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中南海的战略抉择
1950年9月15日,“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以美第10军指挥两个师等部队共7万余人,在朝鲜西海岸实施登陆。仁川登陆成功后,美第10军以美陆战第1师攻打汉城,以美第7师向汉江以南的水原进攻,截断在洛东江一线的朝鲜人民军主力的后路。原受困于“釜山防御圈”的美第8集团军展开反攻。朝鲜人民军主力腹背受敌,于9月下旬被迫撤出洛东江一线,实施战略退却。9月28日,美陆战第1师攻占汉城。29日,美第8集团军指挥的美军和南朝鲜军,全线进抵三八线。
在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决定,请求苏联和中国给予直接的军事援助。
金日成致函毛泽东请求援助
9月30日晚,通过苏联驻朝鲜大使以电报方式给斯大林发出由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名的求援信。信函中写道:
为了人民的独立、民主和幸福,我们将斗争到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果敌人不给我们时间来实现我们预定的措施,而且还利用我们极端严重的局面来加速对北朝鲜的进攻战役,那么我们将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阻挡敌人。因而,……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特别的援助。换句话说,当敌军跨过三八线以北的时刻,我们非常需要苏联方面的直接军事援助。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请帮助我们在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对我们的斗争给予军事援助。
斯大林接到金日成和朴宪永的求援信后认为,这支国际志愿部队最好由中国军队组成,需要同中国方面商量。遂于10月1日致电苏联驻华大使并转告毛泽东或周恩来。电报中说:
我考虑,根据眼下的形势,你们如果认为能用部队给朝鲜人以帮助,那么至少应将五六个师迅速推进至三八线,以便朝鲜同志能在你们部队的掩护下,在三八线以北组织后备力量。中国师可以志愿者身份出现。当然,由中国的指挥员统率。
10月1日晚,金日成紧急召见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和政务参赞柴军武(即柴成文),直接向中国方面提出关于中国出兵援助朝鲜的请求。同日,以金日成、朴宪永名义致函毛泽东。信中写道:
在目前敌人趁着我们严重的危急,不予我们时间,如要继续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则只靠我们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克服此危急的。因此我们不得不请求您给予我们以特别的援助,即在敌人进攻三八线以北地区的情况下,极盼中国人民解放军直接出动援助我军作战!
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委托劳动党中央常务委员、朝鲜内务相朴一禹将这封信送达北京。10月3日,朴一禹当面向毛泽东主席呈交这封求援信。
一份未发出去的电报
10月1日,朝鲜关于中国出兵给予援助的请求通过中国驻朝鲜大使馆传到北京,斯大林关于建议中国组成志愿军援助朝鲜的电报也发至北京。
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对于必要时出兵援助朝鲜早有考虑和准备。
7月上旬,即开始组建东北边防军,明确东北边防军的任务就是准备必要时出动到朝鲜,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8月上旬,毛泽东和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即明确提出以志愿军的形式对朝鲜要帮的思想。
经金日成同意后,9月19日,东北边防军派第13兵团侦察科长崔醒农、第40军第118师参谋长汤景仲、第39军参谋处长何凌登、军委炮兵司令部情报处副处长黎非、东北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张明远,以大使馆武官名义前往朝鲜收集美军情况,以熟悉美军装备、作战特点和朝鲜地形情况,以便利日后边防军的作战。
尽管如此,但中共中央面对国家诸多方面存在的严重困难,敌我力量对比异常悬殊的情况,要做出出兵朝鲜、与美国军队作战的决定,这个决心仍是很不好下的。
1950年10月上半月,在毛泽东的主持下,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反复研究讨论出兵援助朝鲜的问题。
10月2日,毛泽东致电斯大林[1]:
(一)我们决定用志愿军名义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援助朝鲜同志。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因为如果让整个朝鲜被美国人占去了,朝鲜革命力量受到根本的失败,则美国侵略者将更为猖獗,于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
(二)我们认为既然决定出动中国军队到朝鲜和美国人作战,第一,就要能解决问题,即要准备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国家的侵略军;第二,既然中国军队在朝鲜境内和美国军队打起来(虽然我们用的是志愿军名义),就要准备美国宣布和中国进入战争状态,就要准备美国至少可能使用其空军轰炸中国许多大城市及工业基地,使用其海军攻击沿海地带。
(三)这两个问题中,首先的问题是中国的军队能否在朝鲜境内歼灭美国军队,有效地解决朝鲜问题……
(四)在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决定将预先调至南满洲的十二个师(五六个不够)于十月十五日开始出动,位于北朝鲜的适当地区(不一定到三八线)……
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中提出中国出兵朝鲜的基本构想,后来志愿军入朝作战,中央也是按此进行指导的。根据现在的材料判断,这封电报很有可能是在10月2日上午起草的,估计原准备在下午中央书记处开会,做出出兵决策后发给斯大林,但这封重要的电报并没有发出去。
