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制革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工程,制革技术工作者代代相传,一般会通过对皮革在制品的“望闻问切”来控制产品的质量。当然,当今科技手段的辅助,会大大增加这种判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所谓的“望闻问切”,就是制革工作者通过眼、鼻、手来确定一些生产要素是否符合科学规范和要求:
(1)确定皮革在制品的外观颜色、光洁度、切口状况、气味、柔软度、丰满度、耐屈挠性等是否符合要求。
(2)确定加工皮革所用化工材料的气味、颜色、黏稠度、均匀度等是否符合质量标准。
(3)确定皮革加工过程中的机械运动是否正常,在制品所受机械加工是否在合理范围内。比如说在制品的水分含量,剖层时的通顺性和声音,剖削厚度,剖削均匀度,削磨革丝的长短粗细以及削磨的味道等。
(4)判断生产过程中浴液的变化(颜色、浊度、漂浮物等)是否符合常态。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科学理论用来指导实践并被实践所证实,同时实践经验又不断地丰富科学理论,实践经验对科学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是实时的、变化的。这些在制革工艺这门学科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举几个例子来说吧。
(1)浸酸后浴液的pH为2.9~3.0,而裸皮切口颜色用溴甲酚绿指示剂检测却是蓝色的。
(2)蓝湿革用很多甲酸漂洗,pH降不下来。铬鞣后期提碱困难,pH总是提不上去。
(3)染色加脂酸固定后,坯革表面油腻,加些铬粉后油腻感减轻。
类似上述这些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在课本上找不到相应确切答案的情况在制革生产过程中并不鲜见。在生产中遇到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而要找到解决的办法,就要寻求科学理论或者借鉴前辈的经验。如果科学理论不能与时俱进,对于初学者或者入行不深的工作者来说,就会陷入迷茫和不安。
所以及时地从生产中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是非常有必要且时不我待的。创建“华东皮革技术探讨群”即时地进行技术讨论,就是为了方便制革技术人员在线交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讨论更需要记录下来给广大制革工作者以参考,避免走弯路,甚至走错路。此次编辑的《制革实用技术问答与经验分享》就是把华东皮革技术探讨群(包括其他兄弟皮革技术群的极少部分)讨论的技术内容以及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者的亲身实践和实时体会与心得集结成册,供行业内同仁参考,并将实时地进行更新和再版,以做到与时俱进,为促进皮革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发一份光。
本书并没有按照整个制革过程的前后顺序或者品种的分类按部就班地进行逐一分析论述。只是按照群内技术工作者的讨论内容以及重点,分成了若干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制革生产中常出现的诸多问题以及群策群力的解决方法。本书的内容并不详尽,很多基础理论知识没有详细介绍。对每个问题根据大家给出的问题根源和解决方法,笔者(徐洪营,以下简称笔者)将其分成了若干观点。笔者根据自己近30年的制革经验,同时查阅资料,对这些观点进行了科学规范,尽量保留原意。因为笔者觉得很多东西有其多面性,所以既然有认识,有方法,就有可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方向,笔者并不认同不符合现有课本的东西就是不规范、不科学的,科学理论是需要完善的。所以每个问题下边虽然观点众多,只是体会不同,方向不同,并不是对立的。这并不是说,每个观点都是正确的,完全无误的,在阅读时,广大读者朋友可以慢慢地领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个别含混不清或者不知所云的观点,笔者进行了大幅修改补充使之成为基于某一视角的新观点。
有些问题,在本书并没有真正地彻底分析、解决。这与制革工程的实事求是性有关,也与核心技术的保密性有关,这需要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去悟、去感受。实事求是性体现在制革生产中就是“望闻问切”和科学数据。而“望闻问切”里,有些经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传、帮、带”。比如笔者在多年的羊皮革生产中体会到了灰碱裸皮与染色坯革摔软后手感的一种关联,这种关联,只能亲身体会,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说想在一本书里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是不可能的。春深草木盛,学勤技艺精,皮革技术人员只有博览群书,专心研究,勤于实践,虚心讨教,才能找到自己独特的皮革技术之路。
本书在技术讨论主题环节的部分相应主题的最后,做了一个相对科学规范的小结,以供参考。但并不是说,这个小结就是100%正确的,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方案。有的主题没有做小结,是因为很多解决方案都有可行性,但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一一验证。已经验证的问题都作了说明。
生产一线技术工作者制革经验分享的内容,也没有按照论文的形式要求投稿者。因为不少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作者的文笔并不是那么好。笔者认为,只要把他们宝贵的制革经验和心得表达出来,能够给更多的制革工作者以启迪和参考就可以了,不必拘泥于形式。实用接地气,通俗易懂,是出版本书的初衷。
最后强调的一点就是,书中有几个近年来行业内通用的约定俗成的词语,比如卡面、耐盘、贴面、Q感等,并没有转化成规范的术语,这些俗语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皮革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是不是到了作为科学术语登记在册的时候了?但愿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给予支持。但为了照顾更多初学者,笔者特别对这些术语进行了释义。
本书的编辑得到华东皮革技术探讨群广大群友以及其他技术群朋友和各个院校老师的鼎力支持,在此表示深深地谢意。特别感谢山东黎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陈煜坤董事长以及徐纪福总经理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李建华编辑对本书的支持。感谢周华龙、彭必雨教授的支持,感谢“大中华生态制革高新技术研讨群”以及其群主但卫华教授的支持,感谢“皮革技术群”及其群主田康的支持。感谢积极参与技术讨论的群友(见附录1),感谢郭志佳等群友参与记录整理。最后特别隆重感谢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老师以及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李玉中先生于百忙之中分别为本书作序和题写书名,这是对我们这本公益图书莫大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生产一线技术工作者莫大的荣幸!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本书内容肯定会有不少错误和漏洞,望广大皮革界同仁给与批评和指正。
欢迎各位同仁与笔者联系,请扫笔者二维码入群参与技术讨论。
徐洪营
2019年4月于山东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