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基督教世界的诞生

在政治事件被演变为宗教现象的过程中,从国家的角度看,精神选择就具有了民族色彩。这个把戏在19世纪末民族主义高涨的时候一再被使用,在如今的21世纪又大有回头之势。我一直不能理解,一个人怎么可以既是基督徒又是民族主义者?怎么可以把截然相反的两个原则混为一谈?《旧约》的确提到了选民的概念,但《新约》彻底打破了这种说法。自圣保罗以来,基督教就是面向世界的。基督教所推崇的上帝并不是在指引某一个民族,而是所有人。

基督教同所有宗教一样,它们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我们从本书的开头就一直在解释这一点。自从西罗马帝国的拉丁基督教(我们所说的天主教)与拜占庭帝国的希腊基督教(我们所说的东正教)分道扬镳,西欧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空间:基督教世界。这个基督教世界并不是以民族的形式来组织的,因为我们现在的这种民族的概念当时还没有形成,甚至也不是以国家的形式来组织的。对于捍卫基督教的那些人来说,基督教世界就是以(至少经过罗马阐释的)福音为基础、以教皇为拱顶石的一个庞大而统一的教会组织。

要组织这个空间,教皇需要依靠神职人员。管理教徒的在俗神职人员并不一定是最可靠的。大公、侯爵们渐渐都以当地的统治者自诩,而各教区的主教们则越来越居于人下。底层神职人员,如普通的教士、乡村堂区的神甫,通常也都只有很小的权力。总之,在整个中世纪,每当人们提起这些人,就会说他们的布道有多么的无趣,他们的道德品行是多么的不堪。关于中世纪的书经常会出现两个词,一个是simonie,意思是将圣物拿去交易的罪行,另一个是nicolaïsme,意思是过姘居生活或生活淫乱。如果说教会里所有的人都是这样,那也未免太武断了。在他们的队伍里,当然也会有高尚之人。但我们注意到,中世纪由教皇召集的每一次大公会议都会产生杜绝此类恶行的决议,后世的大公会议大体上也都是如此。

尽管在俗神职人员不一定可靠,入了修会的神职人员却是值得教皇信赖的。中世纪,一座座修道院先后建成,修道士们就住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