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化的中世纪
本章伊始,我们从普罗万出发,经过了吕贝克、米兰、佛罗伦萨、布鲁日等城市。其实我们还可以绕个远路去其他的中世纪城市看一看。那些城市也保留着很多中世纪的遗迹,尽管有些经过了加工,比如法国的卡尔卡松(19世纪全部经过修复)、意大利的锡耶纳、英国的约克、德国的纽伦堡(二战后恢复了老城原貌)以及罗腾堡等。城市的出现,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再现,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罗马时代就已经有很多城市了,但这些城市在蛮族大入侵时遭到了灭顶之灾。罗马的人口一度达到百万,在查理大帝时却只剩不到3万人,仿佛被打入冷宫的皇后。就连亚琛——皇宫所在地——也沦为小村落。公元9世纪,欧洲唯一能称得上是大都市的地方只剩下了安达卢西亚的穆斯林都城科尔多瓦。其他城市都成为受城堡保护的村落。
11世纪,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城市的复苏。由于农村人口过多,很多人离开村庄来到人烟稀少的城市。当然,农民依然是欧洲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在19世纪末之前都是这样,但城市的扩张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大、宽敞、能够容纳很多人的哥特式大教堂无疑是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变化。本书的目的在于指出欧洲有共同的历史,而哥特式教堂正是人们普遍能够意识到的例证。这种教堂遍布欧洲大陆:英国的林肯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奥地利维也纳的圣史蒂芬大教堂、捷克布拉格的圣维塔大教堂、苏格兰爱丁堡的圣吉尔斯大教堂、西班牙的布尔戈斯大教堂、瑞典的乌普萨拉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哪个欧洲国家没有夸耀过自己教堂里的彩绘玻璃、教堂外的开阔广场?哪个欧洲国家没有赞美过高耸的塔楼、宏伟的中堂还有仿佛能够通向天堂的立柱?哪个游客看不出这样的建筑风格从出现到后来的三四个世纪都为整个欧洲所共有?哥特式建筑唯一的问题就是人们将哥特这个名字一直延续了下来。法兰西岛的工匠最早将交叉穹隆、拱扶垛等出现在其他地方的建筑元素结合了起来,造出了既高大又灵巧的建筑,形成了这种美学风格。采用这种风格的第一座教堂是法国的桑斯大教堂。后来,应法兰西国王路易七世的重要谋士、修道院院长叙热(Suger)的要求,又建成了圣丹尼修道院附属教堂。1144年6月,这座教堂举行了祝圣仪式,成为圣地。国王的妻子埃利诺参加了这个仪式。是的,依然是那位埃利诺,欧洲历史无法回避的女人。这种建筑风格很快便征服了整个基督教世界,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风靡到16世纪。由于最早出现在法兰西岛,当时的人便称其为法兰西岛式作品(francigenum opus)。“哥特”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那时,意大利艺术家不喜欢这种风格,想要另辟蹊径。因此他们便想出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将法兰西岛的风格归为哥特人、日耳曼人的风格。这些人都是蛮族,是“黑暗时代”的象征,他们的风格当然也就是“黑暗”的了。哥特式建筑明明对光情有独钟,“哥特”之名倒是弥补了它的不足。
城市的繁荣发展也有政治因素的作用,人们很少想到这一点,我却要强调它。中世纪城市的历史颇有些自由的意味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