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茶经学泡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陆羽泡茶四要

鉴茶

学泡茶的第一步是先学会鉴茶,只有会鉴赏茶才能喝到好茶,方能探知其佳妙处。

陆羽鉴茶

在写茶的评鉴方法时,陆羽分别从茶的色泽、外形和质感等几个方面,细致地讲述了茶的鉴别方法。这里我们来看一下原文,细腻的语言中处处透露着对茶细致入微的观察。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茶经》原文

干茶色泽的鉴别——“紫者上,绿者次”

陆羽认为茶树生长在向阳山坡的树荫下,嫩叶以紫色的质量最好,绿色为次。这是因为唐代以饼茶为主,蒸压后茶叶并不要求如绿茶般的色泽,紫芽、紫叶中因花青素而引起的苦涩,在当时的表现被认为是“上”。

茶树嫩叶颜色会因为品种、土壤、覆荫等条件的不同而差异明显,仅从自然环境引起的芽叶颜色变化来判断茶叶品质的好坏,今天看来是片面的。“紫者上”的理论,现在已经不符合当下实际了。

茶叶嫩度的鉴别——“笋者上,牙者次”

“笋”与“芽”都是指新梢上的嫩芽,区别在于形状。“笋者”是早春前期刚萌发的新芽,像笋一样肥壮;“芽者”是新梢正常叶片展开之后,生于新梢顶端的细长而尖尖的茶芽。所以陆羽认为“笋者上,芽者次”。

茶叶形态的鉴别——“叶卷上,叶舒次”

“叶卷”指的是茶树新梢上刚刚初展的幼嫩芽叶,其形状仍向内卷拢。这种嫩芽,嫩度好,是绝佳的茶叶原料。

而“叶舒”是指完全展开后的成熟叶片,这种嫩芽,嫩度差,易硬化,品质较次。因此才有“叶卷上,叶舒次”。

茶叶品质的鉴别——“野者上,园者次”

不同生长地,茶叶的品质不一样。陆羽认为茶叶的品质,以山野自然生长的为好,在园圃栽种的较次。

茶博士小课堂

不同季节的茶叶品质也有区别

一般而言,春天生长的鲜叶,叶多呈浓绿,肥大而柔软,含水分多;夏天生长的茶叶,叶小而质稍硬;秋天的茶叶,其品质介于春夏季之间;至晚秋及冬初所产的茶叶,叶片较小且易硬化,制成茶,水色及香味均属淡薄,外形亦粗大,难以制成佳品。

今人鉴茶

现在我们鉴茶,不仅要看茶叶色泽、外形,还需要学会闻、品以及回味。

和陆羽当时鉴茶一样,现在我们鉴茶的第一步也是观察茶叶的形状。先看茶叶是否干燥,品质好的茶叶含水量低,用手指轻掐一下茶叶就碎,并且皮肤会有轻微刺痛的感觉,这说明茶叶的干燥度良好。反之,如不易压碎,就说明茶叶已经受潮变软,喝的时候口感较差,茶香也不会浓郁。

再看茶汤的色泽,观察茶汤是否清澈明亮。茶汤的颜色会因为加工过程的不同而有差异,但不论是什么颜色,好茶的茶汤必须清澈有一定的亮度,且汤色要明亮清晰。品质不好的茶叶,茶汤颜色暗淡、混浊不清。

最后看叶底,观察冲泡后展开的叶片或叶芽是否细嫩、均齐、完整,有无花杂、焦斑、红筋、红梗等现象,如果是乌龙茶,还要看是否“绿叶红镶边”。

◎ 干闻

所谓闻,也分三步。第一步,闻干茶的香气。干茶香气有的是清香,有的是甜香,有的是焦香,比如绿茶的香气应清新鲜爽、乌龙茶以馥郁清幽为好,花茶则应芬芳扑鼻。如果觉得对干茶香气的判断有难度,可以从辨别有无陈味、霉味和吸附了其他的异味入手。如果干茶香低而沉,有酸味、霉味、陈味或其他异味,那么就不是好茶了。

◎ 热闻

第二步热闻,即茶泡开后趁热闻茶的香味。好的茶叶香味纯正,沁人心脾。如果茶叶香味淡薄或根本没有香味甚至有异味,就不是好茶了。

◎ 冷闻

第三步冷闻,是等温度降低后再闻茶盖或杯底留香,这时可闻到在高温时,因茶叶芳香物大量挥发而掩盖了的其他气味。闻杯底,对辨别茶叶质量是非常有效的。

◎ 品火功

第一品是品火功,品茶叶加工过程中的火候是老火、足火还是生青,是否有晒味。

◎ 品滋味

第二品是品滋味,让茶汤在口腔内流动,与舌根、舌面、舌侧、舌端的味蕾充分接触,看茶味是浓烈、鲜爽、甜爽、醇厚、醇和还是苦涩、淡薄或生涩。

茶汤的滋味丰富多彩,很难一一描述清楚,但共通点是:茶与水的融合度越高越好。茶汤滋味是茶叶的甜、苦、涩、酸、鲜等多种呈味物质综合反映的结果,如果它们的数量和比例适合,茶汤就会鲜醇可口、回味无穷。总的来说,茶汤的滋味以微苦中带甘甜为最佳。好茶喝起来滋味甘醇浓稠,饮后喉头甘润的感觉会持续很久。

◎ 品韵味

清代袁枚曾讲:“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体贴之。”意思就是将茶含在口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咽下时还要感受茶汤过喉时的爽滑。只有带着对茶的深厚感情去品茶,才能欣赏到好茶的“香、清、甘、活”,以及它妙不可言的韵味。

回味

回味是指品茶后的感觉。品了真正的好茶后,一是舌根回味甘甜,满口生津;二是齿颊回味甘醇,留香尽日;三是喉底回味甘爽,气脉畅通,五腑六脏如得滋润,使人心旷神怡。

唐代制茶工序

唐人的制茶工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还是会显得比较粗糙,不过在当时,已经是非常讲究了。

讲究采春茶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丛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茶经》原文

采摘茶叶,一般都在每年农历的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叶嫩得像竹笋的,大都生长在山洼石隙的肥沃土壤中,等新芽长到有四五寸长,就像薇蕨等野菜新发的嫩长细枝,这时要趁着晨露未干时采摘。茶已发芽的,通常生长在灌木杂草丛生的草木中,抽出的枝条有三枝、四枝、五枝,应该选取其中主枝挺拔的采摘。下雨时不采茶,多云的晴天也不要采摘。

七经目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经》原文

“七经目”是陆羽归纳唐代饼茶制造的七道工序,概括起来就是分为采集、蒸茶、捣碎、拍饼、焙干、穿茶和封茶七个步骤。

采集 按照“凌露”和“颖拔”的标准,从茶树上采下新鲜的茶叶。

蒸茶 将采摘下的茶叶放入密封的锅中高温蒸,类似现在绿茶加工工艺中的蒸青,通过蒸的方式使得茶性充分发挥出来。

捣碎 用杵将蒸好的茶叶捣碎。

拍饼 将捣后的茶叶进行装膜和紧压,并拍打成为一定形状的茶饼。

焙干 将成形的茶饼进行人工干燥,即烘焙。

穿茶 将烤干的茶饼用细绳穿起来。

封茶 用纸将穿好的茶饼包封起来就可以了。

唐代饼茶的审评标准

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者廉襜然,浮云出山者轮菌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簁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萃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茶经》原文

《茶经》中所说的饼茶审评方法,就是现在所说的干看,鉴别饼茶外形。陆羽评判饼茶的外形,只评比其匀整和色泽,并将饼茶分成了八个等级。

优质茶饼

胡靴 茶饼面带有皱缩的细褶纹。

牛臆 茶饼面带有齐整的粗褶纹。

浮云出山 茶饼面带有卷曲皱纹。

轻飙拂水 茶饼面带有微波形状的皱纹。

澄泥 茶饼表面平滑。

雨沟 茶饼表面光滑,但有沟痕。

老茶饼

竹箨 茶饼面呈笋壳状,起壳或脱落,并含老梗。

霜荷 茶饼面呈凋萎的荷叶状,色泽干枯。

总体来说,八个等级是以嫩为好,以老为差;以叶汁流失少、蒸压适度为好;以叶汁流失多、蒸压过度为差。

现代七大茶类

到了今天,茶叶已经远远不止陆羽所说的八种。仅从大类上分,就有七大类。至于细分的品种更是数不胜数,从外形到加工、到口感,各不相同。即使陆羽再生,也会感叹不已吧。

根据制造方法不同和品质上的差异,可将茶叶分为基本茶类和再加工茶,其中基本茶类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六大类。

