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介不阿的卓尔康
卓尔康是卓明卿的长子,生于隆庆三年,字去病,号农山。因伯父卓文卿英年早逝,身后无嗣,所以明卿将尔康继承给文卿为子,以续后嗣。卓尔康在少年时就熟读诸子百家,对明经极为钻研,所以从小养成一种自负的性格,决心效忠朝廷,书写不凡的人生传奇。
一
卓尔康是塘栖卓氏家族中最有才学、也最有个性的人物。二十岁那年,他赴南京参加乡试,原以为一试必中,鸿鹄将至,谁知连试三场,竟榜上无名。冬去春来,他邀胡允嘉同学去南京城外游玩,借以散发郁闷的心情。胡允嘉,字休复,塘栖胡家桥人。后来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入国史馆工作。他们来到城南的吉祥寺,欲进寺去拈香拜佛,推门进去,竟空无一人。寺内剩下几座残肢缺腿的泥像,和尚早已离去,仿佛此地被打劫过似的。转入后院,却见一株老梅已有嫩蕊数点,微有暗香袭来,使人感到有微微的寒意。胡允嘉说:“寒梅初发,岂能无诗?尔康兄大才贯耳,何不吟上一首?”卓尔康凝视着这株清冷矜持的古梅,湿漉漉地挺立在初春时节,心中就涌动一股诗意来。于是吟道:
言别长干久,相思积雨重。
忽惊梅蕊发,如与故人逢。
入寺幽香绕,方春冷艳浓。
怜君疏傲似,相对益情钟。
他说的长干就是他身处的地方,南京城南的长干里。卓尔康在十八九岁时就在此居住过一段时间,专心读经,拜师访友。这次重来吉祥寺,看见梅蕾初放,如同与老朋友重新见面一样。暗香绕身,素花像冷美人一般。他面对孤独的梅花在傲雨绽放,就联想到自己,不也有着同样孤介傲恃的性格吗?
这次乡试虽然未能中榜,并没有挫折他的锐气,他还年轻,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啊!他回到旅舍,从邸报上看到一条消息,今春河南清江口有险情告急,百姓纷纷逃离灾区。卓尔康知道那里是黄河与淮河的交叉口,每遇汛期,河水猛涨,常有溢堤倒灌的险情发生。他放下邸报,陷入了深思,河险之灾朝廷不是不看到,为何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根治呢?他又想,天下之事,匹夫有责,那里的水势究竟如何凶险,自己难道不应该去实地考察一番吗?于是,他对随身的仆人说:“你赶紧回塘栖一趟,取二百两银子来,我有用处。”仆人奉命急往塘栖赶去,与尔康的生身父亲卓明卿说了。父亲问了尔康考试的情况,安慰了几句,又问取银子作何用?仆人也说不出用途。明卿也未深究,当即付予二百两银票。仆人取了银票回到南京。卓尔康让仆人去雇一条小船,与船工一起往河南去。
此时正是初春天气,春寒料峭,江水平稳,小船行了几天,来到清江口。这里果然水势湍急,轰轰然似有千军呐喊,万马奔腾。黄河的波涛汹涌南来,淮水的浪花激起千朵万朵。卓尔康命小船靠岸,他走上岸去,走村串户,专找那些渔夫船户了解汛期情况。这样调查了几十里地,才明白桃花汛期是最危险的时刻,如果这之前不及时疏浚河道,到了菜花汛期就来不及了,一旦决堤,下游三百万亩田地将淹,给百姓造成的灾难是难以估计的。
卓尔康把实地踏勘的情况写成文章,名为《河渠议》共七篇,提出了对黄河的疏浚之法,其中“河口清沙一丈,河床降低三尺”的说法,受到河务署官员的竭力赞赏。
二
万历四十年,卓尔康四十三岁,再次参加乡试,这一次机缘巧合,他稳稳地中了举人。而且发榜不久,省府衙门为他授予河南省祥符县教谕的官职,让他去主管文庙祭祀和教育秀才诸事。他欣然从命,到县才一个月,又是一道命令下来,让他去仪封府封丘县代理教谕。好端端的一个教育局长变成另一个县的代理局长,这其中究竟怎么回事?卓尔康尚未弄明白,又一道命令下来,借他去许州担任教谕。许州是一个府,自然比县高一级,却是借用的名义。这对卓尔康来说,真是哭笑不得的事。他到了许州,正是朝廷新一批进士发榜,他看到榜单不禁哑然失笑,那些平庸之辈竟也高居榜上,他对这种良莠不分的取士做法大骂一声:“粪溲一榜,岂有此理!”
