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工作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问题表现一】工作中的完美主义
完美主义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完美主义特质的人在做事的时候常常表现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特点,在工作中则表现为对各方面的标准都很高,要求很严格。需要指出的是,追求完美对于工作、学习和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与意义,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往往能够取得较为突出的成绩。但是凡事都需要适度而为,如果追求完美超过了应有的限度,甚至让人在认知和行为等方面陷入极端,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心理障碍,不但影响工作和生活,也会给人的身心健康带来损害。
一、案例呈现
小赵是一名机关参谋,工作了四年。小赵做事情认真仔细,很少出现差错,领导和同事对他的工作都很认可。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小赵陷入了“麻烦”:自去年年底开始,他就一直感到紧张不安,晚上也睡不好觉,经常会从噩梦中惊醒,吃饭也没了胃口。同事看他精神状态不佳,劝他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看看是不是生了什么病。小赵去医院做检查,医生也没检查出有什么明显的问题。听了小赵的描述,便建议他去找心理医生或者心理咨询师看看。
小赵找到单位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在咨询过程中,小赵告诉咨询师,这种情况最早出现是在一年之前。当时正赶上年底进行各项工作检查,单位正在准备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小赵负责迎接检查的具体工作。单位领导对这次检查很重视,再三强调迎接检查的工作一定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小赵不敢大意,非常认真地去做各种准备工作。检查前的那几天,小赵几乎每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准备各种材料,详细检查每个环节。小赵觉得自己做得已经很细致了,但是当上级领导来检查时,还是出现了令小赵意想不到的问题。
尽管问题并不大,同事们也都说那是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单位领导也没有因此批评小赵,但是小赵觉得自己有责任,他感到很懊悔,责备自己想得不够周到。那次检查以后,小赵病了一场,病好以后,他就开始失眠,人变得很容易紧张,在工作中总担心出现差错,无论做什么都觉得不放心,要反复检查好几遍。就连每天下班锁门,他都要检查确认几次才安心。这样一来就拖延了时间,工作效率也降低了。有时候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小赵只好加班加点。慢慢地,他觉得自己越来越疲惫,经常感到头昏脑涨,精力不济,头发掉得厉害,心情也变得很低落。
经过几次心理咨询之后,在咨询师的帮助和小赵自己的努力之下,他的心理问题慢慢得到了缓解,精神状态变好了,人也自信了很多,工作又像从前一样充满热情和动力。回顾这段经历,小赵说自己重新认识了生活,比以前更乐观、更懂得怎样去看待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经历了。
二、心理解析
(一)追求完美者的心理因素分析
工作生活中有追求完美表现的人,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个。
1.人格特质
具有强迫性人格特质的人,大多表现出追求完美、执着较真的特点。如果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特点保持在适度范围内,并未给自己或他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困扰,不影响正常的社会功能,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视为是有问题的或是病态的;而且这样的人格特质是有利于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但如果这样的人格特质已经让自己或他人感受到了困扰,影响了正常的社会功能,则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进行调整,严重时还要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
案例中,小赵的情况比较严重时,表现出了反复检查的强迫性特点,还伴有焦虑、抑郁、脱发、失眠等症状,这时就需要去正规医院进行检查和鉴别诊断,同时也应该接受专业的心理治疗或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以尽快缓解不适症状,恢复健康。
2.过度自责
过度自责具体表现为过度担心自己在工作或学习中遭遇失败或令别人失望,不能容忍自己的失误,一旦出现失误,就认为自己永远都做不好,不肯原谅自己的过失。案例中的小赵便表现出了这种过度自责的倾向。工作中的一次疏忽,导致其对自己产生怀疑,自信心受损,自我评价走向消极的极端,甚至出现了通过反复检查以确保自己正确无误的强迫性行为。
3.认知误区
