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典与教义
弥勒观念于汉末传入中土,西域僧人安世高译《大乘方等要慧经》,介绍了有关弥勒信仰之内容。其后西晋西域僧人竺法护译《弥勒下生经》,弥勒净土思想得到较完整的介绍。从此,有关弥勒净土经典相继译出。而“伪经”亦大量产生。在隋唐以后形成了燃灯、释迦、弥勒三佛应劫救世观念,并在民间广泛流行。明清时代,无生老母观念日趋成熟,形成无生老母派遣“三佛”应劫救世观念。
一 经典
据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述,从汉末至南北朝末,有关弥勒信仰有如下译经:
《大乘方等要慧经》 后汉安世高译(现存)
《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 西晋竺法护译(现存)
《弥勒成佛经》 法护译
《佛说弥勒下生经》 法护译(现存)
《弥勒当来生经》 西晋失译
《弥勒来时经》 东晋失译
《弥勒所问本愿经》 东晋祗多蜜译(现存)
《弥勒大成佛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现存)
《弥勒下生成佛经》 后秦鸠摩罗什译(现存)
《观弥勒上生兜率天经》 凉沮渠京声译(现存)
《弥勒成佛经》 后秦道标译
《弥勒下生经》 陈真缔译
《弥勒菩萨所问经》 留支译(现存《弥勒所问经释论》)[23]
以上所录诸经尚未全括西晋下迄隋唐社会流行有关弥勒净土经典。同仁杨曾文在其作中指陈:《出三藏记集》(佑录)等书中记载失译经录,其中包括部分“伪经”:
《弥勒经》一卷(道安云出《长阿含》)
《弥勒当来生经》(《开元录》附西晋录)
《弥勒下生经》一卷(《开元录》卷一四谓陈真缔译)
《弥勒菩萨本愿待时经》(抄本)
《弥勒为女身经》一卷
《弥勒受诀经》(《祜录》云未见经文)
《弥勒作佛时经》一卷(同上)
《弥勒难经》一卷(同上)
《弥勒须河经》一卷(同上)
卷五所载伪经目录中有:
《弥勒下教经》一卷
隋法经《众经目录》卷二所载伪经中还有:
《弥勒成佛本起经》十七卷
《弥勒下生观世音施珠宝经》一卷
《弥勒成佛伏魔经》一卷
唐智昇《开元释教录》卷十八所载伪经:
《随身本官弥勒成佛经》一卷
《金阴密要议经》一卷(注:兼说弥勒下生事)
《弥勒下生遣观世音大势至劝化众生舍恶作善寿乐经》一卷
《随身本官弥勒成佛经》一卷
《弥勒摩尼佛说开悟佛性经》一卷[24]
此外从唐宋至清代,民间尚流行大量关于弥勒净土信仰的经书、宝卷,特择录于下:
《龙华誓愿文》(唐宋时代)
《弥勒三会记》(唐宋时代)
《龙华会记》(唐宋时代)
《五龙经》(北宋)
《滴泪经》(北宋)
《弥勒颂》(明成化)
《弥勒佛说地藏十王宝卷》(明)
《三教应劫总观统书》(清初)
《大圣弥勒化度宝卷》(清)
《弥勒佛出西宝卷》(清)
《布袋经》(清)
《弥勒古佛救劫篇》(清)
《弥勒尊经》(清)[25]
二 教义——弥勒救世思想
关于弥勒(Maitreya)的由来,《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都有说明。弥勒是波罗捺国劫婆利村人,出身于上层大婆罗门家族。弥勒以慈氏为名,阿逸多为姓,或称弥帝隶、梅低丽、迷缔隶,最流行的称谓是弥勒。
弥勒净土信仰分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弥勒由凡人而修行成菩萨果,上至兜率陀天。二是弥勒菩萨从兜率陀天下生阎浮提世,于龙华树下得成佛果,三行法会,救度世人。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弥勒下生尘世间人之居所,于龙华树下成佛,救度世人。弥勒菩萨下生之处名“翅头末,长十二由旬,广七旬……”“福德之人交满其中……丰乐安稳……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人常慈心,恭敬和顺……”[26]“土地丰熟,人民炽盛……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27]。这块土地虽然物产丰美,人心均平,但不是佛国净土,人们享受着“五乐欲”。弥勒观此五乐欲“致患甚多,众生沉没,在大生死”,仍不免“三恶道苦”。弥勒观此,决心修道成佛,救度世人出离生死苦海。弥勒修度成佛后,向尘世人指出五欲之害,在龙华树下向众生宣讲释迦四谛十二因缘,以解脱“众苦之本”。共行三次法会:
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次大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次说法,九十二亿人得阿罗汉。
尔时弥勒佛诸弟子普皆端正,威仪具足,厌生老病死,多闻广学,守护法藏,行于禅定,得离诸欲,如鸟出壳。……弥勒住世六万岁,怜悯众生,令得法眼,灭度之后,法住世亦六万岁。[28]
这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龙华三会”的基本内容。弥勒救世思想始流行于动乱的两晋南北朝时期,迎合了中土各阶层人氏惧怕“生老病死苦”的心理和生命永驻的理想。于是大行于中土。在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加快了世俗化与民间化,并与底层民众社会运动发生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关于弥勒信仰的大量“伪经”出现。这些伪经本依印度传经的某一思想,敷衍成篇;或另有意图,“诈云佛说”。如《弥勒成佛伏魔经》这类伪经即依《弥勒下生经》中一段伏魔故事衍成全经。这类伪经的出现与乱世人心大有关系。世乱则噩运丛生,群魔乱舞,人民希望有弥勒这样的救世主伏魔以安定世事。此后,沙门中有许多人自称弥勒,蛊惑人民,造反起义,如前章所举之北魏法庆及隋唐时代多类造反事件,都是如此。
由印度传经到“伪经”,再由最初“伪经”发展成后世民间宗教“三佛应劫”救世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所谓“三佛应劫”救世思想,即把人类历史分成三个阶段:青阳劫时代,由燃灯佛掌教;红阳劫(或称红羊劫)由释迦佛掌教。前两劫各救度两亿人。白阳劫,乃世界最大灾难来临之时,由弥勒佛下世掌教,救度“残灵”九十二亿,回归天宫。