卓尔康这一次没有去参加会试,反而勉励自己加紧自学,有学问才是真本事。他身在许州,决定把许州的教育做好。他骑了一头骡子,一个县一个县地巡查,一个私塾一个私塾地察看,勉励塾师要认真教课,教诲学子要发奋好学。对一些将圮的私塾房舍,督促县衙赶紧维修。这样做了一年教谕,许州的学校环境和教学风气均有改观。
第二年,他放弃教谕的职务,进北京国子监读书,他希望在史学方面得到深造,为国家做更有用的工作。国子监又称太学,是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国子监的负责人称祭酒,由学识渊博的官员担任,卓尔康进了国子监,祭酒大人交给他一部《春秋》的木刻版古籍,让他去细细校勘,改正谬误。这部《春秋》分《左氏》《公羊》《榖梁》三传,原是孔子编写的鲁史稿,记录了当时二百多年间的历史事件,有许多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只因年代久远,原书反复传抄,失误颇多。卓尔康细加批阅,又参阅其他史书,将谬误之处一一改正。卓尔康本是喜欢研究学问之人,这样做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觉得获益匪浅。这样从冬到春,从夏到秋,很快一年过去了。
忽一日,国子监门外传来太监的吆喝声,仔细听去,传来“皇上驾到”的呼声。祭酒大人和众学子忙迎上前去,跪叩迎驾。来的是万历神宗皇帝,神态威严,雍容华贵,到室内坐定后,听祭酒大人回禀修史的情况。卓尔康忽然想到自己在阅读《春秋》时产生的疑义,很想听听皇上的看法,于是起身离座,向皇帝行了大礼,说:“启奏皇上,卑职阅读《春秋》,有歧义之处,可否更正?”在皇帝的鼓励下,他说道:“春秋甲寅年,原文晋献公狩于河阳,注释献公去河阳不是真为狩猎,是防备诸侯反叛而去巡边。职以为,注释似乎有猜测翻新之疑。职查阅当时政势史料,晋国周边各诸侯已归顺纳贡,并无反叛之虞,所以应当还其狩猎的本义才是。”又说道:“《春秋》中,有‘戎伐凡伯于楚丘’一文,谓‘一国言伐,一邑亦言伐,一家言伐,一人亦言伐’。这里,对‘伐’的字义辨析不清。职以为,‘伐’是国与国之间的大战,不能处处滥用‘伐’字。”
神宗皇帝听了,龙心大悦,说:“卓尔康通经汲古,深有研究,真乃国之栋梁。今赐卓尔康白金百两,文绮十匹,升吏部司务。”卓尔康忙跪地叩首,呼道:“谢主隆恩!”