绿茶制作工艺

绿茶的加工,简单分为杀青、揉捻和干燥三个步骤,其中杀青是制作绿茶的关键工序。简单地说,杀青就是利用高温杀死叶细胞,停止发酵,让茶固定在我们希望的状况下。方法有二:一是用炒的,称为炒青;二是用蒸的,称为蒸青。我们平时喝到的茶绝大部分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绿茶采用蒸的。炒青的茶比较香,但蒸青的茶比较绿。

鲜叶通过杀青,酶的活性钝化,内含的各种化学成分,基本上是在没有酶影响的条件下,由热力作用进行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形成了绿茶的品质特征。

乌龙茶制作工艺

乌龙茶工序概括起来可分为: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其中做青是形成乌龙茶特有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是奠定乌龙茶香气和滋味的基础。

萎凋后的茶叶置于摇青机中摇动,叶片互相碰撞,擦伤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促氧化作用,茶叶发生了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叶缘细胞的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叶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

黑茶制作工艺

黑茶制作工艺流程包括杀青、揉捻、渥堆作色、干燥四道工序。渥堆是将揉捻好的茶叶放置到潮湿的环境中进行发酵,具有一种温热作用。渥堆是决定黑茶品质的关键,其时间长短、程度轻重都会直接影响黑茶成品的品质,使不同类别黑茶的风格具有明显差别。

红茶制作工艺

红茶制作基本工艺是鲜叶经萎凋、揉捻(揉切)、发酵、干燥四道工序。萎凋是红茶初制的重要工序。萎凋方法有自然萎凋和加温萎凋两种。萎凋时间、萎凋程度的掌握因萎凋方法、季节、鲜叶老嫩度等因素而异。

发酵是决定红茶品质的关键工序。通过发酵促使多酚类物质发生酶性氧化,产生茶红素、茶黄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特有的色、香、味。

黄茶制作工艺

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白茶制作工艺

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萎凋和室外日光萎凋两种。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再加工茶类制作工艺

再加工的花茶属于我国独特的一个茶叶品类。花茶选用已加工茶坯作原料,加上适合食用并能够散发香味的鲜花为花料,采用特殊窨制工艺制作而成。窨制是指将鲜花和经过精制的茶叶拌和,在静止状态下茶叶缓慢吸收花香,然后筛去花渣,将茶叶烘干而成。

茶叶用量是关键

在冲泡时究竟投放多少茶量,对于喝茶来说实在是关系重大的事情。茶叶放多了,茶汤会发苦、发涩;放少了,茶汤又会寡然无味。因此,要想泡好一杯茶,还要学会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量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个人的饮用习惯而定。

因时间长短而异

茶叶用量的多少,关键是掌握茶与水的比例,茶量放得多,则浸泡时间要短;茶量放得少,则浸泡时间要长。这时如果水温高,浸泡时间宜短;水温低,浸泡时间要加长。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取4只茶杯,各等量放入3克相同的茶叶,再分别倒入沸水50毫升、100毫升、150毫升和200毫升。5分钟后审评茶汤滋味,结果是,加水50毫升的滋味极浓,加水100毫升的滋味太浓,加水150毫升的滋味正常,加水200毫升的滋味较淡。

因茶而异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投茶量各异。嫩茶、高档茶用量可少一点,粗茶应多放一点。乌龙茶、普洱茶的用量也应多一点。比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茶。投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茶量需为茶壶容积的1/2,甚至更多。

因人而异

茶、水的比例因饮茶者个人情况也有所不同。对嗜茶者,一般红、绿茶的茶、水比例为1:50至1:80,即茶叶若放3克,沸水应冲150~240毫升;对于一般饮茶的人,茶与水的比例可为1:80至1:100。乌龙茶茶叶用量应增加,茶、水比例以1:30为宜。家庭中常用的白瓷杯,每杯可投茶叶3克,冲开水250毫升;一般的玻璃杯,每杯可投放茶2克,冲开水150毫升。

因茶龄而异

茶叶用量还同饮茶者的年龄结构与饮茶历史有关。中、老年人往往饮茶年限长,喜喝较浓的茶,故用量较多;年轻人初学饮茶的多,普遍喜爱较淡的茶,故用量宜少。

因地而异

不同地方的人,口味不同,甚至同一地方的人,对不同的茶也有着不同的口味爱好。比如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以肉食为主,当地又缺少蔬菜,因此茶叶成为生理上的必需品,他们普遍喜饮浓茶,故每次茶叶用量较多;江浙及邻近省份的人,多选用龙井茶或高级绿茶,一般用较小的瓷杯或玻璃杯,每次用量不多;而南方云贵、广东和福建人士,多选用半发酵的高级包种茶、武夷茶或普洱茶等,茶具虽小,但用茶量较多。