“三佛应劫”救世思想,在北魏时代弥勒大乘教出现时已见端倪。法庆提出“新佛出世,除去旧魔”。有新佛即有旧佛,旧佛大概即指释迦佛。到了唐玄宗开元初年,弥勒教王怀古已明确提出“释迦牟尼末,更有新佛出”。而北宋王则则更明确地提出“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的思想。三佛应劫说似已成形。但尚缺一燃灯佛。
燃灯佛亦称定光佛。佛经《大智度论》卷九载:“如燃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燃灯太子,作佛亦名燃灯,旧名锭光佛。”据《太子瑞应本起经》解释:燃灯佛曾点化释迦菩萨得成佛果,故燃灯佛又称过去佛,释迦则称为现在佛。而弥勒为释迦佛弟子,故又称未来佛。此三世佛皆载于印度佛典。关于燃灯佛即定光佛至少在唐末五代时已成为民间一救世主。据朱辨《曲洧旧闻》卷一记载:
五代割据,干戈相侵,不胜其苦。有一僧,虽狂佯而言多奇中。尝谓人曰,汝等切望太平甚切,若要太平,须得定光佛出世始得。
同书卷八记载:“……吾尝梦梵僧告予曰:世且乱,定光佛再出世。子有难,能日诵千声,可以免矣。吾是以受持……定光佛初出世,今再出世,流虹之瑞,皆在丁亥年,此又一异也。君其识之。”燃灯佛即定光佛在民间的日益神化,为封建社会晚期三佛应劫救世思想的成体系化奠定了最后的基础。
但是民间将人类历史分成青阳、红阳、白阳三期,又是佛、道相交并对民间宗教影响的结果。
《云笈七籤》记载:“三天者,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是也。……清微天也,其气始青;……禹余天也,其气始黄;……大赤天其气玄白。”[29]“过去元始天尊……见在太上玉皇天尊……未来金阙玉晨天尊……”故朱熹讲道教三清“盖仿释氏三身而为之尔”是有道理的。《云笈七籤》又记载有“日中青帝”“日中赤帝”“日中白帝”之说。这显然是青阳期、红阳期、白阳期来源较早的记录。
到了明清时代问世的《三教应劫总观通书》以及《普静如来钥匙宝卷》等经书,对三教应劫或三佛应劫救世思想有了明确、成体系的概括:“世界上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佛轮管天盘。过去是燃灯佛,管上元子丑寅卯四个时辰,度道人道姑,是三叶金莲为苍天。现在者是释迦佛,管中元辰巳午未四个时辰,度僧人尼僧,是五叶金莲为青天。未来者是弥勒佛,管下元申酉戌亥四个时辰,度在家贫男贫女,是九叶金莲为黄天。”[30]尚有如下说法:“燃灯佛,掌教是,青阳宝会。释迦佛,掌红阳,发现乾坤。弥勒佛,掌白阳,安天立地。三极佛,化三世,佛法而僧。三世佛,掌乾坤,轮流转换。”[31]在有的“宝卷”中,三世佛上还有一个最高神“无生老母”或“无生父母”,她在三个时期分别派遣燃灯、释迦、弥勒下到尘世间救度受苦受难的人群,再回归到天宫。
显而易见,这类思想发其端者是南北朝时期的弥勒大乘教,而后代此类思想不过是其衍生或更加体系化而已。
[1] 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二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2] 《太平御览》卷八七五。
[3] 《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
[4] 《资治通鉴》卷一二四。
[5] 《魏书》卷二《太祖纪》。
[6] 《资治通鉴》卷一二六。
[7] 《宋书》卷九七《夷蛮传》。
[8] 《魏书·元遥传》。
[9] 《魏书·裴良传》。
[10] 《册府元龟》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
[11] 《隋书》卷三《炀帝纪》。
[12] 《隋书》卷二三《五行》下。
[13] 《隋书》卷二三《五行》下。
[14] 《资治通鉴》卷一八六。
[15] 《册府元龟》卷九二二。
[16] 《册府元龟》卷一五九。
[17] 《太平广记》卷二八九《妖妄》。
[18] 《宋史纪事本末》卷三二《贝州卒乱》。
[19]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20]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八。
[21] (明)权衡:《庚申外史》卷上。
[22] 马西沙:《白莲教辩证》,载《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4期,第1—13页。
[23]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5—576页。
[24] 杨曾文:《弥勒信仰的传入及其在民间的流传》,载1985年《中原文物》特刊。
[25] 参见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间宗教史》第二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68—69页。
[26] 参见《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义疏》,鸠摩罗什译,唐佚名撰疏。又见《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北京图书馆藏。
[27] 参见《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义疏》,鸠摩罗什译,唐佚名撰疏。又见《佛说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北京图书馆藏。
[28] 《佛说弥勒下生经义疏》。
[29] 《云笈七籤》卷三《道教本始部》。
[30]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第三辑,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5页。
[31] 《普静如来钥匙宝卷》,藏于首都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