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湖南智造”战略分析
第一节 “湖南智造”战略背景
一、中国制造战略背景
“中国制造2025”的远大战略,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3月5日的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战略的提出再次吹响了我国工业化升级的号角。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强调要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并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方案。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方案。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双重挤压的挑战,同时也是为了顺应新一轮全球产业技术革命的发展趋势①;除此之外,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也是为了解决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如生产成本上升与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矛盾,产业效益偏低与创新力不足的矛盾,制造业的粗放发展模式与能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下面笔者将从两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中国制造战略提出的现实背景。
(一)面临全球“再工业化”的压力
21世纪以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对制造业重新布局,以便抢占新制造业的高地。
1.发达国家制造业布局升级
(1)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伙伴”计划
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在2011年6月正式发布《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领导地位》的政策报告,该报告提出了美国“先进制造伙伴”(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 AMP)计划,该计划立马得到了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大力支持。2011年6月24日,奥巴马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发表演讲时宣布正式实施AMP计划。“先进制造伙伴”计划投资超过5亿美元,目标是把美国的学界、产业界和联邦政府部门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共同投资新兴技术来制造高水准的美国产品,使美国制造业赢得全球竞争优势①。2012年,美国国家科学和技术委员会(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ncil, NSTC)发布《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提出了实施美国先进制造业战略的五大目标是加快中小企业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并明确了参与每个目标实施的主要联邦政府机构②。
2013年,美国三部门共同发布《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一个初步设计》(“National Network For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A Preliminary Design”),成立了15个学院,这些学院负责在各自领域进行专项平台性技术研究。2014年美国AT&T、Cisco、GE、IBM和Intel五家企业共同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致力于实现技术的互联互通,促进智能化生产,目前该联盟已经有多家会员企业。同年,《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发布,该法案将重点关注纳米技术、先进陶瓷、微电子器件工具开发等领域③。
(2)德国提出“工业4.0”战略
2011年,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战略被首次提出,并于2013年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正式推出。该战略的目的在于推动德国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工业4.0”战略是德国工业振兴的国家战略,标志着以信息物理系统(CPS)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的德国第四次工业革命诞生④。
(3)日本提出“重振制造业”的战略
2015年,日本政府在“制造业白皮书”中提出“重振制造业”的战略目标。该目标包括:第一,在企业向海外转移生产的同时,确保“母体机能”留存在日本国内。为维持日本制造业的活力,将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体制和国内的“母体机能”结合起来。第二,遴选出6 000多名具有特殊制造技术的专家培训制造业一线技术员工,确保日本传统制造技术和生产诀窍的传承,以满足制造业技术人才需求。第三,推动制造业中不同行业的融合,如汽车与电子、建筑与机器人、能源与信息等。第四,追赶国际信息技术向制造业渗透的潮流,使日本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从目前的30%提高到50%以上,加快制造业的升级换代。
(4)英国提出“工业2050”战略
2013年10月,英国在《制造业的未来:英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The future of manufacturing: a new era of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for the UK”)的报告中提出“工业2050”战略。该战略提出制造并不是传统意义上“制造之后进行销售”,而是“服务加再制造(以生产为中心的价值链)”。同时,该战略提出政府应致力于响应消费需求,把握市场机遇,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高素质劳动力,重点资助建设新能源、嵌入电子、智能系统、生物技术、材料化学等14个创新中心①。
(5)法国提出“新工业法国”战略
面对伴随“去工业化”而来的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的持续下降,法国政府意识到“工业强则国家强”,于是在2013年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旨在通过创新重塑工业实力,使法国重回世界工业第一梯队。该战略是一项10年期的中长期规划,展现了法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实现工业转型的决心和实力,其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大问题: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该战略共包含34项具体计划,分别是:可再生能源、环保汽车、充电桩、蓄电池、无人驾驶汽车、新一代飞机、重载飞艇、软件和嵌入式系统、新一代卫星、新式铁路、绿色船舶、智能创新纺织技术、现代化木材工业、可回收原材料、建筑物节能改造、智能电网、智能水网、生物燃料和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技术、数字化医院、新型医疗卫生设备、食品安全、大数据、云计算、网络教育、宽带网络、纳米电子、物联网、增强现实技术、非接触式通信、超级计算机、机器人、网络安全、未来工厂②。
2.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布局升级
发展中国家中布局制造业升级最有代表的是承接中国制造跨国转移的印度和印度尼西亚。
2014年,印度政府出台了《国家制造业政策》,主要措施是:第一,通过建立服务信息门户,改善投资环境,为国内小企业的创立和运行提供帮助;第二,吸引外资,建设基础设施,印度政府计划投资10 0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和孟买—班加罗尔工业走廊;第三,立足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基础,发展技术性制造业中心;第四,建设国家投资与制造业园区(NIMZS),并制定完善国家投资与制造业园区指南,推动工业人才培训①。
在雅加达召开的2018年印度尼西亚工业峰会上,佐科总统正式颁布了《印度尼西亚工业4.0路线图》,提出了印度尼西亚“工业4.0”发展的基本背景、核心目标、五大优先领域及十大国家议程,希望将印度尼西亚打造成全球数字时代的制造强国,推进印度尼西亚经济高质量发展②,并将食品与饮料、纺织与服装、汽车、电子、化工确定为印度尼西亚发展“工业4.0”的五大优先产业。
(二)面临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压力
1.中国制造业的演变历程
纵观中国制造业发展历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③。
(1)制造业的萌芽阶段(19世纪60年代—1948年)
在制造业萌芽阶段,由清政府拨款,洋务派主持,对西方的先进机器技术进行了大规模移植,兴建了军事工厂、煤矿、钢铁厂、机器棉纺织厂和铁路等,它们是中国最早的国有现代企业。此阶段的制造业呈现产业结构偏向轻工业、手工劳动大量存在、生产资料薄弱、工业资本规模较小的特点,制造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武汉。
(2)重工业快速发展阶段(1949—1977年)
