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心理动词构式的认识情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现代汉语认识情态的语言表达形式

现代汉语中,关于认识情态的研究大多作为一个下位范畴或者子范畴散见于现代汉语情态研究当中。

在情态研究方面,Tsang(1981)以现代汉语情态动词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现代汉语的情态范畴;范开泰(1988)把模态语义分为真值模态义、道义模态义和意愿模态义。上述关于情态范畴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涉及认识情态。

在认识情态研究方面,Tiee(1985)讨论了能愿动词“会”表达说话人关于命题可能性判断的认识情态意义以及能愿动词“该、应该、应当”表达说话人关于命题必然性判断的认识情态意义。汤廷池(1981)认为情态语气词(modal particle)、情态副词(modal adverb)和情态动词(modal verb)和情态形容词(modal adjective)都具有认识情态表达功能。贺阳(1992)将能愿动词“会、能、可能、也许”所表达的或然语气和“一定、必然、必定”所表达的必然语气统称为模态语气,都属于情态动词的认识情态表达功能。

谢佳玲(2002)讨论了汉语的各种情态表达形式,其中,情态副词、能愿动词和具有情态意义的实义动词等所具有的评价情态意义属于认识情态的研究范畴。

冯军伟(2010)讨论了现代汉语认识情态范畴,概括出四类语言形式的认识情态功能,包括:情态副词“怕”“恐怕”表达说话人关于命题为真的可能认识情态意义(uncertainty),连词“哪怕”表达说话人关于命题为真的必然认识情态意义(certainty),心理动词结构“我认为”“我觉得”表达说话人强断言和弱断言认识情态意义(assertion),以及“(NP)+V+起来+AP”构式表达说话人评估认识情态意义(assessment)。

总之,现代汉语常见的认识情态语言表达形式有情态副词、语气助词、能愿动词、少数心理动词和特定句法构式等。

关于情态副词的认识情态功能研究,参见吕叔湘(1980)、Li和Thompson(1981)、张谊生(1996;2000)、崔诚恩(2002)、齐沪扬(2003)、史金生(2003)、齐春红(2006;2007)、杨万兵(2006)、齐春红、徐杰(2007)、罗耀华、刘云(2008)、冯军伟(2016),等等。

关于语气助词的认识情态功能研究,参见胡明扬(1981)、朱德熙(1982)、李兴亚(1986)、太田辰夫(1987)、胡明扬(1988)、邢公畹、马庆株(1994)、李明(1996)、张谊生(2000)、高增霞(2000)、齐沪扬(2002)、周士宏、岑运强(2008)、陈颖(2009)、徐晶凝(2003;2007;2008;2018)、方梅(2016),等等。

关于能愿动词的认识情态功能研究,参见彭利贞(2005);张万禾(2007)、石毓智、白解红(2007)、郭昭军(2003;2006;2011),等等。

关于少数心理动词的认识情态功能研究,参见高增霞(2003)、郭昭军(2004)、方梅(2005)、张丽萍(2009)、冯军伟(2010;2011)、徐晶凝(2012),等等。

关于特定句法构式的认识情态功能研究,参见李宗江(2008);郑娟曼、张先亮(2009)、唐雪凝、张金圈(2011)、刘娅琼、陶红印(2011)、李小军(2014)、冯军伟(2009;2016;2020)、方梅(2017)、方迪(2019),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