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难书的“焚书坑儒”
无论秦始皇有多么的伟大,“焚书坑儒”都是他一生永远抹不去的罪恶……
徐福东渡寻仙去了,秦始皇却一点儿也轻松不起来。只要仙药还没有吞到肚里,自己的凡身还没有脱胎换骨成仙体,他就不可能真正放松下来。因为他知道,自己虽然贵为皇帝,却也是抵不住一刀一枪的。
为此,秦始皇采取了许多措施。
他“销兵器”。也就是没收全国各地民间的武器,集中运到咸阳,铸成大钟和铜人;还规定每五户共用一把菜刀,一户出事五家连坐。
他谨慎。他的殿上,绝不允许有人携带武器。
他“善变”。他的住处每天都不一样,谁要是暴露了他的行踪,谁就是死罪。
他滥杀。有一次,他责骂李斯的话被传出宫外。由于查不出泄密的人,便将当时在身边的宫女、宦官和卫士全部杀掉。
设防如此,谨慎如此,秦始皇该坐稳江山了吧?
没有。因为天下偏有不怕死的人,也偏有直言不讳、喜欢唱对台戏的人。
比如淳于越。
淳于越是齐国人,是当时的博士。这里的“博士”并非像今天一样,指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而是负责议论政事和掌管礼仪的官员。始皇时期有七十个,领头的叫“仆射(yè)”。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举行国宴,七十位博士集体上前敬酒。作为领班,仆射周青臣自然先站出来唱主旋律,他说:“当年秦地不过千里,赖陛下神灵明圣,平定海内,放逐蛮夷,日月所照,莫不宾服。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把秦始皇夸得就跟太阳和月亮一样,光芒日夜普耀大地。
秦始皇听了周青臣的话,只觉得五体通泰,舒畅至极。
然而淳于越却听不下去了,只觉得浑身起满了鸡皮疙瘩。他一来看不惯周青臣的阿谀奉承,二来对秦始皇的“郡县制”一直心存不满,因此马上站出来不客气地说,殷、周两代之所以能够延续千年,全是因为他们都分封了子弟和功臣的缘故。如今陛下自己当了皇帝,凤子龙孙们却变成了平民。将来一旦国家有事,又有谁会来救难呢?
这当然大煞风景。
何况这时的大秦,成为帝国已经四年。淳于越居然还重提封建,反对郡县,是可忍孰不可忍!群臣们都以为这位不懂事的书呆子就要倒大霉了。
不过这一回,秦始皇却按捺住了火气,没有杀人,他让已经担任丞相的李斯提出意见。
作为郡县制的倡导者和拥护者,李斯自然不认同淳于越的意见,当即对他的言论做出了驳斥:“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意思是说,时代在发展,适合夏商周三代的治国策略已经不适用了。现在,始皇开创大业,建立了万代不朽的功业,这些当然不是那些愚蠢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淳于越说的三朝旧事,又有什么可值得效法的呢?
接着,李斯话锋一转,对包括淳于越等博士在内的儒生们做出了批判,认为他们上朝时在心里诽谤,下朝后在街头乱讲,靠非议皇上出名,以持不同政见为誉,带头制造流言蜚语。长此以往,势必君王威望尽失,民间结党营私,帝国危在旦夕。
那么,该怎么办才能挽救帝国呢?
李斯紧接着给出了自己的方案:焚书。
根据《史记》记载,焚书的范围除官方藏书、秦国国史,以及医药、卜筮、农作之书外,私人所藏文艺、哲学、诸子百家之书全都不能留下。
秦始皇当即批准了李斯的这个建议,并且付诸实施,而且还配套制定了惩罚条例:焚书令下达三十天还没烧书的,黥(qíng)为城旦(额头或脸上刺字,白天守城,晚上筑城,刑期四年);聚谈诗书的斩首;以古非今的灭族。
在严苛的法令下,一时间,全国各地烈焰腾空而起,诸多先秦典籍和当时的著作就这样被大火吞没,瞬间化为灰烬,徒留后人一声叹息。
有人会问:如果没有淳于越,秦始皇会不会焚书呢?
