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绿色文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绿色文化内涵及特征

对于新事物的认识和新理论的学习,需要借助概念工具的辅助。概念就是我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就是对事物的具体理解,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我们认识绿色文化需要从绿色文化概念入手,不论是从宏观特征上,还是从具体微观要素上,只有一探究竟,才能认识其本真。

一 绿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文化内涵概要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3]这显示出文化的巨大作用。正是文化对政治经济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力,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所以世界各国都争先恐后地发展本国文化,以提升本国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何谓文化?不同时代、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阐述,无法列举穷尽。我们可以选择几个代表性学者的看法和观点,领略其大概。“人类学之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到:“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4]马林诺夫斯基认为:“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并且包括社会组织。”[5]任继愈先生则认为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包括文艺创作、宗教信仰、哲学著作、风俗习惯、饮食器服之用等。后者则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特点的精神成果。[6]郭因教授立足于中国传统,谈论了对文化的看法。“根据人的理想,加工、改造素朴的质地,或者创造并非自然天成的东西,就叫文。把凝固的东西变成非凝固的东西,把如此这般的东西和如彼那般的东西,变成有此有彼、又非此非彼的东西,就叫化。”[7]王仲士认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人改造自然的劳动对象化中产生的,是以人化为基础,以人的本质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实质的,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因素”[8]。从广义和狭义的范围来分,马克思对文化内涵的论述可看出,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2.文化的特征

通过不同学者对文化概念不同的理解,我们大概可以认识文化内涵的基本特点。首先,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为人类社会所特有,随着社会生产力变化而不断改变,由物质生活决定,又反作用于物质生活。其次,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历史发展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呈现在文化内容上有其差异,展示出其特殊性,由此产生“文化园地”里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之美。最后,文化发展是持续的,处在持续变动之中,这既有对原有的传承,又有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还有现实条件的不断推动演变,从而构成了文化在抽象意义上的整体概念。

3.文化的作用

一是信息传递作用。文化之所以能够进行信息传递与文明延续,是因为文化具有记录和传播功能,时刻发挥着传递社会经验的作用,从而维持社会历史连续性。“薪尽火灭者,宫殿楼宇、器物;薪尽火传者,观念形态、文化。文化的这种传递文明的功能,使个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人类在较长的时间中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价值观念。”[9]

二是教化的作用。《易经》中提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体现了文化引导人、规范人、塑造人的作用,这也是文化根本性的功能。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文化对人的教育不仅体现在生产技能上,还体现在社会教育上,也就是通过各种文化要素、文化活动积极地规范引导人们的行为,以此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团结凝聚社会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社会发展的黏合剂,是一个国家、民族抵御任何风险挑战的重大精神力量,缺少文化凝聚力的民族经不起风浪,是一盘散沙。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有赖于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文化的认同感是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关键。所以,文化能够凝聚国家的共同利益和人民的理想追求,能够形成强烈的感召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整个社会凝聚起来。

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体现在民族、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中。优秀的文化承载价值,润化心灵,引领社会发展方式和发展方向,可以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强大助推器。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文明程度,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选择,处处受到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二)绿色文化的概念

绿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农业文化等文化形态一样,是“文化园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文化抽象意义的共性,也具有自身产生、发展等要素的特性。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源自西方扩展到全世界的一股绿色思潮,使全社会开始兴起对绿色发展、绿色文化、绿色科技等问题的讨论。绿色文化在学术界受关注程度固然与学者个人的志趣爱好相关,但更多地则是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自然资源遭到人类大肆破坏,以此引发了各种矛盾和冲突而产生的外部压力所致。人类面对日益严重的生存发展困境,想要持续在地球上生存下去,维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必须思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对绿色文化、生态文化、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的不同阐释。其中,关于绿色文化概念的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点。

1.绿色文化内涵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样式和文化特征,绿色文化就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未来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有学者将绿色文化与生态文化作比对,认为:“绿色文化也就是对传统的工业文明变革和扬弃的先进文化,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协调,是人类当前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10]秦书生教授认为:“绿色文化是以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思想基础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体系,是人们根据生态关系的需要和可能,促进开发绿色技术和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有效地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11]金光风认为:“绿色文化的内涵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以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目的各种社会活动及成果的总称。”[12]王玲玲、张艳国教授认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绿色文化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13]

