醒”,且成为习见词语。
三 言说义语义范畴
(一)【提警】
1.《语类》中的语义:提醒、警戒。
只为人心有散缓时,故立许多规矩来维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规矩内,则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1,12,200)
此来如“尊德性、致广大、极高明”上一截,数数蒙提警,此意是如何?(7,114,2760)
按:《说文段注》:“警,廾(gǒng)部曰,戒警也,小雅徒御不警毛曰不警,警也。大雅以敬为之。常武既敬既戒,笺云,敬之言警也。亦作儆。从言敬,敬亦声。”
2.其他文献例证: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二十二:尤通释氏学,将死,与浮屠楚圆以偈颂相提警,遗戒无置金玉椁中。
清《杂缀兼诗话》卷六:虽为读书缀文之士,反多故犯,则尤前训之所切切提警者也。
(二)【提策】
1.《语类》中的语义:启发、勉励、督促。
廖复对曰:“学者之病,多在悠悠,极荷提策。”(7,116,2793)
2.其他文献中例证也甚少,仅此一例。
《五灯会元》卷二十,天童昙花禅师:“(昙花)遍历江湖,与诸老激扬,无不契者。至云居礼圆悟禅师,悟一见,痛与提策。”
(三)【提耳】
1.《语类》中的语义:恳切教导。
他见当时庸君暗主战斗不息,愤闷恻怛,深欲提耳而诲之,故作此篇。(8,137,3255)
2.其他文献中例证也甚少,仅三例。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民有争讼,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训告,以为忿恚可忍,县官不可入,使归更寻思。”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二:“伏蒙圣恩,曲赐手诏,过加奖待,谕以至意,温密纤悉,提耳谆谆。”
清钱谦益《牧斋初学集》第8部分:“生而有气谊可见,殁而有风骨可诒,式谷之似,有深于提耳者与!”
(四)【提诲】
1.《语类》中的语义:启发、教诲。
古人自小皆以乐教之,乃是人执手提诲。到得大来涵养已成,稍能自立便可。(1,7,127)
半年得侍洒扫,曲蒙提诲,自此得免小人之归。(7,116,2789)
侍教半年,仰蒙提诲。自正月间看《论语》,觉得略得入头处。(7,116,2789)
淳问曰:“己分上事已理会,但应变处更望提诲。”(7,117,2830)
按:《说文》释“诲,晓教也。从言,每声。”《说文段注》“诲,晓教也。晓教者明晓而教之也。训以柔克。诲以刚克。周书无逸胥训告,胥教诲是也。晓之以破其晦是曰诲。”
2.其他文献例证。
《五灯会元》卷二十:参政李邴居士:“重念始得入门,而大法未明,应机接物,触事未能无碍。更望有以提诲,使卒有所至,庶无玷于法席矣。”
明人杂剧·六十种曲(汲古阁本)
不过鼓屠刀于小试。定当奏鸿业于方来。许久倚参戎。昔时承提诲。今日分袂。忽忽若有所失。足下反加浮誉。使凤益增愧赧。
四 “提×”组词群小结
《语类》中的“提”及“提”组在语义上大致经历了如下过程:
提拉(手作动作义)→提升、提拔(手作义的比喻义)→提携、扶持(心理认知义)→提醒、教诲(言说义)
在这个过程中,隐喻起了主要作用,先从空间域上的具体的提拉、上升义到抽象义上的“提拔”义,再到一般的“提携、扶持”义,再进一步抽象出“提醒、教诲”义,最后,由心理认知域语义范畴引申到言说义语义范畴。抽象程度步步渐深。
“提”组的第一个词“提拔”,“提”本义为“悬持、拎起”,“提”的本义包含以下几个义素,[空间域]+[使物体位移]+[方向上:由低向高]。同是手部的“拔”字本义是“抽出”,同样也含有和“提”一样的义素成分。故“提、拔”同义连文构成并列式合成词后,就会有共同的义素成分,[空间域]+[使物体位移]+[方向为:向上],后来,这里的“空间域”就抽象成为“社会的某一群体范围”,这是典型的词义抽象引申,由具体到一般,“使物体位移”就抽象为指“人的职位、身份或低位”的变化,方向还是向上,这样就有了“提拔”一词的“推举、提升”义了。
“提×”组词群的第一组里还有“提挈、提掇、提撕”这三个词,这三个词除了仍然具有本义手作动作义外,还有引申义,即“提携、扶持”义。“挈”本义为“悬持、提起”,“撕”本义为“拉扯、提醒”,“掇”本义为“拾也”。这个三次词分别和“提”构成合成词后,都有“提携、扶持”义。其中“提挈”表达最典型的“提携、扶持”义,“提掇”语义经历了从比喻义的“提携、扶持”义到心理认知域上的“使人警醒提升”义,“提撕”还含有“教导、提醒”的义项,这些说明,“提”和不同的词语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词义。但这三个词的核心词义为“提携、扶持”义,和“提拔”一词的“推举、提升”义相比,“提携”义更具有了一般性,抽象性程度更深了。
“提×”组词群的第二组有三个词,分别为“提警、提省、提醒”等,这是因为“提”和表达“警策、醒悟”义的“警、省、醒”三个词相组合的结果,这三个词已经没有了“手作”义,在“思想认知”的意识域里对他人进行“教导、指点”,使其“警醒、进步”,这属于典型的心理认知行为,因此,把这组归入心理认识义语义范畴内。
“提×”组词群的第三组有三个词,分别为“提策、提耳、提诲”等这三个词语。这组是言说行为词语,这使“提”的向前发展迈出了一大步。尤其是“策、诲”都是典型的“心智”类词语,“诲”属于“言部”词语,“提”和“言部”词语的组合,让“提×”具有了“言说”行为。所以,把这组词归入言说义语义范畴阶层。
后来,“提”可以直接具有言说义,比如“提说、提出、提起”等词,这时的“提×”完全进入的“言说”义语义范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