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洪武之治(2)”
明朝的人才空缺,教育制度的演变,真的一言难尽,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的,理解太祖的对人才的无奈。这个故事就是,断指明示。
因为国家初建百废待兴,太祖旨征召天下贤良入仕,可是大家都知道,经过二十年的战乱,人才早都凋零,不过就算少,那还是有的,太祖闻讯江西夏伯启叔侄二人颇有才学,太祖想招二人入宫为朝廷效力。结果二人不从,又听说残疾人不得入仕,于是夏伯启叔侄砍掉自己的大拇指,来表明自己是残疾人,可以拒绝征召,太祖知道非常生气,而且此二人的名气很大,他两的做法无疑是在全国树立一个坏榜样,如果放过他两,人人都效仿该怎么办?。
太祖着人将二人带回南京,亲自过问。
太祖问道:“当时天下动荡,你们叔侄二人在何处?”
夏伯启答道:“红寇作乱,我们为躲避战火在福建隐居。”
太祖又问:“那你带没带着家人?”
夏伯启答:“老父也在福建。”
太祖追问道:“如果你带着老父亲,那么,在行程中遇到高山和低谷时,你会不会扶老父一把?”夏伯启答:“会扶。”
太祖再问:“之后你们又去了哪里?”
夏伯启答:“红寇占领信州后,我们回到故乡。”
太祖又问:“再后来呢?”夏伯启答:“我在故乡做了一名教书先生,直至今日。”在二人的对话中,夏伯启张嘴闭嘴始终不离红寇。表示不愿为官,是因为你是红寇。
太祖看着夏伯启生气的说道:“你觉得什么是再生父母呢?”
于是夏伯启,不再回答。
太祖看他不说话了,又接着说道:“人生遭遇变故,遇到生死大劫,或快饿死,或快被淹死,这时,有人站出来及时救你。这个人,不论男女,不论老少,都可称为再生父母!
而你此前在乱世中流离失所,四处漂泊,生命不保,家人安危不稳,而现在,你能偏居一隅,好好的活着,你靠的是谁?教书的权利,是谁给的,你能过上这样安逸的生活,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夏伯启跪在下面迟迟不语。
太祖又道;你现在可以好好的活着,并且有口饭吃,既不用担心盗匪,也不用担心战乱,我帮你们从战乱中解救出来,我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你遇到低谷时,尚且会扶老父一把,那现在为何对再生父母如此冷漠?现在你叔侄两的愚蠢行为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我必须阻止这等行为,朕下令,夏伯启叔侄今去指不为朕用,是异其教而非朕所化之民。“尔宜枭令,籍没其家,以绝狂夫愚夫仿效之风!”
夏伯启叔侄被太祖说的心服口服,从容赴死。
太祖随后又将此启发式的对话,编制到《御制大诰》里,发布全国各地以儆效尤。
王朝更替;“上古自伏羲至于皇帝,少昊至于颛琐、高辛,无文可考。知大概者,尧禅舜,舜禅禹,禹传家,汤放桀,武王伐纣。自此秦、汉至于隋、唐、宋、元,天更其运祚者,非一帝尔,一家之祚,不能千年者。
此时事件,我们足以看出,太祖对读书人,是又爱又恨,更能看出元朝遗留下来的知识份子,很多都对新政权,抱有异心,而且人才凋零,所以你该知道,太祖为何要重视教育,讲白了,重视教育,就会有车载斗量的读书人,就不会像之前一样到处寻找知识分子,而无人效力的尴尬局面。
总结来说,没有读书人,我就自己创造读书人。这就是开国初期教育的意义。可是后来大明的教育彻底变味了,变成了教育资源垄断,拉帮结派,形成了一套新的官僚体系,不再是育人,演化成了政治斗争来源的温床。这都是后面的事情了。
明代的学校沿袭宋元旧制,稍作了制度上的改变,南北两京设有国子监,南京的国子监是直接是应天府改用。国子监是自古以来一直都有,直到清末才废除,两汉时期国子监叫太学不同名但同根,因为他们都有另一个雅称,”儒学“直到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国子监才正式登上舞台,自此以后所有朝代,都将国子监视为最高学府。
元代国子监,主要学习蒙古译文的《通鉴节要》而且只有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才有资格入学,后来元朝为学习汉文化,又设汉文版的国子监,《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经》等。
其实包括大元的”元“也来自,所学的易经,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国子监的历史也决定明代的,官僚制度,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撤销凤阳中都国子监,其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此时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什么概念,大明几乎所有公务员全来自这里,而且全是政治高层居多。
国子监的内部体制,祭酒(校长)、司业、博士、助教、学正、监丞,都属于朝廷官员,这些国子监的老师校长,任免权力都在吏部,政治和教育融为一体,老师和官员融为一体,所以学生都有规矩课业,如果学生违反规矩,或学业不精,教官可以使用教刑,刑具是竹篾,初犯者记过,再犯者竹篾打五下,三次犯就竹篾打十下,事不过三,第四次直接开除,充军。
国子监的学生,分为两种类型,官、民,官生又分为大明官员子弟,和外国求学子弟,
学习的内容有,大诰、大明律、四书、五经、说苑、性理大全、等...
在国子监初办之时,太祖就曾经考察过,教学内容,对儒学大致满意,但是有个别内容,太祖非常生气,表示不满,包括。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太祖看到这些话后,一度要将孟子搬出孔庙,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又恢复了孟子配享孔庙的资格。
站在太祖的角度,国家初建之时,百废待兴,全国各地都需要,有教学的地方,设立的更多,管理的更加严密,府、州、县均有设立学堂,人们称之为,府学、州学、县学,后来为了乡村可以学习知识,太祖又设立了乡学,后来一些原因给取消了。
又设立都司、行都司和卫所。明朝在全国共有十六都司、五行都司、二留守司。在全国十三个布政使司(即行省)都设有一个都司,其军事长官被称为都指挥使,与行省政治长官布政使同驻一城。行都司则设在“边境海疆”之地,治所不在省城内,以辅助本省都司。
明初于京师和全国各地皆设有卫所,一府设所,数府设卫,洪武六年(1373年)定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约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凡一卫统领十个千户所,一个千户所统领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领总旗两个(五十人为一总旗),一总旗领小旗五个(十人为一小旗)。
又有守御千户所、守御千户所、群牧千户所,主要农业为主,对外具有防止侵略,巩固边防,对内则是镇压国内叛乱,维护统治的作用。
卫使长官被叫做指挥使,所长长官被叫做千户长、或百户长。
而以上府、州、县、都司、行都司和卫所的学校共有教官,四千二百余人。
府学设教授一人,训导四人,州学设学正一人,训导三人,县学设教谕一人,训导三人。
另外府、州、县,的教学质量和国子监,有着很大不同,国子监学习都是治国之道,而府、州、县学习的都是礼、乐、射、御、书、数。所以从学习上面,就能了解到,国子监是培养政治精英,府、州、县是培养地方官吏和其他。
上面写到的都是教育,那么下面我接着带你们了解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