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雕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雕母钱和母钱

雕母钱又称祖钱,雕的材质有铜、铅、象牙、木和石等。清代雕母以铜为主,存世比较多,象牙雕的有咸丰和光绪钱,铅的有光绪雕母。最近在中国,又发现有大元国宝铅质雕母样钱(杨成麒, 中国钱币,1983 年,创刊号)(图 9)。又有明嘉靖通宝当十大钱(张旭华,中国钱币,1984 年,第三期) (图 10)。以上元代“大元国宝”直径是4.6厘米,重53.3克。“嘉靖通宝”当十铜雕母钱,质为黄铜,色泽金黄,刻工极精,重23.6克,直径4.5厘米,厚0.2厘米。张旭华先生又说:“现在能见到的早至明代‘万历通宝’和‘崇祯通宝’雕母小平钱,清代有顺治雕母和康熙锡雕母等,为数极少。”杨成麒先生又说:“明代只有万历、天启、崇祯等数品。”

图9

图10

张旭华先生又做了下面的讨论:“母钱有两种,即雕母和铸母。所谓雕母,就是用铜块、锡块或牙、木、蜡块,由刻工用刀在上面雕刻出文字和钱样来,这是最原始的钱样,俗称祖钱或雕母钱。据史书记载, 在六朝后期开始用母钱法铸钱,到唐初用母钱翻砂法铸钱技术已很成熟。”

对于宋母钱,丁福保书内记载很多,尤其是铁母钱。在《中国钱币》(1983 年,创刊号)高桂云先生登载一枚可称为母钱的“泰和重宝”(图 11),这钱直径4.5厘米,厚0.3厘米。据杨成麒老先生说:“在上海博物馆见过一两百枚泰和重宝篆文钱,均不能与此枚泰和重宝篆文钱比美。”母钱记载很多,但它们是用翻砂法铸的呢,还是用失蜡法?到现在还是一个大疑问。《泉币》(1944年)曾登载“雍正通宝”雕母钱两枚(图12),但对雕母钱记录最多的还是黄鹏霄的《故宫清钱谱》。以前在洛杉矶差不多一枚雕母都看不到,后来陈京元先生找到两枚,这一年来我又幸运地收集到数枚(图13),才对雕母钱有了一点儿认识,图14至图17是它们的照片(由黎家驹先生拍摄)。表三中记录了它们的径长、厚度和重量,由此可见清代币制改革厉害,不像通典所说祖钱一定是10.9克,图14乾隆通宝重10.15克,图15道光通宝重7.7克,而光绪通宝只有4.11克。从雕工方面看,乾隆通宝雕工最精,结构最美。由图14至图17,以及图18的构图,我们可以看到乾隆雕母字划比较雄伟粗壮,钱肉平坦而滑,钱的边缘圆正,可是道光、光绪的钱,钱肉成弘形,边缘凸出一点儿,字划看起来像丝那么幼细,文字又不大工整。再者,我所看的二十多枚雕母,完全是黄铜雕的,没有一枚是紫铜,为什么呢?因为紫铜比黄铜容易生铜锈。再对图17光绪通宝小心观察,雕匠在雕钱时,用圆规来确定钱的内径、内廓和外廓(图19),然后再雕刻字划。如果据鲍康的《大泉图录》,钱要开金口才能铸钱,那么图14的乾隆通宝和图15的道光通宝金口未开(钱穿孔),所以是雕母钱样而未取用来铸过母钱的,这可否是真的答案,还存有疑问。

图11

图12

图13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表三

图18

图19

图20

图20是两枚同样的道光通宝母钱和一枚不同范的常钱,小心研究,这两枚母钱差不多如祖钱那么漂亮,只是肉面没有那么平滑,但又不像常钱砂眼那么多,怀疑由祖钱铸母钱的方法和母钱翻砂铸常钱是有点儿不同的,我可以大胆地说它们铸制的程序一定不同,现在不能确定的是祖钱铸母钱,是否是用一种特别的翻砂法,还是用失蜡法?我认为用失蜡法比较显著。我曾做过一次失蜡铸钱的实验,当然使用失蜡法用祖钱(雕母)铸母钱一定是很美的,我使用失蜡法用母钱铸钱(图 21),第一次铸出来很美,研磨后亦很美,再用这种子钱(母钱铸出来的)再使用失蜡法铸钱,铸出来的钱(我叫它作孙钱)亦美,研磨后亦美,总而言之,比常钱美丽得多。以上是祖钱用失蜡法制母钱最有力的证据,望泉友指正。

图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