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工程对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而建设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是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工程的实施和运行,对于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进一步推动小康社会建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于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人口密度大,用水量逐年提高。但是,我国的水资源地理分布极不均衡,北京市地处华北地区,属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性季风气候,水资源禀赋不足,地表径流非常有限,水资源供给极为困难。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也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水资源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自然资源以及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如果不解决水资源的供给问题,北京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南水北调工程被认为是解决北京市供水问题的一种最为有效的方案。为落实南水北调中线进京来水的优化配置和科学利用,保障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早在2005年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中,就提出了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来水10亿m3,2020年来水14亿m3的分配方案,按照水源系统、输水系统和制配系统的层次,以两大动脉、六大水厂、两个枢纽、一条环路和三大应急水源地构成城市供水网络体系,简称“26213”式供水系统。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27日通水进京,在通水3年多的时间内,北京市累计接收丹江口水库来水超过30亿m3,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城六区70%以上的供水来源于南水,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100万。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明确提出到2050年将北京建成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首都和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对于“宜居城市”的内涵及评价,国内外研究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成果中无一例外的将“城市的安全运行”和“生态环境健康”作为重要评价标准。水资源作为城市的命脉,对生命线运行安全和生存环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南水北调全线通水后对北京水资源布局、调配和水生态环境条件影响重大,相应的对北京宜居城市、宜居之都的建设支撑亦是意义非凡。因此,开展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研究,对更好地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对北京水资源系统的支撑,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对北京和谐宜居之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是在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支持下,由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亚太建设科技信息研究院和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开展的课题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为李垒,参加课题及编著本书的其他人员有刘轶芳、郑丹、刘倩、王凤春、史腾华、王建宾、崔鹏飞、郑雪琳、刘楠、张洁、张一航、杨锋、张文慧、陈永、温禾、汤博、李震、仇文顺、陈可昕、赵楠楠,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李垒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