刚开始喝茶的人,不妨多试几种用量,找到自己最中意的那一款,然后作为标准固定下来。

评茶常用语

形状(外形)评语

细嫩 条索细紧显毫。

细紧 条索细长卷紧而完整。

紧秀 鲜叶嫩度好,条细而紧且秀长,锋苗毕露。

紧结 嫩度低于细紧,结实有锋苗,身骨重。

紧实 紧结重实,嫩度稍差,少锋苗。

粗实 原料较老,已无嫩感,多为三四叶制成,但揉捻充足尚能卷紧,条索粗大,稍感轻飘。

粗松 原料粗老,叶质老硬,不易卷紧,条空散,孔隙大,表面粗糙,身骨轻飘,或称“粗老”。

壮结 条索壮大而紧结。

壮实 芽壮,茎粗,条索卷紧、饱满而结实。

心芽 尚未发育开展成茎叶的嫩尖,一般茸毛多而成白色。

显毫 芽叶上的白色茸毛称“白毫”,芽尖多而茸毛浓密者称“显毫”;毫有金黄、银白、灰白等色。

身骨 指叶质老嫩,叶肉厚薄,茶身轻重。一般芽叶嫩,叶肉厚,茶身重的为身骨好。

重实 指条索或颗粒紧结,以手权衡有重实感。一般是叶厚质嫩的茶叶。

匀齐 指茶叶形状、大小、粗细、长短、轻重相近。

光滑 形状平整,质地重实,光滑发亮。

末 指茶叶被压粹后形成的粉末。

扁平 扁直坦平。

片状 茶叶平摊不卷,身骨轻,呈片状。

粗糙 外形大小不匀,不整齐。

脱档 茶叶拼配不当,形状粗细不整。上、中、下三段茶配不当。

团块、圆块、圆头 指茶叶结成块状或圆块,因揉捻后解决不完全所致。

短粹 面长条短,碎末茶多,缺乏整齐匀称之感。

露筋 叶柄及叶脉因揉捻不当,叶肉脱落,丝筋显露。

黄头 粗老叶经揉捻成块状,嫩度差,色泽露黄如圆头茶。

松碎 外形松而断碎。

缺口 茶叶精制切断不当,茶条两端的断口粗糙而不光滑。

茶叶色泽用语

墨绿 深绿泛黑而匀称光滑。

绿润 色绿而鲜活,富有光泽。

灰绿 绿中带灰。

铁锈色 深红而暗,无光泽。

青绿 绿中带青,光泽稍差。

砂绿 如蛙皮绿而油润,优质青茶类的色泽。

青褐 褐中泛青。

乌润 色黑而光泽好。

猪肝色 红而带暗,似猪肝的颜色。

棕红 棕色带红,叶质较老。

蛤蟆背色 叶背起蛙皮状砂粒白点。

枯暗 叶质老,色泽枯燥且暗无光泽。

花杂 指叶色不一,老嫩不一,色泽杂乱。

茶汤颜色评语

艳绿 水色翠绿微黄,清澈鲜艳,亮丽显油光,为质优绿茶的汤色。

绿黄 绿中显黄的汤色。

黄绿(蜜绿) 黄中带绿的汤色。

浅黄 汤色黄而淡,亦称浅黄色。

金黄 汤色以黄为主稍带橙黄色,清澈亮丽,犹如黄金之色泽。

橙黄 汤色黄中带微红,似成熟甜橙之色泽。

橙红 汤色红中带黄似成熟桶柑或栟柑之色泽。

红汤 烘焙过度或陈茶之汤色浅红或暗红。

凝乳 茶汤冷却后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品质好、滋味浓烈的红茶常有此现象。

茶汤滋味评语

浓烈 味浓不苦,收敛性强,回味干爽。

鲜爽 鲜活爽口。

鲜浓 口味浓厚而鲜爽。

甜爽 滋味清爽,带有甜味。

回甘 茶汤入口后回味有甜感。

醇厚 茶汤鲜醇可口,回味略甜,有刺激性。

醇和 滋味欠浓,鲜味不足,无粗杂味。

淡薄 滋味正常,但清淡,浓稠感不足。

粗淡 味粗而淡薄。

粗涩 原料粗老而涩口。

生涩 涩味且带生青味。

苦涩 滋味虽浓但苦味、涩味强劲,茶汤入口,味觉有麻木感。

茶叶香气评语

清香 清纯柔和,香气欠高,但很幽雅。

幽香 茶香优雅而文气,缓慢而持久。

清高 清香高爽,柔和持久。

松烟香 茶叶吸收松柴熏焙的气味,为黑毛茶和烟小种的传统香气。

馥郁 香气鲜浓而持久,具有特殊花果的香味。

青气 带有鲜叶的青草气。

高火 茶叶加温过程中温度高、时间长,干度十足所产生的火香。

甜香 香气高而具有甜感,似足火甜香。

纯正 香气纯净而不高不低,无异杂味。

花香 香气鲜锐,似鲜花香气。

浓香 香气饱满,无鲜爽的特点,或者指花茶的耐泡率。

鲜嫩 具有新鲜悦鼻的嫩香气。

闷气 一种不愉快的熟闷气。

异气 感染了与茶叶无关的各种气味。

选水

品茶必先试水,水质能直接影响茶汤的品质,水之于茶,犹如水之于鱼一样,“鱼得水活跃,茶得水更有其香、有其色、有其味”。

陆羽论水

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地慢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畜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

——《茶经》原文

古人对泡茶用水有诸多讲究,陆羽在《茶经》中就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山泉水

山泉水大多出自岩石重叠的山峦。山上植被繁茂,从山岩断层细流汇集而成的山泉,富含二氧化碳和各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而经过砂石过滤的泉水,水质清净晶莹,含氯、铁等化合物极少,用这种泉水泡茶,能使茶的色香味形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江水

《茶经》中有描述:“其江水,取去人远者”。江、河、湖水属地表水,含杂质较多,混浊度较高,一般说来,沏茶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远离人烟,又是植被生长繁茂之地,污染物较少,这样的江、河、湖水,仍不失为沏茶好水。

井水

井水属地下水,悬浮物含量少,透明度较高。但它又多为浅层地下水,特别是城市井水,易受周围环境污染,用来沏茶,有损茶味。所以,若能汲得活水井的水沏茶,同样也能泡得一杯好茶。《茶经》中说的“井取汲多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茶博士小课堂

雪水和雨水

古人认为,水的品质是“由上而下”,所以把雪水和天落水称之为“天泉”,尤其是雪水更为古人所推崇。白居易的“扫雪煎香茗”,辛弃疾的“细写茶经煮茶雪”,曹雪芹的“扫将新雪及时烹”,都是赞美用雪水沏茶的。至于雨水,一般说来只要空气不被污染,与江、河、湖水相比总是相对洁净,是沏茶的好水。

现代宜茶之水

生活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中,即使知道用泉水泡好,也不能随手可得。因此矿泉水、纯净水以及家里的自来水就成了现代人泡茶的主要用水。

矿泉水

居家泡茶用水,矿泉水是不错的选择。使用矿泉水泡茶没有涩味,且茶味纯正鲜美。由于矿泉水中含有钙、镁、重碳酸根离子,与茶叶中的氨基酸发生一定的作用,会使茶色变深,这是正常现象,不会影响口味和口感,其所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不会改变。有条件的话也可以使用净水器,可除去矿泉水中的钙镁离子,泡茶的效果更好。

纯净水

纯净水酸碱度中性。用这种水泡茶,不仅因为净度好、透明度高,沏出的茶汤晶莹透澈,而且香气滋味纯正,无异杂味,鲜醇爽口。市面上纯净水品牌很多,大多数都宜泡茶。

自来水

自来水含有用来消毒的氯气等,在水管中滞留较久的,还含有较多的铁质。当水中的铁离子含量超过万分之五时,会使茶汤呈褐色,而氯化物与茶中的多酚类作用,又会使茶汤表面形成一层“锈油”,喝起来有苦涩味。

对付自来水中的异味,可将自来水放一晚上,等氯气自然发散,再用来煮,效果就大不一样了。或者在烧水时待水沸腾以后再多烧几分钟,也能使异味减小。

水温

茶要泡得好喝,水温是重要的因素。

且将新火试新茶

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茶经》原文

在《茶经.五之煮》的篇章中,陆羽精心强调了煮茶用火、煮茶的火候、用水和水温等各个细节。其中煮茶的步骤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烧水为先。唐人煮茶时,是先将水在中烧开。那时候没有温度计,陆羽就把烧水过程中逐渐加热气泡的变化分成三沸。

水之三沸

陆羽在《茶经》论泡茶烧水有三沸,指的是水烧到开始出现有如鱼眼般的水珠,微微有声,为第一沸;继续烧,边缘出现如泉涌,连连成珠时,为第二沸;到了水面如波浪般的翻滚奔腾时,则为第三沸。一旦三沸已过,水就会过老而不适合煮茶了。

需要注意的是,陆羽所处的时代是唐朝,那个时期的茶叶是团茶不是散茶,因此都是以煮茶为主而不是现在的泡茶。

古人烧水的艺术

古人饮茶喜欢自己汲水、自己煮茶,在涉引、制作、煎煮、品饮过程中,使身心得以放松和满足。

就拿煎水来说,水煮到何种程度称作“汤候”。鉴别标准一是看水面沸泡的大小,二是听水沸时声音的大小。明代人张源总结出形、声、气三种方法来掌握火候。

◎ 形

就是观察煮水过程中的气泡,一开始气泡很小,称为“蟹眼”;继续加热,气泡变大一些了,称为“鱼眼”;再烧水就快开了,气泡一串一串的,称为“连珠”。这几种情况称为“萌汤”,大多数茶叶都根据茶叶的具体情况选择萌汤的某一个阶段来冲泡。再烧下去水就彻底翻江倒海地烧开了。

◎ 声

就是听烧水的声音,古人把水烧开过程中的声音也分4个阶段:初声、转声、振声、骤声,等到声音最大开始转小的时候,水就有点老了。

◎ 气

就是看水面蒸汽的形状,看见蒸汽缭绕杂乱的时候泡茶合适,等到蒸汽直冲的时候就烧过头了。

古人这些煎煮法,与今天的科学冲泡有异曲同工之妙。

科学煮水增茶香

到了现代,泡茶用水的温度对于茶性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不同的茶因为发酵程度的不同,需要泡茶的温度也就不同。

水温对泡茶的影响

水的温度不同,茶的色、香、味也不同,泡出的茶叶中的化学成分也就不同。温度过高,会破坏所含的营养成分,茶所具有的有益物质遭受破坏,茶汤的颜色不鲜明,味道也不醇厚;温度过低,不能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浸出,其滋味淡薄,茶汤色泽不美。

泡茶水温的控制

冲泡不同类型的茶需要不同的水温:

◎ 低温(70℃~80℃)

适合西湖龙井、碧螺春等嫩叶、芽采摘的绿茶以及白茶、黄茶类。

◎ 中温(80℃~90℃)

适合开面叶采摘的绿茶,如六安瓜片等,也适合采摘嫩叶发酵程度比较轻的乌龙茶,如白毫乌龙等。

◎ 高温(90℃~100℃)

也就是要把水煮沸,适合大多数乌龙茶及所有黑茶。

水温与茶汤品质的关系

从口感上,茶性表现的差异:如果绿茶用太高温的水冲泡,茶汤应有的鲜活感觉会降低;铁观音、水仙等乌龙茶如果用太低温的水冲泡,则香气不扬,应有的阳刚风格表现不出来。

可溶物释出率与释出速度的差异:水温高,释出率与速度都会增高,反之则减少。这个因素影响了茶汤浓度的控制,也就是等量的茶、水比例,水温高,达到所需浓度的时间短;水温低,所需时间长。

苦涩味强弱的控制:水温高,苦涩味会加强;水温低,苦涩味会减弱。所以苦涩味太强的茶,可降低水温改善之。苦涩味太强的茶,除水温外,浸泡的时间也要缩短;为达所需的浓度,前者就必须增加茶量,或延长时间,后者就必须增加茶量。

影响水温的因素

沏茶水温还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影响:

◎ 温壶与否

置茶入壶前是否温壶,会影响泡茶的水温。热水倒入未加温过的壶,水温将降低约5℃。所以如果不温壶,水温必须提高些或延长浸泡的时间。

◎ 温润泡与否

所谓温润泡就是第一次冲水后马上倒掉,然后再冲泡第一道,这时茶叶吸收了热度与温度,再次冲泡时,可溶物释出的速度加快,所以实施了温润泡的第一道茶,浸泡时间要缩短。

◎ 茶叶是否冷藏过

冷藏或冷冻后的茶,若未放置至常温即进行冲泡,应根据茶叶温度斟量提高水温或延长浸泡时间。

科学使用随手泡

现代泡茶,用随手泡壶烧水非常普遍。一般随手泡基本上都有手动挡和自动挡两种,了解随手泡的温度变化,对我们掌握各种茶叶的冲泡水温有很大的作用:

