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大自然的生态危机首先是“人类意识的污染”。传统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环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以人类为中心,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将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割裂开,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以“掠夺式增长”为特征。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保持着”[1]。由于人们打破和僭越了“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将人的实践活动放到了优先地位,肆无忌惮地破坏自然,才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能源枯竭,导致生态危机。生态价值观是倡导适应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把生态平等作为突出的价值观,重视人与自然的平等、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强调生态价值的全面回归,倡导生态文化,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使生态道德成为普遍道德,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统筹发展的绿色建构,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福利等物质文明的内容,生态公正、生态意识等精神文明的内容,以及生态民主等政治文明的内容。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文化土壤。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是人类对于天人合一、生态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优秀的人类思想宝库的整合,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归,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及社会发展的深刻的精神反思与价值重建。生态文明建设要靠生态文化的引领和支撑。生态文化通过生态伦理和自然道德的双重约束影响人的观念和行为,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生态文化实践丰富多彩,应深入研究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消费观、生态政绩观等问题,从基层挖掘生态文化的积淀和最朴素、最自然的生态文化形态,培育和铺垫生态文化的基础,不断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