该时期是新中国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实行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重要时期。“一五”计划(1953—1957年)的核心是当时苏联援建的156个大型项目,这些项目遍布国防工业、机械工业、电子工业、化学工业等各个领域,且97%都为重工业①。同时考虑到当时备战的需要,这些项目主要配置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二五”时期工业资本投入到重工业的比例为89.5%,而且重工业内部也失调严重,钢铁行业脱离其他部门急速发展。
(3)快速繁荣阶段(1978—2010年)
该时期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又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1978—1991年)为乡镇企业开启制造业复苏发展阶段。1979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轻工业工作着重点转移问题的报告》,制造业发展开始侧重于满足民生需求,转而重点发展轻工业,适当控制发展重工业。1984年中国首次发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工业行业中仅有化工、机械等13个大类行业,成为全球制造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第二个时期(1992—2001年)为民营和外资企业催动制造业快速发展阶段。1994年2月,国务院下发《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提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个时期(2002—2010年)为中国制造业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和深度国际化发展阶段。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此为契机中国制造业迅速走向全球市场,融入全球制造业体系,规模迅猛扩张。2009年推出了《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图通过发展装备制造业提升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增强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201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要重点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4)高质量发展阶段(2011年至今)
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指制造业创新转型和提升企业与产品全球价值的阶段。2015年,中国政府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业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中国制造2025》,提出建设制造强国的宏大目标,中国制造业开始全面向先进制造发展转向②。
2.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制造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大而不强”,很多的因素制约着中国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矛盾日益显现,面临严峻的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产成本上升
制造业生产成本上升主要源于劳动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上升。我国人口红利期已结束,老龄化时代来临,人力成本在不断提高。《德勤中国竞争力调查报告2011》数据显示,目前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人力成本约为中国的50%。从制造业从业人员的月平均工资来看,越南大概是1 000元,印度约为600元,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达到2 500~3 000元①。据牛津经济研究院报告显示, 2016年中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对美国的优势已缩减至4%。再加之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57%,比1990—2000年低0.5个百分点,人口增长率迅速下降,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②。受此影响,拥有更低人力成本和环保成本的印度、东南亚国家和拉美国家等快速抢占了全球中低端制造业市场,这对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形成了威胁。2003年我国制造业产品的成本平均比美国要低22%,但到2008年年底已收窄至5.5%, 2008年之后更是逐渐下降③。
(2)制造业的粗放发展与能源和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
金融危机后,国内制造业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④。一直以来,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式的增长方式,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当前,我国土地、水、森林等资源较为稀缺,煤炭、矿石、石油等资源供需缺口仍在持续扩大,但我国单位 GDP(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强度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消费总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同时,能源投入结构不合理,在不断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情况下,2016年我国煤炭消费量仍占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50.58%,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使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⑤。
(3)制造业创新能力不足
全球500多种工业产品中有220多种工业品出自中国,但是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不足,例如在一些关键元器件、零部件制造工艺上的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过高。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整体上处于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缺乏国际一流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产业链当中高附加值的部分所占份额比较小。此外,国内大多数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①。例如,在核心技术方面,我国的国外知识产权依存度至少达到90%,而发达国家对国外知识产权的依赖程度一般低于30%。根据相关统计,我国的创新能力指数(GII)及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在世界上仅处在25~30名的位置②。
二、“湖南智造”战略背景分析
制造强国战略的提出,是湖南制造业产业升级、提高水平、发展壮大的重大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湖南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11月12日发布《湖南省贯彻 〈中国制造2025〉 建设制造强省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提出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发展12大重点产业。为了更加深层次地把握“湖南智造”战略的现实背景,除了了解上述全国背景,笔者认为,“湖南智造”战略的推出,还应考虑湖南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湖南制造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湖南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1.湖南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状况