冷水烧到自动挡灯灭,此时水温为90℃~93℃;

自动挡调到手动挡继续加温,到100℃时需要的时间为1~1.5分钟;

关闭开关,水温从100℃下降到95℃需要时间为1~1.5分钟,水温从95℃下降到90℃需要时间为2~2.5分钟,水温从90℃下降到80℃需要时间为6~7分钟;

80℃后调到自动挡,自动亮灯再开始烧水,也就是说自动挡的保温温度最低是75℃~80℃。

当然,上述的温度变化也不是一概而论的,随气候不同、随手泡的个性差别等,也有不同的差异和变化,还需要在冲泡的过程中靠经验、手感、水汽、响声等来综合判定水温。

泡茶方法的演变

凡灸茶,慎勿于风烬间灸,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灸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茶经》原文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国人的饮茶习惯逐步由混沌向文明演变。从远古时期的乱煮到现代精雕细琢、千姿百态的饮茶方法,既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茶文化的发展过程。

唐以前的乱煮

在陆羽之前,茶的喝法跟现在很不同,是用新鲜茶叶和米浆做成茶饼,再用茶饼煮出来的。在煮茶的时候,还要加上各种调料,比如葱、姜、陈皮、红枣、茱萸之类,熬成茶羹饮用。这个时期,煮茶的方法比较粗糙,原始的茶味也容易被其他材料掩盖,没有任何技巧可言。

唐代的煎茶法

初唐时人们煮茶还是喜欢往茶汤里添加如盐、葱、姜之类的调味料,直到中唐时,陆羽给茶带来了新的品饮方法。陆羽提倡的煎茶法是先将茶饼炙烤,晾凉后用茶碾把茶饼碾碎成茶末,用茶筛把茶末过滤后,投放到滚水里煮。由于陆羽的推动,饮茶由最初的风行各大寺庙渐渐开始在文人间流行。诗人白居易曾有诗云:“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可见当时茶已经不只是单纯的饮品,而变成了文人们诗意和浪漫的寄托。

宋代的点茶法

在宋代,又有一种新的饮茶方法被发明出来——点茶。点茶是先将饼茶碾成细细的粉末,再用沸水冲。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需用茶筅快速搅拌击打茶汤,这时水乳交融,泡沫浮于汤面,然如堆云积雪。宋人把饮茶方式上升到了审美的高度,到达了极致。现在日本的抹茶文化就是从点茶中承袭而来。

明代的泡茶法

从明代开始,制茶法和饮茶法一再简化。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为消除当时社会上关于茶的奢靡之风,下令进行茶制改革。之前进贡得用团饼茶,现在直接用干制的散茶就可以;之前饮茶的那些繁琐程序都可以不要,只要茶的自然本味就可以。

明朝人认为泡饮这种喝茶方法“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泡茶法不像煎茶、点茶那样严格,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茶叶,再搭配合适的茶壶。泡茶过程中也不加任何调味料,崇尚清饮,喝的是茶的原味、真味,这种茶叶的冲泡方法也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茶博士小课堂

清代已经有六大茶类

由于茶叶制作技术的发展,清代基本形成现今的六大茶类,除最初的绿茶之外,还出现了白茶、黄茶、红茶、黑茶、乌龙茶。茶类的增多,泡茶技艺有别,又加上中国地域和民族的差异,使茶文化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七大类茶的冲泡方法

从陆羽时代的煎茶,到宋代点茶,再到如今主流的泡茶法,虽然泡茶方式改变了,可我们对喝茶的多种感官享受,执着如初。

玻璃杯泡茶法

玻璃杯冲泡茶叶,茶叶的形态尽收眼底,能在喝茶的同时饱享眼福。而且玻璃杯取用方便,可随时随地泡茶饮用,达到眼福与口福的双重享受。

◎ 适用茶类

细嫩绿茶、黄茶、白茶、花茶及调混茶类。

◎ 特点及优势

玻璃杯与其他茶杯最大的不同就是其透明性,可以全方位观察茶叶的浸泡和舒展过程。玻璃杯适合泡饮的是名贵绿茶,比如西湖龙井、碧螺春等茶叶有特色的茶品,观察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人们称其为茶舞。混调红茶和花茶也是如此,用玻璃杯可以更好地看清其“色”,这些都是其他不透明茶杯不具备的。

◎ 注意事项

玻璃的耐热性能不佳,所以不宜直接用开水冲泡,所以事先往杯内倒少许热水,轻摇后倒掉,即起到清洁,又起到温杯的作用。然后放入茶叶后缓缓加水,用玻璃杯泡茶,不宜一次饮尽,水剩约1/3的时候即可添水。

茶博士小课堂

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

上投法

将80℃左右的热水倒入玻璃杯中,倒7成满,将茶叶撒入杯中,稍后等茶叶泡开即可饮用。

中投法

将80℃左右的热水倒进茶杯,倒3成满,将茶叶撒入约15秒左右,再将水倒至7成满,等茶叶泡开即可饮用。

下投法

先投茶,然后把热水倒入7成满,等茶泡开即可。下投法适合条索舒展的绿茶。

盖碗泡茶法

盖碗最能表现出茶汤本色,很多人喜欢用盖碗泡茶。盖碗泡茶法简便、易学、实用,且颇显风雅。

◎ 适用茶类

各种绿茶、乌龙茶、花茶。因为盖碗一般都较浅,所以不适合冲泡细碎的茶叶。

◎ 特点及优势

盖碗一般是瓷制或紫砂材质,所以盖碗的作用和紫砂壶相似。从形制上来看,用盖碗泡茶非常科学:茶盖既可凝聚茶香,又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茶碗上大下小,方便注水,易让茶叶沉淀于底,注水时茶叶在水中上下翻滚,易于泡出茶汁;底部的茶托防止烫手,也能保证茶汤不倾洒出,使得饮茶更为优雅。

◎ 注意事项

使用盖碗泡茶,主要是要注意茶叶的投置量。不过现在市场有售“五克”量、“七克”量、“十克”量等不同容量的盖碗,很容易就能根据自己所买的盖碗来决定投茶量。

品饮之前用杯盖轻刮汤面,拂去茶叶。

品饮盖碗茶的时候,女士用双手,左手持杯托,品饮时右手让杯盖后延翘起,从缝隙中品茶。

男士品饮盖碗茶时则用一只手,不用杯托,直接用拇指和中指握住碗沿,食指按碗盖让后延翘起,品饮。

壶泡法

紫砂壶保温性能好,透气度高,用紫砂壶泡茶能充分显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常用来冲泡乌龙茶、普洱茶等。

◎ 适用茶类

乌龙茶、普洱茶,以及除碎茶以外的各种茶类。

◎ 特点及优势

用紫砂壶泡茶是比较正式的一种招待客人的方式,适合较多人一起饮用,也适合两人久坐消磨时间,是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一种饮茶方式。

◎ 注意事项

壶泡法操作相对复杂,讲究较多,比如应根据所泡的茶和饮茶人数选配茶具。泡茶前应先温烫茶具,泡茶过程中应非常注意各个环节的细节,宾主应各守礼节。

茶博士小课堂

老茶壶泡和内外夹攻

对一些纤维素多的耐冲泡的乌龙茶、普洱茶,用茶壶泡有利于发挥茶性,这叫“老茶壶泡”。对一些细嫩茶如龙井、碧螺春等,用无盖杯泡有利于茶性的透发,这叫“嫩茶杯泡”。为了保持茶和水的足够温度,除了淋壶保温、泡茶加温之外还要用开水淋壶追温,这一程序叫“内外夹攻”。目的是为了使茶香透出。

同心杯泡茶法

因为壶泡法饮起来太费工夫,很多场合不便进行。使用同心杯泡茶就方便多了。同心杯泡法尤其适合办公室使用。

◎ 适用茶类

各种茶类。

◎ 特点及优势

同心杯一般为塑料制或瓷塑,特点是茶杯里面有一个滤心,泡茶的时候把茶叶放在滤心里,一方面可以防止茶叶四散入口,另一方面也能很方便地调节茶汤的浓度,以适应不同需要的人。