10月2日下午,中南海菊香书屋。毛泽东在此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助问题。结果出乎毛泽东的意料。
毛泽东认为出兵朝鲜已是万分火急,但中央书记处多数成员不赞成出兵。毛泽东起草的致斯大林的电报只好搁置下来。
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
10月2日的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10月4日召开扩大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入朝作战问题。
毛泽东要周恩来派飞机到西安,接彭德怀到北京参加会议。
10月4日下午,中南海颐年堂,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此召开。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董必武、陈云、彭真、张闻天、彭德怀、高岗、李富春,另有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邓子恢、聂荣臻、薄一波、胡乔木、杨尚昆列席会议。[2]议题是朝鲜战局和中国出兵援朝问题。
毛泽东首先要大家讲讲出兵朝鲜可能的不利情况。不赞成出兵者提出的主要理由是:打了这么多年的仗,迫切需要医治战争创伤;新中国成立才一年,经济十分困难;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和城市民主改革还没有进行;国民党留下的众多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还没有肃清,人民政权还没有完全巩固;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差,没有制空权、制海权,等等。因此,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出兵打这一仗。
毛泽东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毛泽东还说,“我们可以提出几十条、几百条甚至几千条顾虑,这些顾虑都是揣测可能发生的。另外一条就是我们应该在朝鲜争取反美胜利,应该给美帝国主义这个世界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的头子一个打击,把它的气焰打下去。”毛泽东认为,尽管遇到那样多条的顾虑,但那是可以克服的困难,或者是应该忍受的困难,也是我们为争取这个伟大的胜利应该付出的代价。
下午的讨论没有结果,毛泽东最后宣布:“明天下午继续开会。”
第二天上午,毛泽东让邓小平去北京饭店接彭德怀到中南海,谈出兵援朝问题。见到彭德怀后,毛泽东说:“昨天你没来得及发言。我们确实存在严重困难,但是我们还有哪些有利条件呢?”
彭德怀说:“昨天晚上我反复考虑,赞成你出兵援朝的意见。”
毛泽东问:“你看,出兵援朝谁挂帅合适?”
“中央不是已考虑派林彪同志去吗?”彭德怀反问道。
毛泽东谈了林彪的情况后说:“我们的意见,这担子,还得你来挑。你思想上没有这个准备吧?”
彭德怀没有二话:“我服从中央的决定。”
毛泽东很高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下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在颐年堂举行。与会者以对党和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坦陈己见。对出兵援朝问题,还有两种意见。中央决策层在研究讨论过程中,对是否出兵朝鲜有不同意见,是很正常的。研究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共识、最终形成决策的过程。
彭德怀发言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
周恩来在发言中支持出兵援朝的主张。
林彪在发言中提出,美军是一支高度现代化的军队,手里还握有原子弹。
对此,毛泽东指出:“它有它的原子弹,我有我的手榴弹。我相信我的手榴弹会战胜它的原子弹。它无非是个纸老虎。”
经过反复权衡、研究讨论,会议达成共识,做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会议决定,由彭德怀挂帅,率志愿军入朝作战。同时决定派周恩来、林彪赴苏联,与斯大林就有关问题进行会谈。
10月6日,周恩来受毛泽东委托,主持召开党政军高级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决定,对志愿军入朝作战事宜进行研究和部署。
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名义签署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命令指出:“为了援助朝鲜人民解放战争,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着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同时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同一天,毛泽东通过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将上述命令通报给金日成。
周恩来后来说:“当着朝鲜正受到美帝国主义摧残的时候,美国侵略军越过了三八线迫近鸭绿江的时候,那时下这个决心,在我们革命的进展历史中是很不容易的。下这个决心,在当时的情况有许多顾虑,而从过渡时期来看这些顾虑是合乎实际的。”他说,“对于这样一场战争,在我国人民内部思想也不是容易解决的。有些人说,我们自己刚刚解放,朝鲜虽是邻邦,我们应先顾自己。要下决心是不容易的。我们对付的是强大的美国,它打的又是联合国旗号。毛泽东认为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不下决心,不仅朝鲜被占领,就是我们自己的建设也将成为不可能。”