三日后,卓尔康去吏部报到任职。吏部是管官员的部门,尤为重要,司务是催督公务、簿书记录的官员。没过几天,调任南京都察院担任司务。都察院负责监察弹劾官员之事。不久,卓尔康被提升为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工部是掌管各项重大工程和水利交通的事。屯田司是组织开发大面积荒地的管理部门。分主事、员外郎、郎中三级,逐级递升。员外郎是五品正厅级官员。这对于卓尔康来说,是仕途的一次升迁,然而也是最后的升迁。
卓尔康在工部那些时日,正是发挥他才华的机会,他写的《河渠议》受到工部尚书的重视,非但刻印成书,而且责令各级河防官员要好生阅读,指导各地治水开河的具体工作。万历年间,西方的传教士一批批进入中国,其中突出的传教士还带来科学知识贡献给明朝廷。崇祯三年,德国天主教传教士汤若望携来《西洋新法历书》一书,可作为中国编订历法的参考。但所用的洋文,国内无人能识。汤若望说:“我略懂汉语,可否由我口述,请人笔录。”工部派卓尔康会同慈溪人周子愚一起做记录和订正的事。汉语用词古僻,尤其对许多历法的专用术语解读颇难。卓、周二人凭着自身的博学多才,逐词逐句地把这本西洋历法译成了国人能懂的读物。
意大利人熊三拔带来《表度说》,以行星的运行来测量北京的经纬度,这当中涉及许多天文知识。也由熊三拔口述成汉语,再由卓、周两人用汉文记录,再选择适当的词语翻译,将深邃难解的宇宙星座,变作浅近易懂的汉语读物。这样的工作先后进行多次,卓尔康的才智在朝廷中传扬开去,都说他是个古今罕见的奇才。
卓尔康为人正直,不屑谄媚逢迎,又屡屡直言谏事,容易得罪上司。平时引经据典,高谈阔论,受到同僚的嫉妒。他们辩驳不过卓尔康,暗底下到工部尚书面前说他的坏话。卓尔康对此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更甚的是,当主管大人向他询问之时,他也口才犀利,几乎不把主管大人放在眼里。忽一日,卓尔康接到调令,下调江苏常州府担任检校之职。这一调,离开了朝廷,失去了再受重用的机会,卓尔康从此每况愈下,再也找不到复升的机会。
三
卓尔康接过调令,知道与那些小人的诽谤和进谗有关,但也是无可奈何之事,遂怏怏地回到住处,与妻子李氏、小妾詹氏说了自己的遭遇,一家人不免黯然神伤。这时,膝下三子尚未成年,长子人向才十五岁,次子人伊十三岁,幼子人皋十岁。卓尔康收拾行装,雇了两辆马车,率领全家急匆匆南下。
常州府在江苏,检校是六品官,负责查核察看官场诸事的差使,但并无实权。卓尔康来到常州,已是五月初夏时节,梅雨连绵。知府大人秦先远见卓尔康到来,说:“近期官员都要下去防洪,你就去阳湖县督阵吧。”阳湖地处运河畔,地势低洼易涝,几天雨水积聚,百姓已怨声载道。卓尔康将家人安置定当后,去阳湖察看灾情,见许多河道正在疏浚,堤岸逐段加高,心情始安。他来到与宜兴接壤的一处,见河堤下密如蚁群的民伙在号号大叫,铁锨扁担丢了一地,仿佛是停工的架势。卓尔康走近去,问几个民工为何停下工来?民工说:“俺们干了快十天了,工银至今未发,家中老小等着买米下锅呢。”卓尔康踏着泥泞,四处寻找工头,在一间青堂瓦舍找到了,工头姓钱。卓尔康问他民伕的工钱为何不发下去。他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他见问急了,才从衣袋里摸出一锭银子塞到卓尔康手里,说:“我近来风头不济,工银都给我输光了,求大人饶我几日,我立即筹钱补发下去。”卓尔康大怒,指着钱工头说:“我不受你的贿银。三天内把工钱如数发下,就饶你失责之罪。”卓尔康怒气匆匆,又到别处巡视去了。待他第十天回到州府,向知府大人汇报防洪的情况时,秦知府却是面若冰霜,向卓尔康递过一张纸来,说:“你自己瞧吧。”卓尔康一目十行地阅过一遍,方知道这是举报信,大意是阳湖疏浚数日,卓尔康大人到河堤走马观花,任意克扣河工薪银,被扣薪人的姓名一一列明。他又屡次责打河工,怨恨众起,怠工误工之事常有发生。为不耽误疏浚日期,一致要求官府撤换其职,否则民愤肇事愈多,危及汛期,后果不堪设想。信的末尾是十八颗鲜红的手印。
卓尔康看罢,猛醒悟是钱工头的诬告,他气愤至极,遂将钱某拖延发放民工工钱,用以赌博的前前后后陈述一遍。秦知府铁青的脸色并未缓和下来,说:“十八名工头联名控告,证言确凿。你说钱某一人和你作对或许事实,难道其他十七人都诬你不成?我已经将此事上报巡抚衙门,要求派人核查。你休多言,去吧!”