◎ 注意事项

取出滤心,放在倒置的茶盖上,放入适量茶叶,放回滤心,加热水漫过茶叶,根据需要,等茶汤到了合适的浓度,取出滤心,放在杯盖上,一杯清香甘润的热茶就泡好了。

用器

茶经中的茶具

陆羽所说的“茶之九难”的第三难是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茶具。最早的时候,茶具没有从餐食、酒具中分离。“茶具”一词最早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有学者认为西汉王褒《潼约》里记录的“烹茶器具”是中国最早提及茶具的史料。而茶具“自立门户”,从其他器具中分离出来,第一次被完整整理记录下名称,细化其用途,就是在陆羽的《茶经》中。

对陆羽来说,这些器具是为了能方便地煮出一碗好茶,并且优雅地品饮这碗好茶专门选择的器物。为此,陆羽也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古人饮茶的仪式,程序繁多而形式庄重,一杯茶,历经一道道工序到了这里,让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茶给人带来的意境。

风炉

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碾、拂末

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火夹

用以夹炭入炉。

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茶叶而特意设置。

罗合

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炭挝

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交床

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水方

用以贮生水。

漉水囊

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瓷釜、石釜,富家有银釜。

纸囊

茶炙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现代茶艺用具及规范摆放示意图

从风炉到煮水器、茶壶

风炉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墁,凡三足。

——《茶经》原文

风炉,是陆羽给他设计的煎茶器具所起的名称,并把它作为“二十四器”中的“重器”,亲自设计,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风炉的名目,为茶道确立之始。

◎ 两耳三足鼎

陆羽设计的风炉,两耳三足,造型与古代的鼎十分相似,三只炉脚上分别铸有21个古字,分别是:“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与“圣唐灭胡明年铸”。“坎上巽下离于中”:按照八卦的卦义,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坎上,离下”是煮茶用水在上面,风从炉下吹过,火在其间燃烧。

“体均五行去百疾”:意思为五脏调和、百病不生。这提到了中国传统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的观念。茶,一开始是作为药被人们发现利用的,这里延续这个传统说“去百疾”,而且结合了中医的整体观念,让人“体均五行”,人自己的身体统一和谐,人与自然统一和谐,就能够“去百疾”。

“圣唐灭胡明年铸”:说明了风炉的铸造时间,一般认为这指平定安史之乱后的第二年,即公元764年。

◎ 文人眼中的煎茶雅器

《茶经》之后,唐代文人在诗文中谈到风炉,以它为煎茶雅器的大有人在,比如岑参的诗“暂诣高僧话,来寻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风炉”。与陆羽大致同时的奚陟拥有比较高档的成套茶具,举行茶会时还专门炫耀了一把风炉。

唐代诗人皮日休特意写了一首咏风炉的诗《茶中杂咏 茶鼎》:“龙舒有良匠,铸此佳样成。立作菌蠢势,煎为潺湲声。草堂暮云阴,松窗残雪明。此时勺复茗,野语知逾清。”意思是,茶鼎以安徽舒城县的匠人制作的最好,样式很美观。摆在那里像灵芝的样子,用它煎茶时会听到潺湲的声音。人们在暮色下或下雪天,拥炉而坐,饮茶清谈,是很惬意的。

煮水器

陆羽所在的唐代,喝茶都是用烹煮的方式,所以用来煮茶的风炉及其附属茶具十分重要,做工也很精细。而现代我们泡茶,已经采用冲泡的方式了,所以风炉逐渐演化成现代具有加热和保温功能的煮水器了。

现代的煮水器比起古代的风炉要方便得多,操作简单、方便并且煮水快,喝茶人可随喝随泡。因此,茶人们也给现代煮水器起了个亲切的名字“随手泡”。

◎ 功用

常用的煮水用具,可随时加热开水,以保证茶汤滋味。

◎ 种类

泡茶的煮水器在古代用风炉,在现代,壶有不锈钢、铁、陶、耐高温的玻璃等质地,热源则有电热炉、电磁炉、酒精加热炉、炭炉等。

◎ 选择

一般来说,用不锈钢壶搭配电热炉和电磁炉最为常见,用酒精和玻璃壶或陶壶搭配,陶壶和铁壶可与炭炉搭配。

◎ 使用

1.新壶,尤其是陶壶和铁壶买回后,应加水煮开,最好在水中放些茶叶,以除去新壶中的土味及异味。

2.铁壶还可以和电磁炉搭配使用。

茶壶

如果说,是水的灵性唤醒了茶的天然禀赋,那么一杯好茶汤的孕育,离不开一把好壶的酝酿。茶壶是现代主要的泡茶容器,称它为茶具之王,一点也不为过。

◎ 功用

茶壶是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壶来泡茶和盛茶、独自酌饮的。

◎ 种类

茶壶的种类有陶壶、瓷壶、玻璃壶、石壶及铁壶等。其中紫砂壶最受欢迎,能完美保留茶的色香味,多用于冲泡乌龙茶;瓷壶多用于简单一点的待客,适用于所有茶类;玻璃壶透明,最宜花茶。壶的容量一般没有明确的限制,通常情况下,紫砂壶的容量较小,适宜功夫茶的细品;另外几种容量较大,适宜日常待客。

◎ 选择

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的标准。方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

紫砂壶

青瓷壶

青花瓷壶

玻璃壶

◎ 使用

1.无论选择哪种茶壶,都要注意选用大小、重量合手的茶具。

2.单手持壶动作:拇指和中指捏住壶柄,向上用力提壶,食指轻搭在壶盖上,不要按住气孔,无名指向前抵住壶柄,小指收好。

双手持壶动作:即一手的中指抵住壶纽,另一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握住壶柄,双手配合。对于新手来说,可采用这种方法。

◎ 注意事项

1.无论哪种持壶方式都要注意,不要按住壶纽顶上的气孔。

2.在泡茶过程中,壶的出水嘴不要直接对着客人。

从茶碗到茶杯、盖碗、公道杯

茶碗

碗: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茶经》原文

唐代喝茶是用煮茶的方式,茶汤在锅里已经完全煮好了,所以饮茶的器具用得最多的是茶碗。对于茶碗材质的选择也是十分考究的。

◎ “邢不如越”

陆羽在《茶经》中将南方越窑与北方邢窑做了一个对比,陆羽用了三个对比说出“邢不如越”的原因,前两个对比并无实质性内容,重点在第三条,就是看作为茶盏时,茶汤颜色的好看与否:越窑衬托出来的茶汤是绿色的,而邢窑盛放茶水则呈现出红色。站在南方人喝茶的角度来看,陆羽更偏爱越窑。

◎ 南青北白

纵观中国陶瓷史,唐朝瓷器的概况可用“南青北白”一言以蔽之,并以此引领后世中国瓷器的基本风貌。陆羽所提到的越窑,就是其中的“南青”,指的是南方浙江的越窑青瓷。越窑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著称于世。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名句赞美青瓷。

而“北白”,指的是北方河北的邢窑白瓷,是以内丘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唐代,邢窑的白瓷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诗歌中有很多关于“南青北白”的描写,唐代诗人皮日休曾在他的诗《茶瓯》中写道:“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可见一斑。所以邢瓷和越瓷这两大类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两朵奇葩,没有高下,每个品种的审美趣味和境界都非常高,堪称并驾齐驱。

青瓷

白瓷

◎ 一茶一盏总相宜

除了对茶的要求甚高,陆羽对茶碗的质地要求也很高,他认为必须与茶汤的颜色相匹配才行。“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即使在现代泡茶,不同的茶类,对茶具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不同种类的茶配上特别的茶具,才能酝酿出其品质特色,领略到其独有的风韵。通俗点说,就是合适的器具可以让你的茶各归各位。

比如绿茶,可用瓷器茶杯或玻璃杯冲泡。茉莉花茶,可采用盖碗茶的形式冲泡饮用。高档红茶,可放入到装饰艳丽的茶具中冲泡。红碎茶,宜用高玻璃杯冲泡,使红艳的茶汤更加诱人;也可以用茶壶冲泡后,用咖啡杯饮用;饮用时可随意加糖或奶,类似饮用咖啡,别有一番“洋”味。乌龙茶,宜用紫砂茶具冲泡后,用小茶杯饮用;也可选用暖色瓷茶具冲泡,以沸水冲泡后加盖,可保留浓郁的茶香。

茶博士小课堂

各类茶适宜选配的茶具

绿茶:透明玻璃杯、白瓷、青瓷、青花瓷茶具。

黑茶:白瓷、青瓷、青花瓷茶具。

黄茶:奶白或黄釉瓷及黄橙色茶具。

红茶:白瓷、红釉瓷、暖色瓷的茶具或咖啡壶具。

白茶:白瓷及内壁有色黑瓷茶具。

乌龙茶:紫砂茶具、白瓷茶具。

花茶:青瓷、青花茶具。

瓷杯

紫砂杯

陶杯

玻璃杯

茶杯

如果要给茶具分先后、排名次,除了茶壶,就该轮到茶杯了。它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茶具之一,更赋予了品茗时的美感与趣味。用大杯喝茶,过瘾;用小杯品饮,杯底茶香留存,沁鼻入心。

