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知否 知否(上)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相信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大家都不陌生,但她的传奇故事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那接下来听我讲讲她的传奇一生。
李清照自幼出生于书香门第,号易安居士。她不受物质困扰,父亲李格非进士出生,师出苏轼,官至礼部员外郎,爱好文学与藏书,所以自小李清照就受到良好的家学熏陶。
父亲早早就意识到女儿在文学上的天赋,没有在封建传统观念下束缚了她的灵性,而是给予她非常多的启蒙和引导。
前半身中,李清照的生活真的是多彩而又灿烂。
李小姐的早期作品中的两首诗就很能体现出她少女时期的写照。
有这首《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词中之意是,豆蔻少女,在院子里面荡完秋千,懒懒地收拾衣裳,整理发丝。院子里的植物上面布满了一层露珠,而自己的薄衫也被汉水浸透了。
《点绛唇》的下半首则更能体现出十几岁少女的内心写照,也更觉得李清照少女时期也是一个调皮活泼的女孩。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释意是:
见到客人来,害羞地匆忙躲避,来不及穿鞋子,只穿着袜子走路,头发上的金钗也不小心滑落了。
尽显的仓皇失措的样子,悄悄地藏在门口,却还想看看是什么样的客人。手里捻着一支青梅,细嗅起来。
刚刚还写到仓惶逃走,之后又细细嗅起青梅,两个画面一静一动的切换,把少女的调皮展现的淋漓尽致。
仿佛能看到少女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对外面世界的好奇。
寥寥数语却是一段十几岁少女的内心写照。
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来陌生人时,躲在房间偷偷好奇来人时的情景。
诗词里所写的客人我们并不知道是一般的长辈,还是与李清照年纪相仿的翩翩少年。但李清照当时的害羞与怯懦似乎更能说明与后者更贴近。
有一次,她外出与友人宴饮后,落笔写下出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里我们分成两段来解意。
其中: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这两句还原成白话文,大概是这样: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的傍晚
不知不觉间,日色已暮。
就这样沉醉在美丽的景色里
仿佛忘记了回家的路。
这段要是拿上一把民谣吉他,就能轻轻的唱。
太阳要落山了,这位经过一日欢愉而心生荡漾的女子却并无归意,她意犹未尽。
这两句可以看的出李清照当时贪凉那段时光,或许这就是情窦中的萌芽在生根,又或许是别的。
在看下半句: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是说:
一直玩到兴尽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荷花池的深处,怎样才能把船划出去。
这里似乎是借着“误入”让回去的时间拖的更久了一些,误入似乎又并非是误入。
一位身居闺阁有着良好教养的小姐,就因为这样的契机想多留一会。
想想这样一个充满幻想的夏日荷塘深处,是不是有着诸多浪漫的可能。
如果是现在少女,她甚至会幻想,走进的是不是一处奇妙的森林,会不会遇到一位心中的白马王子。
美丽的事中忽然有危险,但那种牵引的魔力又无法抗拒,犹如在冒险一般,充满期待与惊心动魄。
但就是这样的冒险,被一群鸥鹭给惊醒了。
这里的“惊”字是写鸟儿,也可能是写自己的内心。
在那时候的李清照,是否会不会真的有一点那样的幻想。
当时她并没有把事情交代清楚,但留白又恰恰是最好的交代,借着这样美的词汇意境,勾画出一个浪漫纯真的夏日傍晚,真是令后来的人反复品味和想象。
成年后的李清照终也迎来的婚姻,她的传奇也将开始,同时也是飘零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