卓尔康坚信事实不容歪曲,公道自在人心,依旧每日下乡巡查,等待上司来人判个曲直是非。这样等到七月中旬,秦知府对他说:“朝廷批复下来,前番纠纷暂且搁下不查。你乃当世干才,今调去山西大同任事。你好好收拾一下,三日内动身去吧。”卓尔康听罢,六神不宁,五味莫辨,这样的结果从何说起。他强按下满腔的悲愤,踉踉跄跄地离开府署衙门,心中暗叹道:“如此鬼魅世界,天理何在?”
卓尔康调山西大同任推官。推官是节度使或观察使之下的属官,从六品,掌管勘问刑狱之事。朝廷说自己是“当今干才”,为何不升反降,真不知是何道理。大同在长城喜峰口下,与匈奴接壤的边境地区,颦鼓之声相闻,是险恶的战争前线,好在卓尔康也熟习兵法,喜欢筹划攻防之略,这次到前线去不正发挥自己三韬六略之特长吗。于是携带一家大小,跋涉千里之遥,向北方行去。
他们过保定,由石家庄西入太行山,经娘子关向西,正是入秋时节,偏逢淫雨,翻越千沟万壑,如此行了一二个月,方到达山西境内。到大同府后,安顿下家眷,去总督衙门见大帅。卢大帅,名象升,字前阳,久经沙场,文韬武略俱备,镇守西关已八年之久,匈奴屡屡挑衅,却未能犯境半步。
卢大帅见卓尔康到来,谈论半日,询问可有制夷妙计?卓尔康侃侃而谈,说:“匈奴乃塞北强敌,生性好斗,体格强壮,又是秋高气爽,草肥马壮之时,只宜抚,不宜战,以巩固边防为上策。”卢大帅听了,说:“甚合吾意。”两人谈了许多作战细节,均不谋而合。一日,哈喇王派使者送来五百匹白马,请求卢大帅出兵攻打鞑靼族。在匈奴境内,哈喇与鞑靼常发生两族相争的事,前不久鞑靼占领了哈喇族一大片草原,哈喇王意欲请明王朝出兵,打败鞑靼。众将领以为这是打击鞑靼的有利时机,要求卢大帅立刻出兵。卢大帅将卓尔康召来,问他的看法。卓尔康说:“这是哈喇族的利诱之计,一来挑拨天朝与鞑靼的关系,鞑靼族幅员辽阔,兵强马壮,并非朝夕之功可以奏效。二是,哈喇王所说的合击之说,是不可信的。哈喇族兵微将寡,构不成对鞑靼的威慑。三来,我朝攻击鞑靼,势必损伤战力,而哈喇一旦恢复元气,又是我朝的心腹之患。卑职之见,应介于鞑靼与哈喇之间,劝说双方和睦相处,暂停边境烽火方是上策。”卢大帅听卓尔康说得有理,就把意思向哈喇王的使者说明清楚,又派人邀请双方择日和谈,以罢干戈。从此之后,卓尔康留在总督衙门,日日为大帅借箸画灰,出谋划策,成了大帅不可须臾离开的座上宾。卓尔康若晚间有暇,去后院与家眷灯下谈心,督促儿子攻读经书,一家人相处甚谐,共享天伦之乐。
这样过了几个月,卢大帅因朝廷急召,另有重任,飞马回京。大帅离开之后,大同原先的陈督军升任总督,他是个狂妄好战之徒。当鞑靼与哈喇又发生战争之时,他接受哈喇王两千匹壮驹、五百两黄金,以及一百名绝色歌女的贡奉,毅然出兵相助。当他出阵之时,卓尔康仍苦苦相劝,陈督军不听。指挥三万大军北征,打了一个多月的追击战,后来被鞑靼兵分割包围,血战三日三夜,几乎全军覆没。陈督军丢盔弃甲归来,迁怒于卓尔康,奏明朝廷,说他不遵军令,险失战机,罪不容赦。十日后,吏部文书下来,谪去卓尔康推官之职,贬调两淮任判官。卓尔康因强言直谏,反而被诬,胸中的愤懑使他颤抖不止。他强咽苦水,回到住处,再一次收拾行囊,带着家眷,向黄河以南的淮水进发。
