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永世“点赞”的伟大壮举
人们常说,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这其中,有秦始皇很大一份功劳……
一切真正伟大的帝王从来就不是一个只知道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人。秦始皇如果仅仅是统一了六国,那他只是优秀,要想伟大,就得在统一六国外,还要进一步巩固政权,开疆拓土。
幸好,秦始皇走在了通往伟大的路上。
为了巩固政权,使百姓安居乐业,秦始皇挥师北上,剑指匈奴。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以游牧为生,随水草迁徙,没有农业和城池,注重骑马和射猎,他们没有文字。
战国晚期,随着匈奴内部合并,匈奴人由一盘散沙逐渐统一起来,实力大大增强,但此时的匈奴还不敢与中原各国为敌,因此,当时燕、赵、秦诸国北方边境还算相对稳定,没有与匈奴发生大规模的冲突。
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原各国实力强大,匈奴人不敢轻易挑衅。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匈奴所处地势险恶,他们西临大月氏,东接东胡,南与中原为邻,三面都有强敌存在,因而不敢轻举妄动。
随着中原混战的开始,燕、赵、秦等国各自忙于征战,无暇北顾,匈奴人于是乘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边境。在秦始皇统一中原的同时,匈奴军队也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即当时人们所谓的“河南地”。
匈奴的存在,始终是新兴秦帝国的心腹之患。秦始皇是位有雄心的帝王,他早有征伐匈奴之意。公元前221年,也就是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之时,他就有意趁热打铁,一举收服匈奴,只是一方面因为李斯等大臣的坚决反对,另一方面,秦始皇也考虑到中原刚刚统一,百废待兴,稳定中原局势显然比贸然进攻北方更为重要,北击匈奴的事才因此被搁置下来。
不过秦始皇也并没有放松对匈奴的警惕,而是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命蒙恬、王离(战国末期名将王翦的孙子)等大将加强对北边的屯戍。
经过几年的准备之后,秦始皇亲自从东到西视察了整个北方边区,确定了大举进攻夺取河套地区南部战略要地的方针。在这一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蒙恬采用集中兵力、速战速决的作战方法,很快收复了“河南地”和榆中。这一场大战迫使匈奴向北退避七百多里,十多年不敢南下掳掠,基本上解除了匈奴对秦帝国的威胁。
秦帝国一方面在这些地区设置众多县,实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还大量迁徙刑徒,并鼓励一般民众移居边地。
公元前214年,蒙恬率军渡过黄河,继续向北进击匈奴,占领了阴山山脉的西段狼山及其山南的广阔平原,并设置九原郡统辖这一地区。
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匈奴有史以来所遭受的第一次沉重打击,为河套地区的广大人民带来了很长时间的安定生活。
抗击匈奴的战争结束后,秦始皇还下令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以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
西南各族人民和中原内地有着长期的交往,在秦统一中原之后,秦始皇派将军常(è)开拓西南。由于交通不便,常率众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因路宽五尺,故名五尺道。
五尺道开通后,大秦的势力直接抵达且兰(今贵州都匀、福泉、黄平、贵定一带)、夜郎(一般认为在今贵州的南盘江和北盘江一带)、邛都(今四川西昌一带)以及今日云南昆明等地,并在这里设置郡县,建立了行政机构。从此,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不仅密切了与中原内地的关系,而且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部分。
大体上,秦朝疆域东、南到海,西到今甘肃、四川,西南至今云南、广西,北到阴山,东北迤至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