曾长期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胡乔木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是毛泽东很难下决心的。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再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1950年派遣志愿军入朝作战,毛主席思考了三天三夜,最后才下了决心。”
周恩来曾说过:“毛泽东下这个伟大的决心,是根据他科学的预见、实际的分析。”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决心,展现了中华民族保卫和平、维护正义的气概。
毛泽东后来说:“我们不要去侵犯任何国家,我们只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对于我国的侵略。大家都明白,如果不是美国军队占领我国的台湾、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打到了我国的东北边疆,中国人民是不会和美国军队作战的。但是既然美国侵略者已经向我们进攻了,我们就不能不举起反侵略的旗帜,这是完全必要的和完全正义的,全国人民都已明白这种必要性和正义性。”
应当参战,必须参战
10月2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那份没有发出的电报中表明,中国决定派志愿军入朝参战。同一天,中央关于决定出兵的电报没有发出,但毛泽东通过苏联驻华大使罗申转发了致斯大林的另一份电报。这份电报重点强调志愿军出动后可能会出现的严重后果和中国的困难,以了解苏联对此的态度。毛泽东在这份电报中指出: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现在认为,这一举动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第一,靠几个师很难解决朝鲜问题(我军装备极差,同美军作战无胜利把握),敌人会迫使我们退却;第二,最大的可能是,这将引起美国和中国的公开对抗,结果苏联也可能被拖进战争中来,这样一来,问题就变得极其严重了。中共中央的许多同志认为,对此必须谨慎行事……我们将召开党中央会议,中央各部门的负责同志都将出席。对此问题尚未做出最后决定,我们是想同您商量一下。如果您同意,我们准备立刻让周恩来和林彪同志到您的休养地,同您讨论这件事,并报告中国和朝鲜的形势。[3]
罗申和斯大林对毛泽东这份电报产生误解,认为中国已经决定不出兵了。莫斯科时间10月5日,斯大林主持苏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毛泽东通过罗申转给斯大林的电报进行研究。会后斯大林致电毛泽东,明确表示:
美囯尽管没有做好大战的准备,仍可能为了面子而被拖入大战,这样一来,自然中国将被拖入战争,苏联也将同时被拖入战争,因为它同中国签有互助条约。这需要害怕吗?我认为不需要,因为我们在一起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德国现在不能给美国任何帮助,而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不会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就让它现在就打,而不要过几年以后。[4]
实际上,毛泽东在接到斯大林这个电报之前,已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到朝鲜作战的决策。接到斯大林的这份电报后,中共中央对苏联的态度有了底数。10月8日,周恩来和林彪前往苏联,向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通报中共中央出兵援朝的决策情况,并请求苏联援助武器装备和出动空军掩护。
在中国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斯大林曾经表示过,一旦中国军队以志愿军形式出兵到朝鲜作战,苏联“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但周恩来同斯大林会谈时,斯大林只同意为中国抗美援朝提供武器装备,对出动空军掩护问题则表示,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两个月至两个半月不能出动掩护志愿军作战。后来斯大林又表示,两个半月以后也不准备出动到朝鲜作战,只在鸭绿江以北中国上空作战。
10月11日,斯大林与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通报会谈情况。
中共中央没有料到苏联拒绝兑现此前做出的提供空中掩护的承诺。毛泽东接到斯大林和周恩来的联名电报后,10月13日,再次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进行研究。政治局同志一致认为,即便苏联不能出动空军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还是出兵到朝鲜为有利。
同一天,毛泽东致电周恩来并转告斯大林:如果“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我们采取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开赴朝鲜。
抗美援朝出兵决策本身就改变了自近代以来中国给国际社会留下的软弱无能的印象。对于中国出兵朝鲜,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大外交》一书中评论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最起码,他没有得到理由去做出相反的结论。”
[1].电报内容来自《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和毛泽东给斯大林的电报手稿,未做改动。
[2].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出兵抗美援朝问题会议的人员名单,于1999年11月3日得到薄一波的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