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海而立:水电十一局国际业务实施三十周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海湾“巷战”,海映霞辉

飓风之后,马斯喀特一片狼藉。阿曼马斯喀特地下污水处理工程也未能幸免。那一刻,项目部明白,他们要面对的不再是工程建设那么简单的事情,谈判才是重中之重。

项目部一方面组织自救,减少自身损失,一方面派出大量设备和人员帮助政府修整公共设施。

与业主进行了三个多月艰辛谈判,最终于2007年9月17日,双方在补充协议上签字。补充协议中,项目实施模式改为设计加施工,业主补偿中方1100万里亚尔(折合约2900万美元)用于解决水电建设集团此前的所有索赔、6月6日飓风损失和今后两个区的设计费用,原合同中两个区的完工时间延长至2009年9月底,剩余的三个区双方将重新商谈施工范围、工期和合同价格。

这是阿曼项目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标志着项目自开工两年半以来一直困扰项目实施的合同争议问题,得到了一揽子解决。

据原中国水电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兼阿曼项目经理盛玉明回忆,2007年,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谈判中度过的。由于国外和国内工程环境的截然不同,加上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受认可程度还不高,所以,谈判内容包含了从工程合同额到工程建设责任归属,再到施工的一些细节。用盛玉明的话来讲,他每天都生活在博弈之中。为了争取公正的待遇和利益,他开玩笑说幸好自己小时候熟读了《三国演义》和《孙子兵法》。“那时的谈判有时候用上这两部古典名著中的方法论确实有效。”

项目部立即启动复工的全面工作,包括设计、测量、设备维修的第一批人员在一周内进场。阿曼项目掀开新的一页。

img

阿曼项目表彰先进职工

img

2008年4月14日奥运火炬在马斯喀特传递

项目领导盛玉明、王禹、夏水芳和广大干部职工,不分职务和工种,披星戴月,挑战酷暑,争创战绩。十一局国际部在后方全力支持项目进展,派出精兵强将参战。在顶管、中心泵站、管网施工中,冯向东、徐立涛、彭春峰、王福生、王强、宋保华、陈已东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地下工作者”,顶着烈日,冒着汗水,坚守岗位。中心泵站的土建和机电安装,在秦文慧、王安利等人的领导下,干部们以身作则,身先士卒,职工们克难攻坚,勇往直前,在年底实现了永久设备单机试运行的目标。管网工区300多千米的施工任务中,王彦军、许清、崔春晓分兵带队,于立波、马永杰、吴俊杰担当先锋,哪里有硬骨头,就将指挥部建在那里,全年不仅完成了127千米的施工进度,并将“飓风”淹堵的70千米管网恢复、检测、验收。

一年多的时间里,清晨六点的寂静和深夜十点的星光伴随着上下班的职工们,匆匆的晚饭和洗漱之后就是酣畅的入眠……

陆续投入直至高峰期的中、印、尼和阿曼多方约1700名施工及管理人员,在城区的40至60个变换的施工工作面上,将管网施工进度提高到月铺设20千米的速度,逐步将持久的“巷战”“拉锯战”变成了“围歼战”。

img

阿曼马斯喀特污水收集工程中心泵站

2008年全年,管网铺设完成127千米,顶管顶进施工创下了年4700米项目记录,并修复了飓风造成的47千米缺陷处理。

再艰苦的时日都会成为过去,奋进的步伐总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2009年11月10日15:30分,在一群焦急目光的关注下,伴随着逐渐增大的阵阵嗡鸣声,阿曼马斯喀特污水收集项目中心泵站的第一台污水泵荷载运行转起来了……

泵室之内,人声几乎消失……

工程师走到正在运转的水泵前,从口袋里拿出一枚硬币,轻轻的立在水泵机座上,周云江悄悄的伸出文件夹,挡住了不远处风机吹来的疾风,一次……两次……再调整,抬起手,硬币立起来了,拇指也竖起来了!

2010年1月19日,阿曼项目部获得阿则巴(Azaibah)三区和主干西线的分部两项移交证书,标志着马斯喀特污水收集系统工程竣工移交工作进入到崭新的阶段。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中心泵站,靓丽从容,17米深的地下泵室内,管道林立,灯光明亮,与之相配套的300多千米的污水管线、提升管线和灌溉管线交织分布在这个都市的角角落落,一个系统、环保、再生资源的运转体系终结了这个城市“黄包灌车”运输污水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