◎ 功用

茶杯也叫品茗杯,是盛茶水的用具,用来品饮茶汤。

◎ 种类

茶杯有瓷、陶、紫砂、玻璃等质地,款式有斗笠形、半圆形、碗形等,其中碗形的最为常见。

瓷质茶杯中,以江西景德镇瓷茶具泡茶最好。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器之乡,所产的各种茶具,具有“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罄”的特点,因而为世界所称誉。景德镇瓷茶具,花色品种较多,有技艺高超、制作精细、造型秀丽的高级茶具,也有造型一般、美观大方的大众化茶具,用它冲泡出来的茶汤,有香高、汤清、味醇的特点,别有一番风味。

◎ 选择

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茶杯。比如为便于欣赏普洱茶茶汤颜色,最好选用杯子内面是白色或浅色的品茗杯。根据茶壶的形状、色泽,选择适当的茶杯,搭配起来也颇具美感。

◎ 使用

1.品茶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杯身,中指托杯底,无名指和小指收好,持杯品茶。

2.有的品茗杯是杯和杯托搭配使用,有的只有一个单杯。

3.外翻形的杯口比直桶形的杯口容易拿取,而且不烫手。

盖碗

盖碗包括盖、碗、托三部分,象征天、地、人,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展示。将茶拨入盖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华。

◎ 功用

用来冲泡茶叶。盖,拂茶,聚茶香;碗,泡茶,显茶汤;托,防烫,奉客茶。古有“天人地”的说法,图好兆头,寓意深远。

◎ 种类

盖碗有瓷、紫砂、玻璃等质地,其中以各种花色的瓷盖碗最为常见。

◎ 选择

选择盖碗时应注意盖碗杯口的外翻,外翻弧度越大越容易拿取,冲泡时不易烫手。一般泡茶用瓷盖碗比较多,冲泡花茶的时候可用玻璃盖碗。

◎ 使用

1.温盖碗:左手持杯身中下部,右手按住杯盖,逆时针方向将杯旋转一周。再掀开杯盖,让温杯的水顺着杯盖流入水盂或茶盘,同时右手转动杯盖温烫。

2.用盖碗品茶时,杯盖、杯身、杯托三者不能分开使用,否则既不礼貌也不美观。

3.饮用时,先用盖撩拨漂浮在茶汤中的茶叶,再饮用。

公道杯

也称茶海、茶盅。用公道杯分茶,每只茶杯分到的茶水一样多,以示一视同仁。

◎ 功用

用来盛放茶汤,再分倒入各品茗杯中,使茶汤浓度相若,滋味一致,并起到沉淀茶渣的作用。

◎ 种类

常用的公道杯有瓷、紫砂、玻璃质地,其中瓷、玻璃质地的公道杯最为常用。公道杯有的有柄,有些则没有,还有带过滤网的公道杯,但大多数的公道杯都不带过滤网。

◎ 选择

公道杯容量大小应与茶壶或盖碗相配,一般来说,公道杯应该稍大于壶和盖碗。

◎ 使用

泡茶时,为了避免茶叶长时间浸在水里,致使茶汤太苦太浓,应将泡好的茶汤马上倒入公道杯内,随时分饮,从而保证正常的冲泡次数中所冲泡的茶汤滋味大体一致。

青花公道杯

玻璃公道杯

青瓷公道杯

古今通用的茶巾

唐代的粗绸茶巾

巾:巾,以絁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茶经》原文

茶巾,就是用来清洁茶具的毛巾,古今的用途完全一样,仅是材质上的差别。陆羽使用的是粗绸制作的茶巾,而现代茶巾多为棉麻混纺的。在爱茶人或者茶艺师手里,茶巾已不仅是一种道具了,每一次的揩抹,都像是习惯性的对茶具的抚摩和爱护,而不只是为了洁净。

◎ 功用

泡茶过程中的清洁用具。用来擦拭泡茶过程中茶具上的水渍、茶渍,尤其是茶壶、品杯等的侧部、底部的水渍和茶渍。

◎ 种类

主要有棉、麻布等质地。泡茶时手边随时使用的方巾,一般不超过手帕大小,质地多是针织全棉,吸水性强。

◎ 使用

1.置于茶盘与泡茶者之间的案上。

2.折叠茶巾的方法一:首先将茶巾等分三段,先后向内对折;再等分三段重复以上过程。

方法二:将茶巾等分四段分别向内对折;再等分四段,重复以上过程。茶巾有缝隙的一面朝向冲泡者位置。

3.茶巾只能擦拭茶具,而且是擦拭茶具饮茶、出茶汤以外的部位,不能用来清理泡茶桌上的水、污渍、果皮等物。

从具列、都篮到茶盘

具列

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而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茶经》原文

具列的主要作用是陈列架:可以制作成床的形状,也可以制成架子。有的用纯木制作,有的用纯竹制作。木制的和竹制的架子,颜色黑黄,有可关锁的门,都漆上了油漆。每个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可以把各种器具全都存放在里面。

可以想象,陆羽以茶会友的时候,会先把自己一整套心爱的茶具全部摆在具列上,一边取用,一边向朋友介绍,这个是某某名窑出的茶碗,这个是名家雕刻的,这个是我在乡野间喝茶妙手偶得留下的。在浓浓的茶香和朋友的欢声笑语中留下了美好时光。

都篮

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茶经》原文

都篮可以存放各种器具,“都”字,有“所有”“全部”之意,都篮能将茶事中所需器物统统装起来。用竹篾制作而成,里面编织成三角形方眼,外面有较宽的双层竹篾制成经线,再用较窄的单层竹篾绑缚,单篾依次压住双篾经线,并编成方形孔眼使它看起来精巧细致,玲珑美观。

具列和都篮都是用来摆放茶具的,这一点和我们现在茶盘有些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具列的展示性更强一些,而都篮的收纳性更强一些,更像我们现在的旅行茶包。

茶盘

在现代茶具的世界里,除了茶壶、茶杯之外,最普及也最有代表性的茶艺用具大概就是茶盘了。

◎ 功用

茶盘就是放置茶壶、茶杯、茶道组、茶宠乃至茶食的浅底器皿,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

◎ 种类

茶盘式样可大可小,形状可方可圆或作扇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是夹层,夹层用以盛废水,可以是抽屉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的;单层以一根塑料管连接,排出盘面废水,但茶桌下仍需要一桶相承。

◎ 选择

茶盘选材广泛,金、木、竹、陶皆可取。以金属茶盘最为简便耐用,以竹制茶盘最为清雅相宜。此外还有檀木的茶盘,例如绿檀、黑檀茶盘等。

◎ 使用

1.单层茶盘使用时,需在茶盘下角的金属管上,连接一根塑料管,塑料管的另一端则放在废茶桶里,排出盘面废水。

2.夹层茶盘也叫双层茶盘,上层有带孔、格的排水结构,下层有贮水器,泡茶的废水存放至此。但因为茶盘的容积有限,使用时要及时清理,以免废水溢出。

3.端茶盘时一定要将盘上的壶、杯、公道杯拿下,以免失手打破放在上面的心爱茶具。

4.木质、竹制的茶盘使用完毕后不要直接用水洗,用干布擦拭即可。

从简单的纸包茶叶到各式各样的茶叶容器

唐代的纸包茶

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茶经》原文

再好的茶叶,如果保存方法不当,也会很快变味,因此爱茶之人,必知藏茶之道。唐代茶叶绝大多数属于全发酵茶,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喝的红茶和普洱茶,因为完全发酵,茶味比较浓烈,而且不容易发散,所以陆羽选择用比较厚的纸做成袋子来盛放茶叶,防止茶叶的香气外泄。

现代各式各样的存茶方式

如今科技改变生活,心尖上的茶,终于有了五花八门的保存方法来“保鲜”。

◎ 真空包装

真空包装的好处是可以长期存放茶叶,而且一些较名贵的茶叶可以采取小包装,随泡随喝。缺点是一旦打开,就要尽快喝掉或者另外储存。

◎ 纸制包装

现在纸制包装多用于紧压茶,茶砖、茶饼多为全发酵茶,本身就耐储存,用纸包装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防止灰尘污染。

◎ 冰箱藏茶

很多人喜欢把茶叶放进冰箱储存,这确实是一个好方法。但是一定要注意要把茶叶密封好,别让自己的宝贝茶叶变成了冰箱的“除臭剂”。

茶博士小课堂

唐代贵族的存茶法

在唐代,贵族们为了给茶保鲜,防止其香气流失,甚至会选用上好的丝绸来存茶。明代王象晋在《群芳谱》中,把茶的保鲜和贮藏归纳成三句话:“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蒸郁,宜清独而忌香臭”。