通过上文对绿色文化概念的列举,不同学者对于绿色文化概念的总结有不同侧重和表述。从这些不同的表述中,我们可以得出“绿色文化”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以绿色价值观为理论指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文化理念。从广义上讲,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与共的生存方式、发展方式,包含人们生产、生活、消费方式,以及人类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统一。所以,绿色文化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文化概念的核心是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使人类适应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2.绿色文化外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绿色文化认识的提升,其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挖掘和深化,形成一个内外统一的整体。当前,绿色文化的外延主要包含绿色思想、绿色文学、绿色科技、绿色产品、绿色消费等。

绿色思想。绿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基础上的思想意识。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世界万物的主宰。维持经济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的老道路,要走人与自然界相互协调、共同繁荣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都是人们的绿色认识在思想观念领域的体现。

绿色文学。绿色文学,就是在文学作品里面表现或包蕴着绿色信息的文学,其内容讴歌自然之美,反对破坏生态平衡,提倡保护自然,倡导绿色生活生产方式。巴勒斯的《自然之道》;奥斯汀的《无界之地》《旅行尽头的土地》;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等作品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绿色科技。绿色科技本质上指能够促进人类长远生存发展,有利于人与自然共存共生的科学技术,是以保护人体健康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所有科技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设计,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利用,消费方式的改进,法律法规以及环境保护理论的研究,等等。

绿色产品。绿色产品指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要求的工农业产品。绿色产品不仅在产品本身质量上过硬、在市场上竞争力强,而且产品本身具有环境保护、减少资源消耗、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特点。

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在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过程中,消费活动无害于环境或将这种损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制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增加生态环境的优化。

二 绿色文化的特征

绿色文化和其他文化形态一样,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社会、认识自我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而来的文化表现形式。绿色文化既有对传统自然文化、科学文化、人文文化的继承,又有在当前环境中产生的文化新要素。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新文化,在其演变过程中内涵要素、传播方式等表现有以下四个新的特征。

(一)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是指任何一种文化的发生、形成、发展、成熟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都会深深地打上特定时代的烙印。所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文化。打上这种时代烙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人类智慧积累程度。绿色文化产生于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给人类带来严重生存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国家与社会大众的共识之中。绿色文化从社会小众文化,发展成世界各国主流文化,并决定着政府政策法规的制定,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绿色文化不仅是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动向,还是绿色文明的灵魂,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二)和谐性

绿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和谐性是绿色文化的本质特征。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主宰,人类也不能随心所欲地掌控整个自然,这逐渐成为多数人的共识。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大气等都是这个整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出现不和谐,就会冲击自然的完整性,打破人类生活环境的平衡状态。为了维护这种平衡状态,关键是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平等观、协同观。人类树立了发展的平等观、协同观,才能减少人在自然面前唯我独尊的思想,才会对自然充满敬畏,而不是无限地“改造自然”,使自然不堪其累。和谐性不但实现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愿景,还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充分体现了和谐性的人文价值。

(三)地域性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仅就中国传统而言,大致分为秦陇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地域文化类型,扩展到全世界,依宗教信仰来看,又有西方基督教文化、中东伊斯兰文化、南亚印度教文化、东亚儒家文化等不同文化形态。绿色文化在发端、形成、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因为各地区气候、民族、文化程度、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而产生了绿色文化,它富含地域性的特征。绿色文化既包含草原绿色文化,又包含农耕绿色文化;既含纳西方人与自然对抗的文化观,又内蕴东方天人合一的文化观。所以,在面对自然、认识自然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也产生了形态各异的绿色文化观。绿色文化的地域性、独特性并非彼此隔绝,面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全世界各个地域的绿色文化是互相学习、彼此借鉴、互相融合的,从而使绿色文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全球性

