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器材唯物论
每次讲到器材,好多人都如同打了鸡血一般兴奋。太多的“唯物”主义者坚信,照片拍得不够好是因为自己手里的器材不够牛,只要给个拍照神器,谁都能拍出具有“毒性”与德味的照片。真的是这样吗?如果问题能用钱解决,那就不是问题了。不然拍得好的摄影师怎么也应该广泛地在富豪阶层产生才符合上述逻辑呀!
SONY α55
50mmF1.8
F11
1/500s
ISO100
日光白平衡
美国 拉斯维加斯
这是用一支非常便宜的标准镜头拍摄的。透过窗户可以拍摄到远处的城市建筑,窗户上有水汽,被虚化后形成了光斑。由于建筑离我很远,窗户又离我非常近,所以哪怕只用F11的小光圈依然能取得足够的虚化效果。因此,只要掌握器材的特性,便知道如何去控制器材。这也是我特别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的。
一张照片,如果基本技术不过关,或是没有主题没有内涵,哪怕所用的相机镜头再有特色,成像风格再清晰或再有所谓的“味道”,它的意义又何在呢?换句话说,有些人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器材,但并没有把它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不是有点可惜呢?
我学摄影的前十年间大多是用胶片相机进行拍摄,从开始拍摄到最后看到效果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的时间,以至于当时我是怎么拍的都已经不太想得起来了,所以进展比较慢。后来换了数码器材,才发现拍完立马能看到效果是多么重要——技术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调整可以马上做出反应。因此,后面的进步全托数码器材的福。现在大家基本都是从数码拍摄开始入手了,真是赶上了大好时代呀。不过凡事没有捷径,想要熟练驾驭器材还是只有花工夫练习基本功才行,别无他法。
我曾无数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器材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做过6年的数码摄影器材专业测试工作,深知不同镜头之间确实有各种微妙的差异。如果发挥得恰当,能让照片有锦上添花的妙处,但这对照片来讲并不是决定性的。通常一个手潮的,能瞬间将一支万元级的镜头拍出几百块“狗头”的效果来。而一个有经验的摄影师哪怕是用卡片机、手机也能拍得不错。因此,真正能提高照片素质的,是拍摄者各种基本功、技术手段与意识的综合运用。
在经历了打羽毛球和学做咖啡等一些事之后,我发现器材不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也对也不对。某些特定题材,必须用一些特定的设备,这一点大家应该没什么异议;而当摄影水平到达一定程度后,换一些更好的设备,会让自己偶尔有跳跃式的进步——但这仅限于摄影水平被器材制约的时候,因而不能总指望通过换器材来“大跃进”。因此,再好的器材,也要学会驾驭它,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这本书要探讨的也正是这方面的问题:如何将手里的器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拍到尽量高质量的影像;把说明书上没讲清楚的地方仔细讲一讲,并把一些器材的使用实战经验无保留地呈现给大家。如果你抱着理性的心态对待器材,那么看这本书一定会有意义。不要总想着秘笈与捷径,这世上并没有什么捷径。
LEICA M6、35mm F2A、手动曝光、F2、1/30s、FUJI RDPIII、古巴 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