茶叶罐

在现代,发酵程度越轻的茶,茶香越容易散失,对盛放茶叶器具的要求就越高。无论多名贵的茶叶,一旦跑味,身价就一落千丈。因此对经常喝茶的人来说,茶罐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锡罐

瓷罐

纸罐

搪瓷罐

◎ 功用

用来存放茶叶的容器。

◎ 种类

茶罐的质地与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陶罐、瓷罐、铁罐、纸罐、塑料罐、搪瓷罐以及锡罐。

◎ 选择

可根据不同的茶叶选择不同材质的茶罐,比如存放铁观音或茉莉花茶等香味重的茶宜选用锡罐、瓷罐等不吸味的茶罐,而存放普洱则最好选用透气性好的纸、陶等质地的茶罐。

◎ 使用

1.购买多种茶类时,应该分别用不同的茶叶罐装置。可在茶罐上贴张纸条,上面写明茶名、购买日期等,这样方便使用。

2.不要将茶罐放于厨房或潮湿的地方,不要放在阳光直射、有异味、潮湿、有热源的地方,也不要和衣物等放在一起,最好是放在阴暗干爽的地方。

3.新买的罐子,或原先存放过其他物品留有气味的罐子,可先用少许茶末置于罐内,盖上盖子,上下左右摇晃轻擦罐壁后倒弃,以去除异味。

从夹、则到茶道六用

唐代的茶夹和茶则

◎ 夹

夹: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已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茶经》原文

唐代的茶夹,是找一块带着竹节的细竹子,竹节以上的部分劈开就成了一个夹子,用来把茶饼夹起来放在火上烤松软。

现在的茶夹则主要在温具的时候用到,用来夹起茶杯倒水,显得卫生且不容易烫到手。

罗、合

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茶经》原文

唐人煮茶是不直接煮茶叶的,而是先将茶饼夹起来将茶叶烤软,然后用碾子碾碎,用笸箩筛一下,这个筛子或者笸箩就是罗。

筛后煮水喝的是茶末,把这些茶末收集起来装到盒子里,就是合。同时量取茶叶的茶则也是放在盒子里的,所以合的功能既像现在放茶则的茶筒,

茶则

则: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茶经》原文

唐代的茶则和我们现在用的茶则功能完全一样,就是盛取茶叶的器具。不过我们现在用的茶则多是竹子做的,而当时的茶则是用扇贝或者牡蛎壳做

茶道六用

也称茶道六君子,以茶筒归拢的茶夹、茶漏、茶匙、茶则、茶针六件泡茶工具的合称。茶道六用是泡茶时的辅助用具,为整个泡茶过程雅观、讲究提供方便。

◎ 功用

茶则

从茶罐中量取干茶。

茶夹

温杯以及需要给别人取茶杯时夹取品杯。

茶匙

从茶则或茶罐中拨取茶叶。

茶漏

放茶叶时放置于壶口,扩大壶口面积,防止茶叶外溅。

茶针

用来疏通壶嘴的堵塞物。

茶筒

盛放茶夹、茶漏、茶匙、茶则、茶针。

◎ 种类

通常以竹、木等制作。茶筒造型有直筒形、方形、瓶形等样式。

◎ 选择

选择茶道六用时可凭个人喜好,瓶形的茶筒雅致、方形的古朴大方,最好能和其他茶具相映成趣,也增添了泡茶时的雅趣。

◎ 使用

取放茶道六用时,不可手持或触摸到用具接触茶的部位。

从滓方到水盂、废水桶

滓方

滓方: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处五升。

——《茶经》原文

滓方用来储存喝过的茶滓。制作方法和“涤方”相同,能盛放五升茶滓。滓方的功用和现在的水盂、废水桶完全一样。

水盂

◎ 功用

又名茶盂,废水盂。用来贮放泡茶过程中的废水、茶渣。功用相当于废水桶、茶盘。

◎ 种类

水盂有瓷、陶等质地。

◎ 使用

1.如果没有茶盘和废水桶,使用水盂来承接废水和茶渣,简单又方便。

2.水盂容积小,因此使用时要及时清理废水。

废水桶

◎ 功用

泡茶过程中,用一根塑料导管把水从茶盘里导出,用来贮放废水、茶渣的器具。

◎ 种类

有竹、木、塑料、不锈钢等材质。

◎ 使用

废水桶的上层是带孔的“筛漏”,用来隔离茶渣。“筛漏”层还有一圆柱形管口,可以连接导管,使废水流入桶里。要注意清理废水桶里的废水,以免遗留茶渍。

从札到养壶笔

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茶经》原文

札,用茱萸木夹上棕榈皮,捆紧。或用一段竹子,扎上棕榈纤维,像大毛笔的样子(作刷子用)。我国北方农村很多地区还会用高粱、芦苇的末端扎成刷子,看起来像个笔杆不长的大毛笔,用来刷锅。陆羽说的扎就是类似的东西,和现代茶具中的养壶笔比较相似。

养壶笔

◎ 功用

养壶笔是非常有趣的一件器具,这种用动物毛制成的貌似毛笔一样的笔,却是用来清洗茶壶的,非常精妙。

◎ 种类

养壶笔的笔杆多用牛角、木、竹等材质制成。最常见的为木质养壶笔。

◎ 选择

养壶笔不能有异味,笔头的毛必须紧固,否则容易脱落。

◎ 使用

1.用养壶笔将茶汤均匀地刷在壶的外壁,对壶身全方位刷洗和保养。

2.泡茶的同时蘸茶水或清水反复刷壶,以达到壶身快速光亮的效果。

从札到杯垫、壶承、盖置

畚,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帕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茶经》原文