近代以来,人们为了创造财富,以大无畏的精神开拓市场,发展大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4]人类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资源逐渐枯竭、生态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而人类生存也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了绿色文化。绿色文化产生背景的全球性,使其在诞生之初就具备全球性文化基因。绿色文化作为人类共同智慧的结晶,全球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绿色文化观念逐渐被世界各国所认同,成为各个国家文化的主流;另一方面,“在未来与现实之间,在维护人类共同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越来越趋向于相互依存、相互牵制。任何旨在改善生物圈,甚至只是改善本国、本地区生态环境的措施,都必须得到国际响应与合作才可能真正奏效”[15]

三 绿色文化的作用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任何民族的繁荣强盛,都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绿色文化是绿色发展的理论指导和灵魂,其观念、意识和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绿色发展。“绿色文化的兴起展现出人们主动关注生态、关注生命、关注环保的自觉意识,说明人与自然已成为生存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而绿色文化也代表了当代人对生态文明认知的新高度。”[16]绿色文化的形成,必然导致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生产方式对环境更加友好,生活方式走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思维方式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和谐融通。随着人们对绿色文化的认识不断提升,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总结其主要作用。

(一)引导作用

绿色文化拥有和谐共生的理念,它可以“引导人们开展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技术创新,促使人们形成‘天人合一’的生态情感和生态信仰,是社会形成绿色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和基础”[17]。在发展生产方面,绿色文化引导人们放弃高排放、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对原有落后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确保发展新兴生态产业,向市场提供绿色环保产品,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在科技创新方面,科技创新和进步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像蒸汽机的使用一样,它在给人们提供强大动力的同时,也向空气排放了大量污染物,充分显示科技作用的两面性。发挥科技对绿色发展的积极作用需要绿色文化的引领作用,把绿色贯穿科技应用的始终,使科学技术在给人们创造价值,便利人们生活的同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在法律制定方面,绿色文化引领绿色法律制度建立。深层次上看,法律制度是文化理念的一种外在表现,是制度形态的文化。绿色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对于引导人们建立绿色制度具有关键作用。在日常消费方面,绿色文化引导人们进行绿色消费。消费方式不仅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还体现文化内涵的差异。绿色文化引导消费者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健康低碳的消费。人们通过绿色文化的引导,使新的消费方式浸润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激励作用

激励是指激发人具体行为的心理过程,它是管理学的重要概念。绿色文化一旦形成,就会使社会大众形成绿色环保、低碳高效的观念意识。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念能使每个人都感受到自己存在和行为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绿色文化是通过人们长期总结提炼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这种生活方式和发展目标在达成之前和实施过程中,绿色文化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实施标准,并在人们意识里达成共识。保护自然的取向是正确的,会受到嘉奖和鼓励;而破坏自然则是错误的,会遭到斥责和惩罚。所以,通过绿色价值观激励,会促使人们关注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养成健康的绿色行为规范,并最大限度增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形成巨大的环保热情和创造力,投身到环境保护的具体实践中去。

(三)约束作用

绿色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多重表现形式,包括道德观念、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约束。一方面,绿色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可以影响制度规范,人们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限制或惩处违反环境保护的行为;另一方面,绿色文化本身蕴含着一套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它们从伦理关系的角度,约束和规范社会大众的具体行为。如果人们违背了其中的价值伦理要求,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心理上也会感到内疚和自责。绿色文化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其核心内容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人们会在更大程度和力度上予以规避。这其中既有人们的自觉实践,也有文化对个人行为的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也离不开外在约束力支持。绿色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既有法律制度的刚性,又有特定的社会韧性,对人的影响持久且深远。为此,要充分发挥绿色文化的约束作用。

(四)调适作用

调适就是调整和适应,使之产生彼此间的和谐关系。绿色文化是在生态失调、环境恶化、人与自然矛盾激化的背景下产生的,是以改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失序、混乱或冲突为目的,而达成彼此有序、适应、协调的状态。在具体实践路径上,绿色文化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先进性影响人,从而解放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改变或制定与之价值相符合的制度规范。绿色文化通过调适功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加深对环境保护与“三大和谐”的理解,这对于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促进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