完美主义者最常见的认知误区是认为自己“必须努力做到完美”,这样的信念常常会在无意识当中表现出来,左右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例如,“如果我达不到我的目标或我个人的标准,我就不能原谅自己”“我必须保证万无一失,绝对不能出现一点差错,这样才会让自己满意并得到大家的肯定”“要想证明自己的价值,我就必须在所有事情上都取得成功”。而一旦这些信念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就会让他们陷入另外一种认识误区,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认为事情糟糕至极,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笑柄等,从而夸大事情的消极结果,沉溺在消极沮丧的情绪当中不能自拔,对未来丧失信心而一蹶不振。案例中的小赵不能原谅自己的失误,正是因为他内心深处有这样的潜在信念:“我只有做到万无一失,不出差错,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时,发现了小赵的疏忽,小赵受到了很大打击,对自己产生了不满和失望,感到懊悔和自责,他的情绪一度郁郁寡欢。
4.自我伤害的态度和恐惧心理
自我伤害的态度和恐惧心理常常通过一些下意识的想法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我做得不够好,别人就不会接纳我、承认我”“如果出现了失误,我就会失去我想要的一切”“别人看不起我,对我来说是最可怕的事情”“我最不能容忍别人看不起我”,等等。这些想法对自我而言是一种伤害,反映了人内心深处的担忧和恐惧。生活中,往往是那些自尊心过强又容易自卑的人,容易表现出这样自我伤害的态度,其根源往往来自潜意识中压抑的恐惧情绪。
案例中的小赵来自农村,小时候家境不是很好,在他幼年时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小赵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上学期间小赵不爱说话,他觉得自己在许多方面都不如同学因而常常感到自卑,有时还会被别的同学嘲笑和欺负,这些事情都给小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他就暗下决心,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小赵学习很好,只有学习能让他找到尊严感。他刻苦学习考上了军校,毕业后努力工作,对自己要求很严格,每件事都认真去做。小赵告诉心理咨询师,自己的自尊心很强,不想被人看低,想通过努力工作取得成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迎接检查出错那件事让他深受打击,他觉得自己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别人对他的看法肯定是一落千丈,为此感到懊悔不已。
(二)完美主义者常见的心理问题表现
1.容易感到焦虑不安
完美主义者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容易感受到焦虑、紧张、内心不安等负面情绪。他们对自我的要求苛刻,做事的标准很高,甚至达到了“自虐”的程度。他们总是觉得事情做得不够好,对自己或对所做的事情不满意,无法相信别人会达到自己的要求,很难真正放心把事情交给别人,等等。而且完美主义者对待事情过于严格的标准和要求,也会使得周围与之共事的人感受到很紧张的情绪和很大的压力感。
2.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具有完美主义人格特质的人,很容易在现实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比一般人更大的压力,遭遇挫折时其感受到的负面情绪会比较多,对其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往往也比较大。例如,出现失误时,完美主义者会过度责备自己,不原谅自己,被人批评时会感到焦虑和抑郁,过度担心自己在工作、学习中遭受失败或者担心令别人失望,习惯以“非此即彼”的思考方式看待问题,观念易于极端化。事情一旦不成功,就认为自己永远都做不好,由此心态消极,郁郁寡欢,陷入抑郁心境,出现拖延和工作效率降低的情况。
3.容易出现强迫心理
完美主义者大都有着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人格特质,他们渴望成功,害怕失败,这种害怕失败的心理会促使完美主义者在做事情时格外谨小慎微。例如,有的人通过反复检查来确保自己锁好了门;有的人通过反复洗涤来确保身上没有可怕的细菌;有的人不能容忍自己衣服上出现一根线头;有的人会执着于一些自动化的思想,如“我只有成功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喜爱”“我必须被别人认可才有价值”“如果没有做好这件事,那真是个灾难”,等等。这些行为和思想常常不受控制地出现,成为一种自动化的、强迫性的心理特征,对自我造成一种隐形的心理伤害,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强迫性神经症。
三、心理辅导——怎样改善过度追求完美导致的心理问题
从积极的方面看,追求完美能够帮助人认真工作和努力学习,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帮助人获得更高品质的生活。但是,过度追求完美则可能让人走向另一个极端,不但无益于工作、学习和生活,还会给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针对完美主义者的各种心理和行为表现,需要进行认真仔细的甄别,以区分正常和异常的情况,对于已经表现出的心理问题或疾病,应采取恰当措施加以应对。
(一)找出不合理观念,建立健康的个人价值观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大卫·D.伯恩斯(David D.Burns)认为,在人们的观念中,常常存在一些“无声的假设”,这些“无声的假设”很可能是不现实的和不合理的,这些不现实的和不合理的观念会给人的自信心、人际关系及工作设置重重阻碍,造成不必要的自我伤害。只要识别出这些不合理的观念法,并能够逐一攻破,就能改善人的情绪,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
