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水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河流和流域

河流是一种天然水体,是由一定区域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所补给,并经常或间歇地沿着由其自身所造成的连续延伸凹地流动着。把地面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的区域,即河流的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合称为流域。下面简述河流和流域的一般知识。

2.2.1 河流

1.基本概念

降落到地面上的水,除掉损失一部分以外,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方向和路径流动,这种水流称为地面径流。地面径流长期侵蚀地面,冲成沟壑,形成溪流,最后汇集而成河流。河流流经的谷地称为河谷,河谷底部有水流的部分称为河床。受重力作用沿河床流动的水流,称为河川径流。

流域里大大小小的水流路线,构成脉络相通的系统,称为水系,又称河系或河网。水系由干流及其支流组成。一般把直接流入海洋或内陆湖泊的河流称为干流,汇入干流的称为一级支流、汇入一级支流的称为二级支流,依次类推。水系一般以它的干流或以注入的湖泊、海洋名称命名,如长江水系、太湖水系、太平洋水系等。图2.2为黄河水系略图,其中虚线所围部分为黄河水系的范围,图中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泾河是黄河的二级支流,马连河是黄河的三级支流。不过所谓干流和支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对长江水系而言,汉江是它的一级支流,丹江、南河是长江的二级支流,但对汉江而言,丹江、南河又是它的一级支流。

图2.2 黄河水系略图

2.水系类型

水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将影响流域水文过程线的形状。按照干支流平面组成的形态差异可将水系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扇形水系。水系如手指状分布,即来自不同方向的支流较集中的汇入干流。

(2)羽状水系。支流从左右两岸相间汇入干流,如羽毛形状。

(3)格状水系。干支流分布呈格子状,这是由河流沿着互相垂直的两组构造线发育而成。

(4)平行水系。几条支流近于平行排列,至下游或河口附近始行汇合。

(5)树状水系。干支流的分布呈树枝状。大多数河流属此类型。

一般较大河流,难以用一种类型概括,而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水系类型组成。水系类型直接影响洪水水情变化。如扇形水系和平行水系,支流洪水几乎同时汇入干流,易造成干流出现较大洪水,而羽形水系因支流洪水是先后汇入干流,洪水对干流威胁较小。

3.河流分段

一条河流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段。

河源是指河流的发源地,在河流的干流上开始具有表面水流的地方,它可能是溪涧、泉水、冰川、湖泊或沼泽等。

上游是河流的最上段,紧接河源,多处于深山峡谷中,坡陡流急,河谷下切强烈,流量小而水位变化大,常有急滩或瀑布,河底纵断面多呈阶梯形。

中游是河流的中间段,两岸多为丘陵,河床比降较平缓,流速减小,流量加大,冲淤变化不明显,但侧蚀力量增强,河槽逐渐拓宽和曲折,两岸常有滩地。

下游是河流的最下段,一般多处于平原区,河槽宽阔,流量较大,流速和底坡都较小,淤积作用明显,浅滩和河湾较多。

河口是河流的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湖泊或其他河流的处所。河口处泥沙淤积严重。入海河流的河口段水情还受潮汐巨大影响。

4.河流的基本特征

河流的基本特征一般用河流断面、河流长度及河流比降来表示。

(1)河流断面。河流断面主要包括河流横断面和河流纵断面,可以用来表示河床的形态特征。由于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断面形状将时刻不停地发展变化着。

河流横断面是指垂直于水流方向的断面,其一般形状如图2.3所示。横断面内,自由水面高出某一水准基面的高程,称为水位。高水位以下的河床,由河槽与河滩两部分组成。河槽是河流宣泄洪水和输送泥沙的主要通道,往往是常年流水,底沙处于运动状态,植物不易生长;河槽中沿两岸较高的、可移动的泥沙堆称为边滩,其余的部分称为主槽。河滩则只在汛期才有水流,无明显的底沙运动,通常生有草、树木等植物,有的还种植农作物。只有河槽而无河滩的横断面称为单式断面,有河槽又有河滩的横断面称为复式断面。河流横断面能表明河床的横向变化。横断面内通过水流的部分称为过水断面,过水断面面积的大小随断面形状和水位而变化。