答案是一样会。
首先,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们从焚书的范围和惩罚措施不难看出,焚书的目的,其实是要一次性根除一切议论国事的可能。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专制主义。但在秦始皇和李斯那里,则多半自认为理直气壮。因为废分封,行郡县,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关系到大秦帝国的生死存亡,必须进行到底。
其次,从小的方面来说,秦始皇之焚书与长久以来他对儒生的不满有关。通过与儒生的接触,秦始皇对这些迂腐又较真的读书人很是不喜欢,对他们动不动就妄议大政的做派也很是反感;尤其对他们著书立说宣扬自己观点的做法更是深为痛恨。这不难理解,为了专制集权和树立绝对权威,秦始皇当然希望天下人都能唯自己马首是瞻,而不希望听到有异己的声音出现。
因此,某种程度上说,秦始皇之焚书,也是给儒生们一个教训,从侧面告诉他们“饭可以多吃,话不可以乱说”。
不过,单从焚书事件来看,秦始皇对儒生们尚有一丝隐忍之心。他最主要的还是为了钳制言论,而不是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然而秦始皇对这些所谓的儒生始终是心怀怨气的,当这种怨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如山洪般爆发出来,而且暴发的时间并不需要等待太久。
就在秦始皇焚书后不久,烧书时的快感便消失殆尽,而愤怒则日益填满心胸。愤怒的原因很多,徐福杳无音讯是其中之一。
那小子该不是逃了吧?秦始皇心想。好吧,东边不亮西边亮,我岂能在一棵树上吊死?于是决定重新招人出海寻找仙药。
招聘令一出,应聘的人又是络绎不绝。秦始皇挑来选去,最后看中了能说会道、脑瓜子灵活的方士卢生。卢生想这不小菜一碟嘛,我去海上走一趟就能搞定。不过他又提醒秦始皇,许多人之所以去求仙人奇药而不遇,应该是有什么东西在从中作祟。为了保险起见,他建议秦始皇要隐蔽自己的行踪,以远离鬼怪,这样才能迎来水火不侵的“真人”,求得不死之药。
怕死的秦始皇又被忽悠住了,说:“我仰慕真人。”于是不再自称“朕”,而自称“真人”,还下令将咸阳方圆两百里内的两百多座宫殿,用空中“复道”和带盖子的“甬道”相连,他走到哪里都要严格保密,谁说出去就是死罪。
从此秦始皇成了“宅男”,整天待在咸阳宫,就是偶尔出去也行踪诡秘。原先性格还算开朗的他,在这以后就变得很孤僻了。
再说秦始皇虽然对卢生深信不疑,但卢生心里明白,这不过是哄秦始皇高兴的鬼话罢了。方士毕竟跟博士不一样,不是随便写篇文章鼓吹一下秦始皇的伟大、功德什么的,哄得主子高兴了,没准就能一辈子享尽荣华富贵。方士是必须要拿出长生药来的,而且不灵验的话,立即处死。
问题是,仙药不过是美丽的传说,哪里找得到!
该怎么办呢?
很好办。秦始皇拨的寻药专款一到手,卢生就拉着他的帮手侯生,一不做二不休,干脆也学徐福溜了。
徐福一去不返已然让秦始皇异常恼怒,今又听说卢生和侯生也溜之大吉,秦始皇更加怒不可遏,立即下令捉拿卢生和侯生两人。
这一时间,由于大量焚书,引起不少儒生和方士的不满,他们大造舆论,谩骂、攻击秦始皇,说他“专任狱吏”、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等,到处散布对秦始皇不利的言论。这使秦始皇更加怒火中烧,在命令捉拿卢生和侯生的同时,又派出御史,到全国各地追查诽谤朝廷、惑乱民心的儒生、方士。
结果,除卢生和侯生不知所踪外,凡是议论朝政的人都被抓了起来。很快,一个人供出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供出第三个人……如何处置他们呢?就是生生活埋。
活埋的地点在渭水之滨。据说在今陕西临潼以西二十里,就有一处山谷叫作“洪坑沟”,此地又名“坑儒谷”,就是秦始皇当年的“坑儒”之地。
还有一种关于“坑儒”的委婉说法。据东汉卫宏在《诏定古文尚书序》中记载,秦始皇让人冬天在骊山温谷挖坑种瓜,瓜在温室条件下生长,在冬天竟然也结出了果实。秦始皇很好奇,就召集全国七百多名儒生实地考察,要他们找出冬天能结出瓜的原因。趁儒生们争论不休之时,早已埋伏好的弓箭手们一起放箭,无数儒生还没回过神来就纷纷倒在箭下,被厚厚的黄土永远地埋在了山谷中。
还有人研究后认为,秦始皇当年坑杀的其实根本不是什么儒生,更不是“意见领袖”,而不过是一群打着方士名号的江湖骗子而已。
但不管怎么说,不问青红皂白,就一次活埋数百人,称之为暴戾总是不为过的。
总之,焚书坑儒是中国历史上一大要案,秦始皇和李斯也因此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最让人痛心的是,经由这一暴行,中华文明的许多宝贵遗产,从此再也找不回来了。中华民族的许多宝贵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言论自由的传统,从此被遗忘和中断。如果九泉之下有法庭,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是应该送去受审的。
好了,现在能够杀人见血的武器被没收了,能够杀人于无形的文字和思想的武器也被打压了。那么,他该高枕无忧了吧,他的帝国应该安全地传之万世了吧?
恰恰相反!
事实上,暴政从来不可能持久,历史的车轮也不可能按照独裁者的旨意来前行。
秦始皇很快就遇到了大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