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宗教简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经典与教义

一 经典

摩尼教创教人摩尼曾亲创七部经典:

《密迹经》《大力士经》《净命宝藏经》《证明过去经》《福音》《撒布拉干》《指引与规约》。[27]

据史料记载,最早传入中土内地的摩尼教经典是《二宗经》:

延载元年,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28]

唐代尚有所谓“化胡经”(非晋代王浮所著本),载有“老子”乘自然光明道气,入于苏邻国中,降诞王室,出为太子,舍家入道,号末摩尼,传播“三际及二宗门,教化天人”等内容。

宋代史料关于摩尼教经的内容杂芜,名目繁多:

一明教之人,所念经文及绘画佛像,号曰《讫恩经》《证明经》《太子下生经》《父母经》《图经》《文缘经》《七时经》《月光经》《平文策》《赞策》《证明赞》《广大忏》《妙水佛帧》《先意佛帧》《夷数佛帧》《太子帧》《四天王帧》……[29]

志磐《佛祖统纪》卷三九尚引宗鉴《释门正统》记载的摩尼教“不根经文”:《佛佛吐恋师》《佛说涕泪》《大小明王出世经》《开天括地变文》《齐天论》《五来子曲》。以上引征经文未必皆为摩尼教经,但其中如《太子下生经》《大小明王出世经》等,应是中国摩尼教徒所撰的摩尼教经。

二 教义——二宗三际说

摩尼教的基本教义的核心是二宗三际说。现在北京图书馆尚存有一部摩尼教残经。另一部是《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分藏于伦敦图书馆和巴黎图书馆。

所谓二宗三际说之“二宗”指明与暗,代表善与恶。“三际”是时间概念:初际、中际、后际。

据《佛祖统纪》卷四八载:

其经名二宗三际。二宗者,明与暗也。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30]

摩尼教原典之“三际”是初际、中际、后际,但传入中土后,混同于佛教之三世,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三际。

据摩尼教经,光明与黑暗是两个彼此相邻的国度。“未有天地”之时,光明王国占据着东、西、北三个方位,最高神是明父,或称大明尊。此国充满光明,至善至美。黑暗王国占据南方,最高统治者是黑暗魔王,国内居有五类魔。在初际——未有天地之时,光明、黑暗各守其界,虽互相对峙,但相安无事。但此种局面未能持续下去,由于黑暗王国的无穷贪欲,爆发了黑暗王国对光明王国的入侵。光明王国大明尊召唤出善母,善母又召唤出初人,初人再召唤出五明子——气、风、明、水、火,迎战黑暗王国入侵。初人首战失败,五明子为暗魔吞噬。善母向大明尊求救。大明尊派出明友等,救出初人。但五明子仍为恶魔吞噬。大明尊为了收回五明子,不得不创造出今天的世界:日、月、星辰、十天、八地、山岳等。构成这个世界的物质是众暗魔的身体,而管理这个世界的则是光明王国的净风五子:持世明使、十天大王、降魔胜使、催光明使、地藏明使。

在创造天地之后,大明尊又进行了第三次召唤,召出第三使者和惠明使。这两位明使把净风俘获的众魔锁住,加以甄别,把恶的部分扔入海内,变成妖物,由降魔胜使将其杀死;那些分不开的,扔在陆地上,变成树木、植物。而雌魔皆纷纷流产,流产物化为五类动物。[31]

黑暗王国之魔王则按明使形象,造出人类元祖——亚当、夏娃,肉体由黑暗物质组成,但里面仍藏有许多光明分子,组成人类的灵魂。摩尼认为人类的身体是小世界,是宇宙、光明、黑暗的缩影。《摩尼教残经》云:“如是毒恶贪欲肉身,虽复微小,一一皆放天地世界。”[32]

由于人类是暗魔的子孙,摩尼教吸收了基督教教义,继承人类生而有罪的原罪观。因此拯救人类灵魂成为摩尼教的一种使命。摩尼教教义再杂芜,但最终落脚点还在于拯救人类上。人类之所以可以拯救,因为在人类灵魂中毕竟有光明分子——有善的内含。

