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应用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金融和普惠金融

2.1.1.1 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是指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以及与货币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相比金融,农村金融也包含支付、信贷等内容,但是农村金融更关注“三农”的金融问题。

2.1.1.2 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广义上是指在风险范围内,向社会各阶层和所有群体提供所有功能的金融服务。因此,普惠金融包含但不仅仅是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它以合理的价格,便捷、灵活地面向所有群体提供金融服务;而且,普惠金融服务的有偿性和实施金融风险管理是以确保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为必要条件的。

普惠金融广义的定义相当宽泛,从参与组织方面,金融机构仍然是普惠金融主要的参与主体,存、贷、汇、保险等基本的金融服务是普惠金融的主要内容,边远地区或贫困人口这两类用户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为便于研究,本书进一步给出了普惠金融的狭义定义。

普惠金融狭义上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金融组织向农村被金融排斥的对象(边远地区或贫困人口)提供存、贷、汇等基本的金融服务。

狭义的普惠金融将普惠金融的服务组织限定在金融机构,将金融服务限定为金融机构为边远地区或贫困人口两类用户提供基本银行业的金融服务,而其他非金融机构、非基本的金融服务如保险和证券以及其他用户群体的金融服务,则不属于本研究的范围。

普惠金融自提出后一直受到社会关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普惠金融的重点在乡村①,因此,普惠金融的重点是农村普惠金融。

2.1.1.3 农村普惠金融

农村普惠金融广义上是指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金融机构向“三农”所涉及的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农户或涉农小微企业提供的所有功能的金融服务。

相比普惠金融,农村金融排斥的原因更为复杂,“二元金融”、农业生产的低回报率、高风险、漫长的回报周期、地理环境和农户金融素养不足等,都会成为传统金融排斥的对象,从而成为农村普惠金融的重点对象。为此,本研究进一步给出农村普惠金融的狭义定义。

农村普惠金融狭义上是指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银行业组织向被传统金融排斥的“三农”提供支付和信贷等基本的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农村金融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关系如图2.1所示。

图2.1 农村金融、普惠金融和农村普惠金融的关系

农村普惠金融既是普惠金融,又是农村金融,由于普惠金融重点在农村,因此,普惠金融研究的成果,同样适用于农村普惠金融的研究。

2.1.2 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

2.1.2.1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广义上泛指企业运用科技手段使金融服务变得更有效率,这种新型的“金融+科技”的形态被称为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是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根据其融合的方向不同,形成了金融科技和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在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科技也常用于指金融科技行业、金融科技企业或在金融领域使用的信息科技。在农村普惠金融中,由于金融机构在推动农村普惠金融中的中坚作用,本研究进一步给出金融科技的狭义定义。

狭义的金融科技是指金融机构或企业为实现高效率、安全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管理,采用的高新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金融中的创新和应用等。

实践中,金融机构运用金融科技实施金融创新,形成具体的金融服务、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人们通过使用金融服务,最终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相比金融科技本身而言,金融科技应用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更直接,也更容易观测。本研究进一步给出金融科技应用的定义。

2.1.2.2 金融科技应用

金融科技应用狭义上是指金融机构采用高新技术,根据用户的需求运用技术的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包括发展金融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平台和终端程序以及利用数据驱动金融决策等。

金融科技应用体现了金融机构最终将金融科技转为普惠金融服务的能力,其具体使用情况体现了人们对金融服务最终的接受水平。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农村弱势群体通过金融服务满足了金融需求,则表明普惠金融得到了发展;反之,由于金融服务的门槛效应,普惠金融仍未能得到发展。

2.1.2.3 科技金融

科技金融是金融服务面向高新科技企业,用于支撑技术创新的金融,包括高新科技企业的融资、信贷、质押等。

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制度、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赵昌文,2009),科技金融和金融科技常常被不加区别地认为是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王宏起, 2012)。事实上,金融科技是指金融机构提供的电子支付、移动银行及移动金融等;而科技金融则是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和融资服务等。如果是涉及金融服务的高新科技企业的投资和融资的相关问题,则企业既有金融科技的内容,也有科技金融的内容。

① 资料来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 (2018-02-04)[2021-05-05]. 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5263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