如表1-1所示,2011—2017年湖南省制造业企业数呈现上升趋势,增长率31.3%。规模以上制造业从业人数从2011年的243.93万增加到2017年的303.27万;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产值达到36 420.62亿元。制造业发展增速较快, 2014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均在18%以上;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速超过20%。通过对全省30个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的比较,只有烟草制品、专用设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5大行业在制造业总体中占据较大比重,规模经济优势明显;其他行业普遍规模较小,专业分工水平较低。湖南统计决策咨询第23期数据显示,2013年湖南制造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89.5%,比2008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2014年这一比重为90.1%。湖南省2013年和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全省规模以上高加工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3%,而2014年增长率分别为13.5%和27.8%。2014年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装备制造业企业共有3 049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2.6%,比2008年增加756家;拥有总资产7 406.0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35.5%,是2008年的3.57倍;当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 732.2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9.2%,比2008年增长3.16倍,年均增长26.8%;实现出口交货值668.84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0.8%,比2008年增长3.11倍,年均增长26.6%。2014年,全省制造业增加值达到9 522.3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5.2 %,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8.6%,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2014年全省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 963.4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5%①②。
表1-1 2011—2017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注:规模以上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其中制造业是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1)来划分,主要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2.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也是引领“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着力点①。所以说战略性新兴产业能直接反映一个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水平②。
截至2014年年底,湖南省共有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3 097家,比上年底净增532家,总数为2011年年底的1.56倍。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 130家,占68.8%;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305家,占9.8%。分地区看,长沙市、岳阳市、株洲市、衡阳市、郴州市、常德市的企业数均在200家以上,六市企业合计1989家,占全省的64.2%③。图1-1显示了2011—2016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及占地区GDP 的比值,可以看出,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速逐年放缓,其中,2011—2013年增速急剧下降;六年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GDP的比值保持在10%以上,增长平稳。
图1-1 2011—2016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及占比
图1-2 2011—2016年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
“十二五”以来,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7.4%。截至2016年年底,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达3 401家,比2011年净增1 420家,增加71.68%。自2011年以来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稳步上升,2016年增加值达3 499.24亿元,但增速呈现下降的趋势(如图1-2所示)。2011年增速为31.1%,而2016年增速为9.4%。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趋于稳定,2016年占比为11.2%,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如表1-2所示, 201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营业收入为10 339.86亿元,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为3 165.77亿元,占全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30.62%;新材料产业2 837.87亿元,占27.45%;节能环保产业1 441.79亿元,占13.94%;信息产业1 329.91亿元,占12.86%。
表1-2 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经济指标(2014年)
经过几年培育发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特色比较鲜明的重点发展领域。如先进装备制造业中的中高端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及整车新品、高端轨道装备是该产业的主要发展领域。新材料产业中的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是该产业的主要发展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节能产业是该产业主要发展领域。信息产业中的数字化整机和新型元器件是该产业主要发展领域。生物产业中的现代中药、化学药、粮油作物育种是该产业的主要发展领域。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保持较好发展势头,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虽然增速仍领先于全省经济增长平均水平,但优势明显缩小,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产业规模仍然偏小,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总量还不够大,规模效益还不够突出①。
3.中部六省制造业比较
(1)中部六省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比较
唐德才等对“十二五”以来,中部六省的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进行了分析,包括产值、效率、利润和市场四个方面,并选取五个指标进行评价,发现从强到弱依次排序为:安徽、江西、河南、山西、湖南和湖北②。
由表1-3可知,2017年,制造业产值排名前三的为河南、湖北和安徽。但制造业利润从高到低排名为河南、江西、湖北、安徽、湖南和山西,湖南排名靠后。人均制造业产值排名第一为湖北,湖南仅仅超过山西,排名第四。制造业产销比湖南排第一,其次为江西,湖北排名第六,表明湖北省制造业产能过剩较严重。
表1-3 2017年中部六省制造业经济创造能力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和各省统计年鉴。
(2)中部六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由表1-4可知,湖南省的R&D(研发)经费2015—2017年逐年递增,但R&D经费总额在中部六省中排名偏中下。可以看出在中部六省中,湖南制造业科技投入不足,不能和数量庞大的R&D人员相匹配,也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求。
表1-4 2017年中部六省制造业科技创新能力比较
注:数据来源于2015—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
(二)湖南制造业面临的问题
1.自主创新能力缺乏