这次卓尔康被贬的两淮地区,在江苏省长江以北的一大片盐区,这里以淮河分界为淮南、淮北两县。这时,卓尔康已是四十八九岁的半老人了,但是他抱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的宏愿,很快走马上任了。卓尔康真是个不走运的人,他到两淮的这个月,正是闹蝗灾的日子,所过之处,一片蝗虫过后的惨象。农民说,方才还是满眼葱茏的稻禾,只见黑鸦鸦蝗虫飞来,仿佛卷过一片乌云,接着田畈中响起可怕的沙沙声,顷刻间,几百上千亩禾苗被噬成光秃秃的杂草地。现在是春夏之交,免不了要饿死人了。
卓尔康来到两淮府署,见了府台,行了大礼。见府台刘大人风度翩翩,才三十光景年纪,容长脸,细眉毛,丹凤眼,红杏嘴,一副贵公子模样,心想这么年轻就爬上五品官位,不知有何背景。刘大人见卓尔康黑瘦寡长的脸庞,下颏胡髭拉喳,穿一件黑旧布袍,沾满灰土,简直与灾民乞丐相似,心想这样的人难道也有学问不成。刘大人口头上还是很客气的,请卓尔康坐下,说“今年遭遇虫灾,本官正为赈灾救饥发愁,先生此来,当多加赐教。”两人谈了灾情状况后,又分析了府库存粮的多少,该如何发放救济粮。刘府台主张拿出一半库粮分下去,一半库存备用。卓尔康说:“救灾要紧,民生高于一切,应当分一大半下去。”于是两人初次见面就争执起来。刘府台计算了一下衙门中的人数,说衙役的口粮必须保证。卓尔康却说,灾民连薄粥都喝不上,衙役人员也应当以瓜菜代粮。两人话不投机,刘府台心中有气,发觉这位助手是个指挥不了的犟牛。
卓尔康于次日就下乡去察看灾情。他坐了一乘竹轿,走了几个村子,见所有的田地都是虫的粪便,庄户人家呼天抢地,哭声遍野。在桥头村,几名农夫抬着一尊庙里的菩萨在田畈中急走,许多老妇焚香叩拜,到处烟雾缭绕。灾民见竹轿上坐着官员,就拥过来拦轿,说:“官府发放的救济粮究竟有没有?青天大老爷,救救百姓!”卓尔康答应很快就发下来。竹轿抬到淮北县衙门,问知县官彭建明:“你县四万石救济粮怎么还不发放?”彭县令一时张口结舌。身边的师爷说:“赈粥是施过一次了,因为怕饥民人多闹事,偷偷地拣了一个清早,见者有份,施完粥就回县衙了。”卓尔康知道其中必有猫腻,就追问全县共施过几次?有多少石粮食下到各乡村?师爷也说不上来。
几天后,卓尔康回到府署。与刘府台说到淮北县可能有营私舞弊的事,应当派人下去核查。刘府台不同意,说:“下面的人也有难处,僧多粥少,救不了这么多。”卓尔康见府台大人对下属如此庇护,心头的愤懑如烈火燃烧,免不了高声辩驳,说:“我走了淮南、淮北两县,从县衙到乡村,层层克扣,贪赃枉法,这股歪风必须严肃查核,对确有偷盗证据的官员必须法办!”刘府台见卓尔康对自己高声大叫,有辱尊严,很是生气。这样几次争辩,刘府台就怀恨在心,凡事不予理睬。四个月后,刘府台忽然变脸,斥责卓尔康私藏赈粮十余石,将一份状纸掷过来。卓尔康捡起状纸,见上面写道:
两淮大地,灾情为祸,饿殍遍野,而身为朝廷命官的卓尔康借赈灾之机,贪污自肥,如此贪鄙之徒,皇天不容,恳请官家查办。
