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浅海环境特征
浅海地带大陆架范围内,特别是海岸带范围内的海域,是深海、大洋环境因素和大陆、高原环境因素汇聚并互相作用的场所,环境复杂多变。近海工程要直接承受环境因素的作用,需适应浅海环境的条件。
中国的大陆架十分宽阔,从南到北濒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渤海北、西、南三面为陆地环抱,是一近封闭的海域。海域北、西、南三角分别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黄河、辽河、海河、滦河等注入渤海。辽东湾东部为辽河水下三角洲。辽东湾为粗粉砂、细砂,渤海湾为粉砂与黏土,莱州湾为粉砂。渤海中部和辽东浅滩为细砂,海峡北部为砺石与粗砂。渤海海域季风影响明显,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潮湿。冬季偏北寒潮大风和夏季台风都是主要灾害天气,风力达10级及以上。月平均气温-2~25℃,年平均降水约500mm。4—7月雾较多,年平均雾日20~24d。水温受陆地影响显著,冬季垂向分布均匀,夏季多分层,中层高温低盐,下层低温高盐。全年冰期3个多月。年平均波高0.1~0.7m,大波可达3.5~6.0m,周期小于5s。渤海以不规则半日潮为主,有较弱的环流。
黄海位于中国内地和朝鲜半岛之间,西北与渤海连通,南部以长江口的北端启东咀和济州岛西南角连线为界,同东海连通。黄海中部由山东半岛端成山角和朝鲜半岛长山串连线为界,把海域分成南黄海和北黄海两个部分。注入南黄海的主要河流有淮河、鸭绿江、大同江等。山东沿海为砂质海岸,江苏沿海中、南部为粉砂淤泥质海岸,其他地区沿海以细砂为主,海域中部以淤泥为主,多来自黄河。黄海海域季风显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10月至翌年3月多偏北风,寒潮多入侵,年平均风速7~8m/s。6—8月多东南风,有台风侵袭。南部日平均气温6~27℃,年平均降水1000mm;北部与渤海相近。沿岸雾多,7月最多,成山角年平均雾日达83d。南部多涌浪,北部风浪多。黄海以规则半日潮为主,潮差东部大于西部。潮流也以规则半日潮流为主,海流微弱。
东海北同南黄海连通,东北以济州岛-五岛列岛-长崎半岛南端连线为分界,通日本海。东海岛屿星罗棋布,沿岸有舟山群岛和浙、闽众多曲折港湾和岛屿,杭州湾为最大海湾。注入东海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钱塘江、瓯江、闽江、浊水溪等。东海海域地处温带和副热带,夏、冬季常受台风、寒潮影响。夏季多偏南风,热带气旋较多经东海北上,约占总数的1/4,每年平均有5~6个台风和强台风,4—9月最频繁,风力常达10~12级。冬季偏北风为主,寒潮来临时出现6~8级大风。冬春多温带气旋从台湾以东海面传入并转向东北,出现偏北大风。气温冬季南、北差别大,夏季较均匀。年降水量1000~2000mm。春夏有雾,6月最多。东海涌浪多于风浪。潮差西部大于东部,杭州湾最大潮差约8.93m,钱塘江涌潮闻名于世。潮流离岸远处较弱,近处较强,杭州湾流速可达3.0~3.5m/s。
南海为太平洋西端的边缘海,形状大致为菱形,经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和巴布延海峡连通。南海岛屿多,中国重要岛屿有海南岛、东沙、西沙、中沙、南沙等群岛以及黄岩岛等,很多是珊瑚岛。注入南海的主要河流有珠江、韩江、红河、湄公河、湄南河等。海底地形东西向坡陡,南北向坡缓,呈阶梯状向中心下降。北部沿岸主要是中国华南陆架,较为缓坦。陆架由河流入海泥沙堆积而成。南海构造复杂,为数个板块交接处,主要发育东北和近东西向断裂系和普遍分布海西-印支期褶皱。南海海域跨副热带和热带,是典型的季风区,12月至翌年4月为东北风,6—8月为西南风。东北风由北方冷空气南侵形成;西南风来自灾害性天气台风,每年平均约有10个,约一半来自菲律宾以东洋面,一半来自南海北纬15°以北海面。南海终年气温高,平均15~28℃,年差较小。年降水量为1000~2000mm,南部均匀,北部分为雨季与干季。12月至翌年4月多雾,3月最多。表层水温也高,且均匀,粤东年平均22.6℃,南部达28.6℃。北部沿岸区冬季水温可降为15℃左右。盐度分布差异大,外海高盐水和沿岸低盐水移动受环流影响显著。南海冬季多偏北浪,夏季多偏南浪。平均波高约1.5m,海湾多小于1.5m,台风时有10m以上波高,平均周期6~7s,最大可达15s。波潮由太平洋传来,以不规则全日潮为主,广东沿海、北部湾分别多为不规则半日潮、规则全日潮。潮差较小,近2m,粤东约3m,北部湾较大,达4~7m。粤东潮流也较弱,流速小于50cm/s,北部湾流速为100cm/s,而琼州海峡流速可达250cm/s。南海海流受季风控制,东北风时漂流往西南,西南风时漂流转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