因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弱,湖南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附加值低,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大掣肘。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湖南制造业R&D经费支出261.47亿元,是湖北省(309.5亿元)的84%,浙江省(679.4亿元)的38%。企业的创新意识不强,研发经费不足不利于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从而导致更多地依赖进口,使湖南制造业始终处在微笑曲线中间部分,附加值小、竞争力不足,从而难以打开国际市场①。装备制造业是湖南省的优势产业,但与其他强势省份,如江苏(4.24)、山东(3.32)、广东(3.53)相比,湖南装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2.60)仍然不足。具体来说,制约湖南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金融资源匮乏。在金融资源方面,金融服务是限制湖南制造业创新能力发展的短板。与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地相比,湖南金融机构发展缓慢,金融产品缺乏创新,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力度不够,普惠金融发展不足,导致湖南制造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融资成本高,从而不利于制造业的创新研发投入。第二,人才资源匮乏。一方面,湖南不仅缺乏高精尖人才,而且人才“东南飞”导致本地人才大量外流;另一方面,湖南仍有近600万贫困人口,其教育水平低、职业技能不足。在人才资源的金字塔中,塔尖高端人才和塔基产业工人的不足都制约了制造业的转型升级①。
2.制造业开放度不高
与沿海城市相比,湖南制造业行业整体开放度不高。2015年湖南省出口交货值668.84亿元,在中部六省中仅位列第四,而该指标的高低是企业是否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和分工的重要表现。湖南制造业出口交货值较低,说明出口竞争力较弱,不利于制造业经济结构的外向型发展。同时,对外经济交流程度低也阻碍了企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本土企业缺乏吸收、学习、创新的基础②。
3、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
核心器件多靠进口,人才匮乏已成瓶颈。主要材料核心件受制于国外,关键零部件缺陷多,其中高端核心元器件85%靠进口。湖南制造业在基础零部件、核心材料、传感器件检测手段配套能力上不强和不足。如在与整机配套的关键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创新上,目前只有中车株洲所有一定的优势,其他企业绝大部分靠进口。专用数控加工机床除国内少数企业能生产外,其他需要依赖进口。湖南铁建重工制造生产的大口径盾构机的重型数控机也由武汉重型机床公司生产供给③。
4. “三高一低”问题突出
所谓“三高一低”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三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湖南虽是制造业大省,但是产业发展主要依赖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的大量投入,未完全摆脱传统粗放型增长方式。2010—2013年,湖南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0.7%、16.9%、13.5%和12.8%,比全国增速分别高7.2、4.6、4.0和2.7个百分点(全国高耗能行业增速分别为13.5%、12.3%、9.5%和10.1%)。2017年,全省规模工业39个大类行业中,25个大类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增长,14个大类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4 800.81万吨标煤,占全省综合能源消费量的79.5%,同比增长1.9%,增速较2016年提高3.6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0.2%,增长最快;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6%;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2%。高技术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41.00万吨标煤,占比2.3%,同比增长8.6%。其中,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增长19.8%,增长最快;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8%;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4.0%。战略性新兴产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545.84万吨标煤,占比9.0%;同比增长8.1%,增幅较2016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4.5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50.72万吨标煤,占比4.2%;增长8.3%,增幅较2016年同期提高4.6个百分点,较上半年提高4.1个百分点。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能耗下降外,其他行业均不同幅度增长。两个行业增长最快,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8.2%,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7.1%。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建设,建设美丽新中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自2007年以来,湖南先行先试建“两型”社会,探索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新路,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文件。如《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湘发 〔2012〕 9号)中提出绿色生产指标: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强度控制在国家下达的目标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到2020年,湖南省初步建成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体系、低碳环保的绿色产业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支撑体系、优美舒适的人居环境体系、和谐共生的绿色文化体系和高效运行的绿色管理体系,全面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基本实现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经济繁荣、人民幸福、社会和谐①。湖南省作为中部发展较快的省份,长期致力于推动城市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2017年12月,湖南省政府金融办、省环保厅、省财政厅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促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进一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提供政策支撑。
如图1-3所示,湖南省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没有一定规律,但1995—2007年,均在10亿吨以上,2008年首次低于10亿吨,2003年以后呈现递减的态势。就2008年来看,全省废水排放总量25.03亿吨,比上年减少0.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9.23亿吨,比2007年下降了7.8%,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6.9%;生活污水排放量15.80亿吨,比2007年增长了3.9%,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3.1%。湖南省工业废气排放量近年来一直呈上升状态,2008年达到峰值,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9 248.6亿标立方米。湖南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近年来逐年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也逐年增加。2008年全省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4 519.63万吨,比上年减少0.9%;其中危险废物产生量为54.86万吨,比上年增加21.4%。湖南省属于国家重点酸雨控制区,尤其是长株潭地区,作为湖南省的经济中心和老工业基地,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①。
图1-3 1995—2008年湖南省工业“三废”排放态势
2011—2014年,湖南省单位GDP能耗呈逐年下降趋势,分别下降3.68%、6.87%、4.71%和6.24%, 2014年能源消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3年的4.6 ∶64.4 ∶ 17.7调整为4.5 ∶ 63.1 ∶ 18.9;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8.4%,年均下降11.4%,以较少的能源消耗支撑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湖南智造”是在湖南制造业存在核心技术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竞争力不强、品牌培育发展滞后、人才后备不足等现实背景下提出来的。
① 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制造强国战略研究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14.