卓尔康据理申辩,刘府台身边的师爷证实说:“经衙役实地搜查,在卓大人后院发现一麻袋粮食,已经肩来交公。”刘府台厉声说:“赃粮俱在,差役亲见,你还想抵赖吗?本府台将呈请抚台勘察定案,你且搁下公事,听候查处。”卓尔康知道有人陷害,但一时说不清楚。十几天后,吏部公文到来,说卓尔康侵吞公粮,罪不容赦,着革职还乡。公差立刻上前摘去卓的纱帽,剥下六品官服,又重重踢了一脚。
卓尔康到两淮才半年多时间,弄出如此一件天大的冤案来,是怎么也想不到的。一时间,头昏眼花,站立不定,忽有一种恍若隔世的况味涌上心头。过了好一会儿,神魂稍定,才摇着头,心里说:“不死就好!不死就好!”
四
卓尔康五十岁那年回到塘栖老家。外出三十年,回到家中已经物是人非了。他先到市心街的卓府旧第去拜谒老人。上一辈的人竟多半见不到了。父母亲明卿夫妇已故世二十余年,留下自己的胞弟尔昌隐居在崧斋别业,他自号黄鹤山人,每日以作画自娱,又在编写画谱《画髓元铨》一书。旧屋已归四叔达卿之子卓禺所有,他倒是子孙昌盛,儿子卓彝正在北京做官。五叔卓显卿依然健在,生活在水一方别业,每日为几十个青年学子传授明经。卓尔康与卓禺等人一一叙谈后,告辞出来,回到早年建造的竹里馆去。
竹里馆在镇南界河村,傍石目港,其地遍种青竹,绿荫掩映。馆前一片湖水,远望有超山岚影。竹里馆旁边建有楼阁,因窗外有石榴树数株,所以名为榴阁,是他以前静心读书著经的地方。现在,他与两位跟他受苦受难的妻妾还有三个儿子,终于回到了家中,心思也渐渐安定下来。
镇上的乡绅耆老知道卓尔康回乡,三三两两的前来看他,他们在楼阁前的空地上,围着石桌品茗谈心,说起里仁桥头的关帝祠和张侯庙近来重新修缮,需要写一点文字立碑纪念,镇上有文化的人固然不少,而卓尔康是大家仰慕之人,希望卓先生大笔一挥,题写碑文。卓尔康慨然应允说:“我现在已穷困潦倒,要我出钱助捐会有难处,要我动笔撰文是毫不为难的。”他答应下来之后,认真思索了一番,很快就将两篇碑文写成了。
关帝祠供奉的是三国时蜀汉英雄关羽,这是卓尔康最崇敬的历史人物,因此写得气势磅礴,正气浩荡,真是一篇激励志气的好文章。他写道,天底下都充满了气,气安而成山岳,成星辰,气动而成长虹,成流星。人充满气,生是豪杰,死是神灵。他写关羽的超群神勇,虽战死,气魄不散。他热烈歌颂关羽的丹心和热血,所以成为千百年来世人膜拜的偶像。整篇文章以奔流直泻的气势,写尽了关羽的正气、志气、傲气、英气、豪气。卓尔康说:“正是这一股子气,才使关羽成为战争的主帅,升天而为神灵。”
他又写了张侯庙的碑文。张侯庙供奉的是水神张巡。张巡是唐代管水运的官,封英济侯,所以庙的名称是英济张侯庙。此庙立在塘栖这一水运枢纽之地,年代已久。历年屡坍屡修,到万历年间又一次重修。这次,庙僧照莲方丈恭请卓尔康写碑,卓尔康也不推却,竟写下长长的一大篇文字。他先写塘栖是水乡重镇,水运发达,极需要有神灵护佑,又写张侯庙建造的历史和张巡的功德,娓娓道来,把纪念张巡的必要说得十分透彻。接着写道,张侯是浙江人,靠水上生活,他活着的时候是义士,死了成为神灵。塘栖人外出做生意的人多,远行千里,近行百里,没有一天不与波涛打交道,所以依赖张侯的地方不少。要报答他的关怀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以礼祭祀才是顺理成章的事。接着讲如何祭祀这位水神。正因为卓尔康博古通今,文笔犀利,所以把祭祀的知识和道理说得充分而又明白。