案例中,小赵因为一年前迎接检查失误事件,一直纠结于“这下完了,在这么重要的检查中竟然出现了失误,肯定给领导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以后的立功、受奖、提职等肯定会受影响……”这样的观念当中,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自我怀疑、沮丧情绪和恐惧心理。这样的观念就是一种“无声的假设”,这种假设放大了失误的后果,诱发了小赵潜在的心理恐惧,让小赵陷入“一切都无可挽回”的极端思想当中,但是事实显然没有小赵想象得那样严重。小赵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察觉了自己观念当中的不合理之处,明白自己把事情想象得过于绝对化了,他对迎接检查失误事件也进行了较为客观、合理的分析,意识到自己过于夸大了失误的后果和自己的责任,反倒让自己在认识上陷入了极端,心理上丧失了自信和工作的动力。在辨析不合理观念的过程中,原先偏于一隅的想法会改变,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会逐渐代替原先消极负面的想法。一旦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念,人的情绪和心态也会随之改变。
(二)进行想象训练,消除恐惧心理
案例中,小赵担心“失误”会给自己未来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针对这种担心,咨询师让小赵尝试进行恐惧想象,通过对自己提问,如“最坏的结果会是什么?假如最坏的结果到来,会怎么样?”来帮助小赵充分想象那些令自己感到可怕的结果,然后体验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变化。这种恐惧想象训练能够帮助小赵勇敢面对内心的担忧,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恐惧的感觉。通过进行这种想象练习,小赵意识到,那些心底的担忧原来并不像之前想象得那样难以忍受,而且即便真的发生了最坏的结果,事情也没有想象得那样可怕,他自己也不会因此一无是处,他仍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其他机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随着这些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念的逐步建立,原先困扰小赵的紧张和焦虑感减轻了,害怕担忧的情绪得到了缓解,他感到了彻底的放松,心情豁然开朗,自信心得到了恢复,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也重新被激发出来。
(三)建立合适的标准,接纳人都可能犯错的事实
完美主义者一般在对人对事上有着较其他人更为严苛的标准,案例中小赵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如做事情经常会反复检查核对;小赵对别人也有同样倾向,这表现在他很难放心让别人做事,这种倾向有时候也会影响他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出错和引起矛盾,小赵通常选择自己去做,但这样一来就降低了工作效率,同事也会误解他不易合作。针对这种情况,心理咨询师根据认知行为疗法原理,建议小赵通过“三个尝试”来调整和改善自己。一是尝试通过设置明确的界限来进行逐步改善,如设定自己检查核对的次数,并逐次递减。如果原来需要检查六七遍才安心,那么可以要求自己检查五遍就停下来,这样坚持一段时间后,再将检查的次数逐渐降低,最后将检查次数固定在三遍或者两遍。并明确告诉小赵,只要坚持练习,就能取得功效。二是尝试在某些事情上适度降低标准,如在要求他人做事或与他人合作做事的时候,将工作进行分类,根据轻重缓急适当调整完成的标准,把自己放心的事情交给他人,并在安排时留出改错的时间。三是尝试以客观积极的心态看待错误,培养正确的错误观,如承认自己和他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在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失误方面,可以允许自己出现错误,也允许别人有失误,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失误,不随意将出错的结果夸大化、极端化。如果工作中出现了失误,能做到有勇气面对,并积极查找原因,及时改正错误,从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促进自我完善,而不是陷入过度自责和沮丧的情绪中一蹶不振。
四、小结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总会存在缺憾,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正视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坦然面对,并在一步步的努力中逐渐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应有的人生态度。完美主义者通常不能正视自己并不完美的事实,他们害怕出错,不允许自己出现半点差错,为此终日焦虑不安,造成身心耗竭。大量心理学研究也已经证实,完美主义心态容易导致抑郁和焦虑,降低生活质量,并且完美主义也成了抑郁自杀的一个重要诱因。
要改善完美主义者的极端观念,需要培养他们对错误的正确态度,重视错误的价值和积极意义,勇于承担错误,从错误中不断改进并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建立客观合理的价值观,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凡事应适度而为;需要经常反思自己,觉察认知误区和不良的情绪状态,及时做出适当改变或调整。
总之,要让追求完美这一人性需求在正确的轨道上良性发展,成为每个人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动力,而非让人陷入观念上的极端化和绝对化,使其成为个人工作、生活的障碍和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