畚,用白蒲草编成,可放十只碗。也有的用竹筥。纸帕,用两层剡纸,裁成方形,也是十张。说白了就是一些草做的杯垫,现在除了杯垫以外,还有壶承、盖置有类似的功能。

杯垫

◎ 功用

又名杯托,用来放置茶杯、闻香杯,以防杯里或底部的水溅湿桌子。还可以预防杯具磨损。

◎ 种类

杯垫种类很多,主要有瓷、紫砂、陶等质地,也有木、竹等质地。

◎ 选择

杯垫可与品茗杯配套使用,也可随意搭配。

◎ 使用

使用后的杯垫要及时清洗,如果使用木制或者竹制的杯垫,还应通风晾干。

竹杯垫

瓷杯垫

壶承

◎ 功用

又名壶托,专门放置茶壶的器具。可以承接壶里溅出的沸水,让茶桌保持干净。

◎ 种类

壶承有紫砂、陶、瓷等材质,与相同材质的壶配套使用,也可随意组合。壶承有单层和双层两种,多数为圆形,或增加了一些装饰变化的圆形。

◎ 使用

将紫砂壶放在壶承上时,最好在壶承的上面放个布垫子,彼此不会磨坏。

盖置

◎ 功用

又名盖托,是用来放置壶盖的器具。可以避免壶盖直接与茶桌接触,减少壶盖磨损。

◎ 种类

盖置款式多种多样,有高些的紫砂木桩形、小莲花台、瓷制小盘等造型。

◎ 使用

盖置使用过后应立即洗净,否则容易留下明显的茶渍。

精致茶具助茶韵

不论古今,选择茶具的标准是,当你想喝茶的时候,看到茶具能增添你的兴致,把玩茶具能给你带来乐趣。

茶荷

茶艺表演中经常用来欣赏干茶,观赏性很高。

◎ 功用

是盛放待泡干茶的器皿,供欣赏干茶并投入茶壶之用。茶荷的功用与茶则、茶漏类似,但茶荷更兼具赏茶功能。

◎ 种类

有瓷质、竹质、木质以及石质等。形状多为有引口的半球形,既实用又可当艺术品,一举两得。

◎ 使用

1.标准拿茶荷姿势:拇指和其余四指分别捏住茶荷两侧部位,将茶荷放在虎口处,另外一手托住底部,请客人赏茶。

2.拿取茶叶时,手不能与茶荷的缺口部位直接接触。

3.泡茶时,茶荷应摆放在茶盘旁边的茶桌上,不可直接摆放在茶盘里面。

◎ 选择

可将没有异味的小托碟或者小容器当茶荷使用。

过滤网

又名茶漏、滤网,别看它小,在泡茶中发挥的作用可一点也不小。

◎ 功用

泡茶时放在公道杯杯口,用来过滤茶渣。

◎ 种类

现在的滤网以不锈钢的为主,还有瓷、陶、竹、木、葫芦瓢等质地;过滤网壁由不锈钢细网、棉线网、纤维网罩等网面组成。

◎ 使用

1.有些过滤网有柄,泡茶时要注意与公道杯的柄平行。

2.泡茶后,用过的滤网应及时清洗。

闻香杯

闻香杯中茶香的味散发慢,可以让品饮者尽情地去玩赏品味。

◎ 功用

用来嗅闻杯底留香的器具,比品茗杯细长,是乌龙茶特有的茶具,多用于冲泡台湾高香的乌龙茶时使用。

◎ 种类

以瓷器质地的为主,也有内施白釉的紫砂、陶制的闻香杯。与品茗杯配套,质地相同,加一茶托则为一套闻香组杯。

◎ 选择

闻香杯一般选用瓷的比较好,因为如果用紫砂,香气会被吸附在紫砂里面,影响闻香的效果。

◎ 使用

1.闻香:将闻香杯的茶汤倒入品茗杯后,双手持闻香杯闻香。或双手搓动闻香杯闻香。

2.闻香杯通常与品茗杯、杯托一起使用,几乎不单独使用。但有的茶具店会把单件的闻香杯放在茶桌上,起装饰效果。

茶玩

◎ 功用

茶玩又名茶宠,就是为了给泡茶增添乐趣,用来装点和美化茶桌,是相当一部分爱茶人士必备的爱物。

◎ 种类

茶玩多数以紫砂陶制作,造型千姿百态,有动物的,如小猪、小狗、兔子;也有人物的,如弥勒佛、童子;还有一些吉祥神兽类的,如貔貅、麒麟等。

◎ 选择

根据个人的喜好,可以选择不同的茶玩。泡茶、品茶时,和茶桌上的茶玩一起“分享”甘醇的茶汤,别有一番情趣。

◎ 使用

1.茶玩一般选择形制适中的,不要太大,因为还要考虑让它身体的大部分起到蓄水存水的功能。

2.不同泥料的紫砂茶玩应该用不同的茶来泡养,如段泥适合用绿茶,紫泥适合用普洱茶等。一个茶玩不能用不同的茶水混着养,一定要一种茶水养一个茶玩,坚持这么做,养出来的茶玩肯定会更漂亮。

3.养茶玩的过程中,只需用茶水浇濯,不要用清水。这样才会摸上去有温润顺滑的手感。

茶人的紫砂情缘

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紫砂壶到底具备怎样的魅力,能够从明朝起迄今,不论朝代更迭或是社会变迁,它都能在各类茶器中独领风骚、成为爱茶人的首选?

壶里乾坤大

◎ 透气好,孕育茶香

紫砂土独特的双球结构使做出来的紫砂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用来泡茶,既不夺茶香,又没有熟汤,使茶汤可以长久地保持原味。一般的壶,茶汤存放超过一天就会变质发酸,而紫砂壶里的茶汤,放上两天,依然芳香依旧。

◎ 壶衬茶,茶养壶

紫砂壶不仅可以蕴茶香,反过来,茶汤又可以养壶,经过长时间的使用,紫砂壶不断吸收茶汁,泡出来的茶会越来越香,紫砂壶本身的色泽也会越来越润泽光亮。所以,对于上品的紫砂壶,最好只冲泡同一种或同一类的茶,不同类的茶味混合,反而不美。

◎ 经久耐用

紫砂茶壶适应冷热急变的能力极佳,即使在上百度的高温中蒸煮后,迅速投到零下的冰雪中,也不易爆裂。因此,用紫砂壶泡茶,提携抚握不会烫手;寒冬腊月,用沸水泡茶,也不必担心会裂开。长久使用,器身会因抚摸擦拭,变得越发光润可爱,气韵温雅。

◎ 可赏可用

紫砂泥色多彩,且多不上釉,透过历代艺人的巧手妙思,便能变幻出种种缤纷斑斓的色泽、纹饰来,加深了它的艺术性。紫砂茶具透过茶,与文人雅士结缘,吸引到许多画家、诗人在壶身题诗、作画,寓情写意,纵论古今,此举使得紫砂器的艺术性与人文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于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兼备,自然也提高了紫砂壶的经济价值,使得制陶人能更致力于创新。

好茶爱紫砂

紫砂壶的壶形不同,适合泡茶的品种也不同,最常见的紫砂壶又称为标准罐,是一种圆形壶。

◎ 圆形壶泡乌龙

乌龙茶的茶叶一般膨起,而且多呈卷球状,圆形壶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以让半球状的茶叶完全舒展。圆形壶泡乌龙注水之后,圆形的内壁可以让水在茶壶里顺流而转,更能温润地将水与茶叶紧密结合,有利发茶。

◎ 扁形壶泡条形茶

比如条状的武夷岩茶,放入扁形壶,可以沉稳地沉在壶里,安心地释放出所有的香气。倒水的时候,由于扁形壶壶壁较短,水流有了自然的缓冲,加之壶内空间狭小,茶叶更容易浸润在水里,有利于武夷岩茶更好地发挥精华。

◎ 方形壶美观大于实用

方形壶外观上十分引人注目,但是因为内部棱角分明,使茶叶不易滚动,水流容易被阻塞。所以方形壶的美观性大于其实用性,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其他形状的紫砂壶大行其道而方形壶乏人问津的原因。

选一把称心的壶

紫砂壶既是一种功能性的实用品,又是可以把玩、欣赏的艺术品。所以,一把好的紫砂壶应在实用性、工艺性和艺术性三方面完美结合。在选购紫砂壶时,不妨就以下几点加以斟酌:

◎ 实用性

实用功能是指其容积和容量,壶把便于端拿,壶嘴出水流畅,让品茗沏茶得心应手。不论哪种款式的紫砂壶,其嘴、把、盖都要配置和谐、匀称舒展。盖口要紧密通转,平正妥帖。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指沿盖子的边缘轻击,发出磕碰声的就是盖或口不够平正;抓牢壶把旋转壶盖,看看能否通转,如果感到时紧时松,说明把口或盖口不圆。

此外,要检查盖子上的通气孔是否通畅,嘴管内的通水网眼是否堵塞,放在桌子上看是否平稳。把壶身托于掌心,用盖珠轻敲壶身,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如发哑声,恐有暗伤。用手掌抚摸全壶,触觉是否舒服。

◎ 工艺性

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壶的流、把、钮、盖、肩、腹、圈足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点、线、面的过渡转折也应清晰与流畅。还须审视其“泥、形、款、功”四方面的水准。

上乘的紫砂泥应具有“色不艳、质不腻”的显著特性。所以,选购紫砂壶应就紫砂泥的品质加以考察。

◎ 艺术性

紫砂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一把好的紫砂壶,除了讲究器形的完美与制作技术的精湛,还要审视纹样、装饰的取材以及制作的手法。一件较完美的作品,必须能达到形、神、气、态兼备,才能使作品生动,显示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养壶的关键

紫砂壶的透气性和发茶性决定了它比瓷壶或其他壶更需要精心的养护。

◎ 养壶守则,卫生第一

有些人为了在壶内形成“茶山”,使其看来更具古意,便将茶叶留存其中,任其阴干。更有些人泡茶后,故意将最后一泡茶汤存于壶内,直至下回使用前倒掉。殊不知,紫砂壶的气孔结构既擅于吸附茶汤,自然也易于吸收霉菌。尤其在高温地区,残茶很快就会变质,不但起不到养壶的作用,反而容易滋生细菌,产生异味。茶汤养壶是一个天长日久的过程,绝非短时之功,正确的做法是每次泡完茶以后马上用热水冲洗,并擦拭干净。

◎ 内外兼修,不事二茶

养壶不只是养外表,壶身内壁亦应一并调养,方能收内外兼修之功。养壶的“内功”最重要的就是﹕一把壶只泡一种茶。泡乌龙的茶壶,不宜再泡普洱;泡铁观音的壶不宜再来泡大红袍,即使同是乌龙茶,因品种的不同最好也用不同的茶壶。一般来说,只要茶品的浓淡不同,或香味各异,则最好用不同的茶壶。茶馆、茶铺等茶所,基本都是一茶一壶。

◎ 经常抚拭,保持干爽

清洗过或受潮的紫砂壶应该及时擦干,不必用茶汤或油类擦拭,最好选用干净的纯棉布料,久而久之,自然就会焕发出紫砂自身的光彩来。

◎ 新壶的养护

一把新壶使用之前,应先洗净内外的泥粉砂屑,用开水烫过,便可泡茶使用了。新壶注满热茶时,不时用干净的湿布揩拭壶身,时日稍久,壶身便色泽深黯沉静,发出雅光。使用越久,越是夺目,所以紫砂壶有越用越新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