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微笑迎接不幸
1966年12月1日,马才锐出生在宝清县八五二农场,父亲是一个普通的转业军人。这个农场是以铁道兵部队番号命名的。1956年,铁道兵第二师、第三师的七千名转业官兵开进宝清县南横林子地区,开荒建场。大诗人艾青当年就在这里劳动了二十多个月,他在这里还写下了《蛤蚂通河畔的朝阳》等诗篇。
北大荒的冬天,冷得让人害怕。最低气温可以达到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就在马才锐不满周岁的时候患上了感冒,持续几天高烧不退。当时的农场医院条件有限,离县城又很远,最后耽误了最佳治疗期。她三分之二的躯体被病魔侵蚀,使她成为一个不幸的高位截瘫的残疾人。她的双腿萎缩得不能行走,严重的腰部弯曲变形导致她又失去了坐的能力。她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穿衣吃饭都需要家人照顾。
上学期间,懂事的马才锐为了减少给别人造成的麻烦,每天上学前都坚持不喝水不吃稀饭。夏季天一热,她口渴得厉害了,只好用干涩的舌头舔舔干裂的嘴唇。为了能在椅子上坐稳,妈妈给她用纸板和棉花做了一个厚厚的夹板,紧紧缠住她那弯曲的腰。炎热的夏天,夹板就像烙铁一样紧紧贴在皮肤上,捂得又疼又痒,时间长了还磨出了鲜红的血丝。马才锐顶着难忍的疼痛,咬着牙从没叫过一声。她一拿起书本,或听到老师讲课时,这一切痛苦全都忘到了脑后。
命运的坎坷,没有让她放弃拼搏。初中毕业后,马才锐开始了自学。她为自己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从早晨5点到半夜12点近二十个小时,她把课程安排得满满的。上午学新课,下午背单词或做短语训练,晚上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古代汉语和外国文学。为了节省时间,她常常不吃午饭。“一个人残疾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进取的信心。”张海迪的话经常在她耳边回响。
马才锐自学的内容涉猎很广,不仅仅是中文和写作。她先后参加了鲁迅文学院、大连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刊大、武汉速记学校和黑龙江省文学院的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她陆续买了千余册书籍,既有哲学、历史方面的,也有文学、法学、医学、心理学方面的。她渴望广博的知识能给她插上翅膀,她像个饥饿者一样,迫切地吸取着知识的营养。
今天成绩的取得,不仅离不开马才锐同病魔做斗争的顽强精神,同样也离不开家人的呵护,更离不开她二姐的多年陪伴。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深情地写道:
我的一生是与二姐的付出分不开的,没有她的爱就没有今天的我。多少年了,每当那些被二姐感动的相识的或陌生的人问起怎么不写写你二姐,我常常汗颜,无言以对。因为情溢于心、意凝于笔的我,无论怎样写都只能是片鳞只爪,雪泥飞鸿。我担心我的笔触表达不了我盈满一生的感动。二姐的童年没有我,她比我大七岁。有了我,二姐的童年就结束了。二姐出生时,是1959年举国上下闹饥荒的年代。而她却像没饿着似的,小时候长得粗粗壮壮结结实实。大眼睛像妈妈,个子高高像爸爸。北大荒冰天雪地的,才六七岁的她就和妈妈、大姐上山拉柴火,在树林子里乱穿,把耳朵鼻子都冻坏了,至今,一到冬天就疼得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