河流的纵断面是指河流沿水流方向各横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也称为深泓线)或河流中线的断面。沿河流深泓线的断面称为源流纵断面。河流纵断面能表明河床的沿程变化,如图2.4所示。一般而言河流纵断面的坡度从上游往下游逐渐变缓。

(2)河流长度。一般天然河流,从河源到河口的距离,称为河流长度。近似的河流长度可用曲线计、两脚规或其他方法直接在地形图上沿河流的深泓线量得,但往往比实际长度偏小,需要进行修正。

图2.3 河流横断面的一般形状

图2.4 河流纵断面图

(3)河流比降。任意河段两端(水面或河底)的高差称为落差,深泓线上单位长度内的平均落差称为比降。河流比降有水面比降及河底比降。某一河段的比降,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i——一定河段的比降,可用小数、百分数(%)或千分数(‰)表示;

H1H2——河段下游端和上游端的高程(水面的或河底的高程),m;

l——河段长度,m;

ΔH——水面或河底的落差,m,以水面落差计算的i为水面比降,以河底落差计算的为河底比降。

河流比降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河口附近的比降受泥沙淤积、潮汐倒灌或大河顶托的影响,变化更大。河底比降相对于水面比降来说比较稳定,水面比降还将随不同的水位而变化。河流比降一般自河源向河口逐渐减小,沿程各河段的比降都不相同。河底比降的沿程变化,其任意断面间的平均比降(‰)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H0H1、…、Hn——自出口断面起沿程各特征点的河底高程,m;

l1l2、…、ln——各特征点之间沿深泓线的距离,km;

L——河流长度,km。

2.2.2 流域

流域是河流的集水域,降落到地面上的水被高地、山岭分隔而汇集到不同的河流中,这些汇集水流的区域,就是流域(或汇水区)。有时我们称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流域,是指该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即此集水区域的地面水和地下水,汇集到河流以后,通过该断面流出本区域。

分隔水流的高地、山岭的山脊线,就是相邻流域的分界线,称为分水线(或分水岭)。分水线就是流域四周最高点的连线,在山区是流域四周的山脉脊线;平原地区是四周地面最高点的连线。如秦岭是黄河和长江的分水线,而黄河和淮河的分水线则是黄河南岸大堤。流域分水线所包围的平面面积,称为流域面积或汇水面积,单位为km2。如某水文测站的流域面积是指该水文站断面以上的集水区域面积。流域面积是河流水量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汇入河流的地面水和地下水往往具有不同的分水线,但地下水的分水线不易确定,一般都以地面水的分水线为准。流域是河水补给的源地,流域的特征直接影响河川径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流域的特征一般可分为两类。

1.几何特征

流域的几何特征主要是流域面积和流域形状。流域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汇集的水量多少和径流的形成过程。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流域面积越大,径流量(径流量是指一定时间内通过河流出口断面的径流总体积,常以m3计)就越大,但是流域对径流变化的调节作用也越大,因而洪水涨落比较平缓;流域面积越小,则径流量越小,但洪水涨落较为急剧。流域形状则主要影响流域内径流汇集的时间长短,也影响径流的形成过程。若流域形状狭长而呈羽形[图2.5(a)],则出口断面流量就小,径流过程的变化较小而历时较长;若流域形状宽阔而呈扇形[图2.5(b)],则出口断面流量较大,而径流过程的历时较短。

图2.5 流域形状示意图

2.自然地理特征

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指流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流域的地理位置一般以流域中心和流域边界的经纬度来表示。由于降雨、蒸发等各种气象因素都随地理位置而变化;因此,一切水文特征也都与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流域的地形一般以流域平均高程和流域平均坡度来表示。流域平均高程对降雨和蒸发都有影响。流域平均坡度是确定径流汇流速度和汇流时间的重要因素,坡度陡则汇流快,土壤入渗减少,使径流量增大。

另外,流域内的地质、土壤、森林植被、湖泊等,也都是流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与径流的形成过程都有密切关系。