过了一段时间,水北街期堂庵的无住和尚也来找卓尔康,说:“期堂庵是塘栖的一座大庙,有千佛阁、观音堂、藏经阁、清流亭。这座大庙修葺多年,也缺少一块庙碑。现在关帝祠、张侯庙都立了碑,是先生的大笔,期堂庵的碑文也要请先生挥毫了。”卓尔康笑着说:“不妨,区区文章,定当效劳,这也是一桩功德之举。”无住和尚几天后来取碑文,展纸一读,不禁喜上眉梢。碑文中写了塘栖山水的地理环境,说,天目山从南而来,像蛟龙飞舞,经皋亭山、黄鹤山,到超山才停下来。杭州周围的武林山泻下的水流从武林门流向塘栖,流入运河。塘栖交通发达,风气传布,人口骤增,名胜众多,都是山水孕育的结果。接着讲期堂庵的历史,从隆庆、万历至今,曾经是岿然屹立的大庙,楼高数仞,方正结构,风气汇聚。现在重新修复,更是峥嵘庄严。无住上人已发出宏愿,诸位信士为传播佛声,能布施的靠你的心,布施多少看你的力,争取把千佛阁修成塘栖的一座大寺。
有一天,卓尔康正在埋首写作,忽听幼子人皋前来报信,说:“常熟牧斋先生来了。”这位牧斋先生,即是大名贯耳的钱谦益,江苏常熟人,官拜礼部侍郎,又是明末时期的文坛盟主,他携年轻的妻子、曾经的金陵名妓柳如是便服出游。他们前几日坐船到杭州,拜会几名官员、文友,今日来到塘栖。他与卓尔康在北京时交往密切,很钦佩卓尔康的学问和人品,所以一定要亲自登门,聊聊别后之情。钱谦益夫妇坐定之后,看这位受谪的书生如今家徒四壁,瓮无隔宿之粮,就大笑起来,说:“卓兄,受委屈了。我看你穷到这种程度,为你写一墙头告示,求过路君子布施你斗升之米,如何?”说罢,就提笔写道:
戏作募饭疏
去病先生,学本真儒,仕为廉吏,有包涵宇宙之大志,而盖头仅存其一茅。有饥寒沟壑之深心,而量腹不充其数口。三旬自笑,一饱无时。伤哉贫士,终然泣泉下之珠。敢告同人,共思周急。或授餐致弟子之养,岂必万钟。或扣门送卖文之钱,何妨满百。放微生之乞醯,抑亦我辈之能事。谨疏。
卓尔康看了这篇游戏之作,心想自己胸怀济世之志,腹有文韬武略,竟落到如此地步,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钱谦益夫妇在卓家盘桓二日,留下一笔生活之资,才告辞而去。
卓尔康在贫困中苦度岁月,编著了自己一生的文章,共得《易学》五十卷,《诗学》四十卷,《春秋辨义》四十卷,共计一百三十卷。他的许多文章后来被收入清代编著的《四库全书》中。
到了崇祯十七年,他已经是七十五岁的老人了。忽一日,儿子从外屋奔入,报告他一个惊人的消息,说:“听县衙公差说,闯王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崇祯帝在煤山自缢身亡,大明江山从此倾覆了。”卓尔康听到这个消息,顷刻感到天崩地裂一般,不禁放声大哭,再也不饮不食,家里的人怎么劝也不听。这样哭了几日,竟然气噎身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