摩尼本人宣称他是大明尊者派到人间的最后使者,其使命是救度上至明界,下至地狱的一切众生,即要人类劳身救性,修行自己,拯救灵魂。为此,该教制定出严格戒律:

四不:不吃荤、不喝酒、不结婚、不积聚财物。

忏悔十条:虚伪、妄誓、为恶人作证、迫害善人、搬弄是非、行邪术、杀生、欺诈、不能信托及做使日月不喜欢之事。

遵守十诫:不崇拜偶像、不谎语、不贪、不杀、不淫、不盗、不行邪道巫术、不二见(怀疑)、不惰、每日四时(或七时)祈祷。[33]

以上这些规矩传到中土后,部分地得到实行。南宋有些史料记载,摩尼教持戒甚严。而两浙摩尼教“不食肉”“甘淡薄”“务节俭”“有古淳朴之风”[34]。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授受不亲者为明教。明教遇妇人所作食则不食。”[35]流行闽、浙的摩尼教徒则反对厚葬,主张裸葬。

摩尼教原典认为,教徒只要严守戒律,灵魂就能得救,即经月宫,再浮生到日宫,最后回归到一个全新乐园。不知改悔者则在世界末日与黑暗物质同时被埋葬于地狱之中。那时,支撑世界之神将卸任而去,天地随之崩坍,大火爆发,直燃烧至1468年。

按照摩尼教的说法,中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暗既侵明”开始,到形成天地,创造人类,一直到世界彻底毁灭为止。然后进入“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的后际。后际的本质是向初际原始状态的复归。只不过到那时黑暗将受到永久的禁锢,光明世界将永恒存在。

摩尼教对中国底层社会的影响还在于其崇拜光明、崇拜日月及明王出世等救世思想。据《闽书》记载:“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其教曰明,衣尚白,朝拜日,夕拜月。”[36]据《鸡肋编》载,“故不事神佛,但拜日月以为真佛”[37],崇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此“凡初入教而甚贫者”,“众率出财以助,积微以至于小康”[38]。在元末则形成了“明王出世,弥勒下生”这个改天换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思想观念,把摩尼教在中土的宗教影响力和政治影响力发展到了极致。


[1] 参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21—22页。

[2] 罗振玉:《雪堂校刊群书叙录》卷下,第43—45页。

[3] 柳存仁:《唐前火祆教和摩尼教在中国之遗痕》,载《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3期。

[4] 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第60页。

[5] 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发表于1922年6月《国学季刊》,后小有改定。见《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6] 陈垣:《摩尼教入中国考》,发表于1922年6月《国学季刊》,后小有改定。见《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35页。

[7] 庄为玑:《泉州摩尼教初探》,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

[8] (明)何乔远:《闽书》卷七。

[9] 《册府元龟》卷九七一。

[10] 《通典》卷四○注。

[11]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一。

[12] 《唐会要》卷四九。

[13] 《新唐书》卷二一七《回鹘传》。

[14] 《僧史略》卷下“大秦末尼”条。

[15] 《僧史略》卷下。

[16] 《旧五代史》卷一○。

[17] 马西沙:《白莲教辩证》,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第1—13页。

[18] (宋)洪迈:《夷坚志》,转引自《佛祖统纪》卷四八。

[19]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四八。

[20] (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一○。

[21] (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转引自《陈垣史学论著选》,第163页。

[22]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23] 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三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3页。

[24]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八。

[25] 《大明律·礼一》。

[26] 吴晗:《明教与大明帝国》,载《读史札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268页。

[27] 参见孙培良《摩尼和摩尼教》,载《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28] (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三九。

[29]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30] 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31] 参见林悟殊:《摩尼的二宗三际论及其起源初探》,载《摩尼教及其东渐》,第17页。

[32] 参见林悟殊《摩尼的二宗三际论及其起源初探》,载《摩尼教及其东渐》,第17页。

[33] 参见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第19页。

[34] 《陈垣史学论著集》,第135页。

[35] 《陈垣史学论著集》,第163页。

[36] 《闽书》卷七《方域志》。

[37]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转引自《陈垣史学论著集》,第170页。

[38] (宋)庄季裕:《鸡肋编》卷上,转引自《陈垣史学论著集》,第1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