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深刻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1]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系统安排,提出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内涵,拓展了关于现代化的绿色意蕴。

(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

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演替与生态环境变化具有相关性。人类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从盲目崇拜自然、有限破坏自然、疯狂掠夺自然到尊重保护自然,从“本能”生存、“体能”生存、“技能”生存到“智能”生存,贯穿始终的是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首先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文明坚持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只承认人的价值,否认自然界的价值,大肆破坏和掠夺自然,忽视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超越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性”。马克思认为:“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3]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特别是人与自然界的和谐。”[4]习近平总书记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5]“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6]多年来,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较多,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已经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突出短板。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既是时代所需,也是人民所盼。

(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分析批判近代工业社会的异化劳动现象,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8]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安排都必须顺应自然生态法则,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否则人类活动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自身。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9]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人类在试图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带进了无尽的深渊,被大自然所惩罚。1962年,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在美国问世。该书认为,“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人类应当从征服自然的沉醉中清醒,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因此,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面前应保持一种理智的谦卑,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实现生态正义。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是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人与自然的和解依赖于人与人的和解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劳动中,实现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马克思指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正像人对人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自然的关系。”[10]因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必须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解”。在实践基础上,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立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资源、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企业,要坚决关闭淘汰。如果破坏生态环境,即使是有需求的产能也要关停,特别是群众意见很大的污染产能更要‘一锅端’。对一些偷排‘红汤黄水’、搞得大量鱼翻白肚皮的企业,绝不能心慈手软,要坚决叫停。”[1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采取坚决措施,关停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大力提倡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持续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运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过程中,遵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实现着党性、人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

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提出了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这两种生产力的概念。马克思指出:“撇开社会生产的形态的发展程度不说,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13]马克思认为,自然生产力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包括两类:作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作为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它制约着社会生产力。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生产力构成中增加了生态环境要素,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辩证关系。自然环境是有生态价值的,保护好自然环境,生态价值是可以增值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14]从“原料—产品—废料”的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原料—产品—原料”的绿色发展模式,从“吃老本”转变为“吃利息”,是实现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增值的重要路径。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的生态产品,建立健全生态资产、生态信用和生态产品认证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制度,丰富生态产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提升生态产品附加值,破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完善生态产品监测评估指标体系,促进生态资源资产与经济社会协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