2.2.3 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

河流的分类方法很多,由于分类的依据和目的不同,河流的分类也各不相同。根据河流的流域地形特点,一般将河流分为山区河流和平原河流两大类。对于较大的河流,上游段多为山区河流,下游段则为平原河流,而中游段常兼有两类河流的特性,是过渡性河段,称为山前区、半山区河流。对于较小的河流,则上、中、下游河段,可能都属于山区河流,也可能都属于平原河流。

1.山区河流

山区河流流经地势高峻、地形复杂的山区。河谷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由于水流不断的纵向切割和横向拓宽而逐步形成。河谷断面为发育不完全的“V”形或“U”形(图2.6),坡面呈直线形或曲线形,断面狭窄。

山区河流沿程多为峡谷段与开阔段相间,平面形态极为复杂,两岸与河心常有巨石突出,急弯、卡口比比皆是;纵断面陡峻,急滩、深潭上下交错,常呈台阶状。

山区河流的特点是:流域内坡面陡峻,岩石裸露,汇流时间短,而且降雨强度大,以致洪水暴涨暴落,水位和流量的变幅极大,往往一昼夜间水位可上涨10m之多,但洪水持续时间不长。山区河流的比降大,多在1‰以上,而且沿程变化较大,但落差多集中在局部河段。流速也很大,某些河段可高达6~8m/s。水流流态紊乱,存在回流、漩涡、跌水和水跃。山区河流的河床多为基岩、乱石或卵石组成,冲刷变形缓慢,河床比较稳定,但易受地震、山崩、滑坡、泥石流等的影响,造成河道突然堵塞而剧烈变化。

2.平原河流

平原河流流经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河流形成过程主要表现为水流的堆积作用,形成深厚的冲积层,可深达数十米至数百米。冲积层最深处多为卵石,其上为沙夹卵石,再上为粗沙、中沙以至细沙。枯水位以上的河滩表层,则为黏土、黏壤土。这些泥沙组成的分层现象与河流形成的发育过程有关。

平原河流的河谷多为发育完全的形态,如图2.7所示。其特点是具有广阔的河滩,洪水时河滩被淹没,中、枯水时则露在水面以上。洪水漫滩后,在河滩与河槽联结的部分,因断面突然扩大,流速骤然降低,泥沙集中在河滩边缘落淤,往往在靠近河槽处形成地势较高的自然堤,在远离河槽的滩地上则形成洼地、湖泊,而且河滩具有明显的横比降。

图2.6 山区河流河谷示意图

图2.7 平原河流河谷示意图

平原河流的河槽土质松软,往往一侧被水流冲刷侵蚀,而另一侧淤积成为边滩(图2.8),并能逐步发展形成新的河滩,使河槽左右摆动。河槽中由于水流与河床的相互作用,常形成一系列泥沙冲积体(边滩、江心滩等),并在水流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因而整个河床也处于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

平原河流的流域面积一般较大,而流域平均坡度较为平坦,汇流时间长,河床开阔,调蓄作用大;洪水涨落较山区河流缓慢,洪水持续时间较长。水面与河床比降都较小,多为0.1‰~1‰;流速也较小,一般为2~3m/s,水流较为平顺。

平原河流按平面形态及演变过程,分为4种类型的河段。

(1)顺直微弯型(边滩平移型)河段。河槽顺直,边滩呈犬牙交错分布,并在洪水期向下游平移,如图2.8所示。

(2)弯曲型(蜿蜒型)河段。河槽具有弯曲外形,深槽紧靠凹岸,边滩依附凸岸,凹岸冲刷,凸岸淤积,河槽向下游蜿蜒蛇行,如图2.9所示。

(3)分汊型(交替消长型)河段。河槽分汊,两股汊道周期性地交替消长,如图2.10所示。

(4)散乱型(游荡型)河段。河槽宽浅,沙滩密布,河床变化急剧,主流摆动频繁,如图2.11所示。

图2.8 顺直微弯型河段

(边滩交错,缓慢下移,横断面上水深交替变化)

图2.9 蜿蜒型河段(长江荆江蜿蜒型河段)

图2.10 长江南京附近八卦洲分汊型河段

图2.11 黄河花园口游荡型河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