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
3.3.1 国家主要产业目录
国家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是国家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体制转型升级的方向性文件,对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1989年,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并印发了我国第一份产业目录——《当前的产业发展序列目录》。当前,我国产业政策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为准,它是影响国内经济往来、投资决策、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依据。2005年,国家首部《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颁布,它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配套文件发布;此后,其内容经过多次调整,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版确定为当前的应用版本;2019年4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公开发布,成为目前通行的最新版本,该版共计设置鼓励类42个行业,限制类16个行业,淘汰类2大行业30个小类。表3-2为国家级主要产业目录文件。
表3-2 国家级主要产业目录文件
表3-2(续)
随着资源紧缺、环境压力的增大,国家对产业提质升级的要求不断提升。目前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管理的产业目录,特点显著,具体表现为:产业目录内容不断细化、产业目录的针对性不断加强、产业目录更新更加频繁、产业目录管理主管部门更加集中。产业目录的颁布,意味着全国各地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都会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产业目录要求各地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合理招商引资,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并支持发展先进生产力,大力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旅游业等新兴产业,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限制发展高污染、高消耗的落后产业。
但是,产业目录的限制及宏观政策的调控对中西部落后县域发展将产生诸多约束。对这些地区来说,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以及现有产业层次较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再加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这都让中西部落后县域的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呈现出高消耗、将逐渐被淘汰的特点。国家产业调控、环保等政策的实施,加大了中西部落后地区尤其是县级经济发展的压力。因此,要加强省(自治区、直辖市)、市级产业目录层级体系建设,增强产业类型的针对性,强化产业目录的重点导向,注重产业之间的衔接,通过有序引导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合作。
3.3.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三大阶段
1978年以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2010年。在这一时期,中国进入工业化阶段,汽车工业、建筑业、住宅、通讯、建材、装备、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成为主导产业,经济发展以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消耗土地、矿产、水力等自然资源以及出口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要特征。中国的产业结构通过这一时期的调整取得了一些成就,工业化得到了迅速发展,但第一、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第二阶段:2011—2015年。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得到大幅度调整,国家重点发展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文化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快速成长,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同时,国家、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落后产业的调控力度,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完成了对钢铁、水泥等15个重点产业的约束性发展。
第三阶段:2016年以后。在这一时期,国家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主要目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市场供给,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3.3.3 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支撑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离不开产业支撑,主要从三个方面落实其规划发展。
第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随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变化,相应的主导产业战略也会发生变化。经济发达县域的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的成长后期或成熟期,政府主要进行政策引导和提供高质量服务,以“小政府、大市场”的方式促进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发展,增强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中等发达县的主导产业多处于产业成长前期和中期,其主要任务是通过政策引导和重点支持,促进主导产业壮大,鼓励企业兼并和收购中小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合资合作,扩大生产规模。欠发达县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招商引资和重点扶持的方式,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培育地方特色产业,提升产业成长能力。
第二,重点发展战略产业。战略产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主导产业发展支撑作用大,工业化初期阶段的县域经济往往将农业和现代流通业作为战略产业来发展。发展现代农业,主要走科技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产业融合、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道路,促进农工商、商旅文融合发展。发展现代流通业,以“互联网+物流”的方式发展冷链物流和数字物流,促进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会展等现代新兴产业发展;同时,发挥县域特色和比较优势,为战略性产业发展提供人财物生产要素支撑。
第三,创新发展新兴产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紧跟时代步伐,以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为引领,培育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发展“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商务金融、文化创意等新业态;同时,要着力提升新技术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此外,要注重县域产业发展的主体培育,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坚持以“高精尖缺”为导向,优化人才专业、知识、年龄等结构,着力引进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人才,优化人力资本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