① CELASUN O, BELLA G D, MAHEDY T, et al. The U. S. Manufacturing Recovery: Uptick or Renaissance? [R].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2014.
② 朱颖,罗英.美国重振制造业的举措及对我国的影响 [J].经济纵横,2013(4): 111-115.
③ 陈静.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研究 [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5.
④ 刘俊卿.数字工厂是工业4.0愿景的基础 [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4(15): 70.
① 王喜文.英国制造业能否重现工业革命时代辉煌 [N].中国电子报,2014-12-23(4).
② 王喜文.新工业法国从I到II[EB/OL].(2015-8-13).http://www.chinaesd.org.cn/Content_Detail.asp?C_ID=20006918&Column_ID=37008.
① 胡凤雅.“中国制造2025”与“印度国家制造政策”的战略对接研究 [J].经济体制改革,2017(5): 162-167.
② Ministry of Industry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Indonesia's 4th Industrial Revolution [R]. Jakarta: ATKearney, 2017.
③ 许召元.加快形成制造业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对策 [J].经济日报,2018-5-17(16).
① 郭庆然,丁翠翠.新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变迁:以制造业为例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3(1): 6-11.
② 何召鹏,卫兴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8, 25(5): 118-119.
①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N].上海证券报,2015-03-25(A03).
② 丁文珺,杜志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四十年:成就、新形势与转型思路 [J].经济纵横, 2018(8): 70-79.
③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课题组.大趋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N].上海证券报,2015-03-25(A03).
④ 孙玉磊.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D].长沙:湖南大学,2014.
⑤ 丁文珺,杜志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四十年:成就、新形势与转型思路 [J].经济纵横, 2018(8): 70-79.
① 储著胜.面临挑战的中国制造业亟待突围 [N].证券时报,2018-12-26(A08).
② 高望.中国如何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N].建筑时报,2015-04-16(5).
①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4-03-14). http://tjj.hunan.gov.cn/tjfx/tjgb/jjfzgb/201507/t20150718_4326851.html.
②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2015-03-17). http://tjj.hunan.gov.cn/tjfx/tjgb/jjfzgb/201507/t20150718_4326852.html.
① 郭晓丹.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中国制造”转型 [N].光明日报,2011-07-08(11).
② 张邦朝,谢世清,李国治,等.科技创新是云南省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J].农业科技管理,2012, 31(6): 10-13.
③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2014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EB/OL].(2015-03-18).http://www.miit.gov.cn/n1146290/n1146402/n1146450/c3267022/content.html.
①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2014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报告 [N].湖南日报,2015-3-17.
② 唐德才,汤杰斯,刘昊.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比较与评价 [J].工业技术经济, 2016, 35(6): 111-121.
① 黄旻.湖南制造:如何从大到强 [N].湘声报,2016-11-05(2).
① 车娇,童泽林,刘侃侃.湖南制造业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SWOT分析与对策 [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30(2): 77-80.
② 黄旻.湖南制造:如何从大到强 [N].湘声报,2016-11-05(2).
③ 黄旻.湖南制造:如何从大到强 [N].湘声报,2016-11-05(2).
①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绿色湖南建设纲要:中共湖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湘发〔2012〕 9号[EB/OL].(2012-04-20).http://www.9ask.cn/fagui/201204/156357_1.html.
① 刘春光,何斌,唐小艳.湖南省外商直接投资对环境质量影响的实证检验 [J].商场现代化,2010(27): 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