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元明清少数民族史学
第六章 维吾尔族史学
第一节 维吾尔族及其史学
一、维吾尔族的形成和发展
维吾尔族是主要居住于新疆的中国少数民族。学术界对现代维吾尔族的族源存在着一元说和多元说,但都认为回纥是其主要的祖族。回纥人活动在蒙古高原,曾经有乌护、乌纥、袁纥、韦纥、回纥等多种汉译名称。回纥人为了反抗突厥的压迫和奴役,联合铁勒诸部中的仆固、同罗等部组成了回纥部落联盟。744年,统一了回纥各部的首领骨力裴罗受唐朝册封。788年,回纥统治者上书唐朝,自请改为“回鹘”。840年,回鹘汗国被黠戛斯攻破,回鹘人除一部分迁入内地同汉人融合外,其余分为三支:一支迁往吐鲁番盆地和今天的吉木萨尔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一支迁往河西走廊,与当地诸族交往融合,形成裕固族;一支迁往帕米尔以西,后分布在中亚至今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部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国。回鹘人相继融合了吐鲁番盆地的汉人、塔里木盆地的焉耆人、龟兹人、于阗人、疏勒人等,构成近代维吾尔族的主体。元代,维吾尔族先民在汉语中又称畏兀儿。1209年高昌回鹘归附成吉思汗。1212年喀喇汗王朝被灭。蒙元时期,在天山以南建立了察合台汗国。察合台后裔脱离了元朝的管辖,成为独立的汗国。十四世纪初,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回鹘人主要生活在东察合台汗国。元朝灭亡后,蒙古人退回漠北,东察合台汗国内部也四分五裂,出现了许多割据政权。这些政权的统治者虽然仍是蒙古贵族的后裔,但从秃黑帖木儿开始已经逐渐与畏兀儿人融为一体,为畏兀儿补充了新鲜血液。十六世纪察合台后裔赛德汗统一塔里木盆地,建立叶尔羌汗国。至此,现代意义上的维吾尔族形成。
叶尔羌汗国后期,纳克什班底派和卓家族势力控制了汗国,操纵汗王的废立。纳克什班底派的“白山派”和“黑山派”为争夺对汗权的控制,进行激烈的斗争。康熙十九年(1680年)失势的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勾结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攻灭了叶尔羌汗国,建立了在准噶尔蒙古军队控制下的“和卓政权”。
清乾隆年间,准噶尔汗国在清朝的打击下灭亡,蒙古贵族及其后裔在天山南北长达五百余年的统治结束。白山派和卓首领阿合默特的儿子波罗尼都(大和卓)在清朝的支持下返回天山以南召集旧部,另一个儿子霍集占(小和卓)则留伊犁。小和卓霍集占趁伊犁阿睦尔撒纳叛乱逃回今南疆,煽动叛乱。清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后,统一了天山南北。在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维吾尔族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疆政局也处于动乱之中。一是流散到中亚各地的大小和卓后裔,不断进入新疆作乱;二是阿古柏匪帮和沙俄对新疆的军事入侵。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出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在南疆维吾尔人的帮助下,攻灭了阿古柏,收复了新疆。1884年(光绪十年)为了加强对新疆的管理,设立了新疆省。1934年,新疆发布政府令,决定统一使用维吾尔作为汉文规范称谓,意为维护你我团结,首次精确表达了Uygur名称的本意。
二、元明清维吾尔族史学概略
维吾尔族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维吾尔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史学成果,同时其他民族的史籍也记述了维吾尔族发展的历程。这些都是维吾尔族宝贵的史学遗产,也是当代维吾尔族史学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在蒙元时期,许多维吾尔族史学家参与了朝廷组织的修史活动,尤其是辽、宋、金三史的修撰。他们还留下了许多关于维吾尔族的碑铭和传记,反映了维吾尔族上层与蒙古族统治者的关系。在叶尔羌汗国时期产生了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的《拉失德史》、沙·马合木·楚剌斯的《编年史》等重要的历史著作。在清廷直接统治新疆以后,维吾尔族的史学更有了巨大发展,除了颇有影响的诸多和卓家族传记,以及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著述外,还产生了穆罕默德·萨迪克·喀什噶尔和毛拉·穆萨·赛拉米两位史学家,他们以撰著《和卓传》和《伊米德史》,入列中华民族著名史家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