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水文测验
河流水情的变化,可由河流水文因素的观测资料来反映,对各项水文因素的观测,称为水文测验。水文站是进行水文测验的观测站,在固定的测流断面上,按国家水文测验规范的要求,定时进行水位、流速、流向、流量、比降、降雨、蒸发、泥沙、地下水位等各项水文因素的观测和资料整编工作。
为了能正确地搜集和应用水文站的观测资料,了解一般的水文观测工作是必要的。现简要介绍水位、流速观测和流量计算的基本知识。
1.水位观测
水文站观测的水位,是指某一时刻该水文站测流断面(水文站固定观测的河流横断面)的水面高程,其水面高程所依据的水准基面,一般由水文站按实际情况选定,并有可能变动。使用水文站的水位资料时,必须注意它所依据的水准基面及其换算关系,必要时可进行换算。一般以黄海平均海平面(青岛站)作为我国陆地高程的起算面,即基准面。
水位是河流最基本的水文因素,河流的水位变化反映河道中水量的增减,是工程建设中不可缺少的水文资料,并可用以推算流量。
目前,广泛应用水尺和自记水位计进行水位观测,水尺读数加水尺零点高程就是水位。常用的水尺有直立式、倾斜式和矮桩式3种,如图2.17所示。
水位观测必须连续进行,以便掌握水位变化的规律。用水尺观测时,应按要求的次数和时间,定时观测;用自记水位计观测时,应定时校测和检查。平时应测得完整的水位变化过程,满足日平均水位计算的要求;洪水期应观测到洪峰水位和洪水水位变化过程。另外,还需要设立比降水尺,观测两个测流断面之间的水面落差,用以计算两断面之间的水面比降。水文站测流断面和水尺的布设情况,如图2.18所示。
图2.17 水尺示意图
通过水位观测,能够得到各种特征水位、平均水位、水位过程线、水面比降等资料。
图2.18 测流断面和水尺布设示意图
2.流速测验
天然河流过水断面内的流速分布,一般是由河岸向河心逐渐增大,由河底向水面逐渐增大,最大流速一般出现在最大水深处的水面附近,流速分布如图2.19所示。
流速测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际的流速测量,描述过水断面内的流速分布情况,并用以推算通过该断面的流量。流速测验常用的方法有流速仪法和浮标法两种。
(1)流速仪测流。流速仪一般可分为旋杯式和旋桨式两种,如图2.20和图2.21所示。流速仪只能测得断面中某一点的流速,测流时可将流速仪放到需要测速的位置(测点),水流冲击旋杯(或旋桨)使其转动,根据每秒转数与流速的关系推算该测点的流速。仪器出厂时均通过检定,附有检定公式,可用以计算流速。
图2.19 天然河流断面流速分布
图2.20 旋杯式流速仪
图2.21 旋桨式流速仪
在进行流速测验时,首先要在测流断面上布设适当数量的垂线,测出各条垂线的水深和起点距(各垂线到测流断面起点桩的水平距离),以便绘制测流断面图,这些垂线称为测深垂线。用流速仪测流时,需要在测流断面上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垂线施测流速,称为测速垂线。多数测深垂线与测速垂线相重合,但测深垂线一般较测速垂线多。对于每一条测速垂线,也要测出水深和起点距,并按不同水深在垂线上布置若干个测点,用流速仪逐点测出流速。但是,测速垂线的水深测量应与流速测量同时进行,水位变化较大时,还应该同时观测水位。流速仪测流开始和结束时,均需观测水位和比降,必要时还应增加观测次数。测深垂线、测速垂线、测点的布设原则和数量,均应根据测流断面的实际情况,按有关规范确定。
(2)浮标测流。浮标测流的方法简便,但不如流速仪测流精确,常在没有条件进行流速仪测流时采用。浮标是观测标志,凡是能在水中漂浮之物,都可做成浮标,最常用的是水面浮标。
水面浮标测流,可在测流河段上沿河宽均匀投放浮标,测出浮标通过上下游两断面间的时间和上下游两断面间的距离,就可以计算浮标的漂行速度,作为水面流速。连续观测每个浮标的平面位置,还可以绘制河流的流向图。浮标测流的断面布置,如图2.22所示。
3.流量计算
河流的流量是过水断面面积与断面平均流速的乘积。过水断面内的流速分布是不均匀的,而上述流速测验的方法,只能测得某点的流速或水面流速,不能直接量测断面平均流速,也不能直接利用实测流速计算断面平均流速。因此,流量计算需采用间接的分块计算方法:将过水面积划分成许多较小的面积(称为部分面积),利用实测流速计算各个部分面积的断面平均流速和流量,再把各个部分面积的流量总和作为全断面的流量。
图2.22 测流断面
流速仪测流时,流量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以测速垂线将测流断面划分成若干部分(n部分),如图2.22(图中n=7)所示。计算各部分的过水面积,即部分面积Ai(i=l~n);岸边部分可按三角形面积计算,中间部分可按梯形面积计算。
(2)根据各测点的实测流速,计算各测速垂线的垂线平均流速vm,可按各测速垂线上测点的数目,分别采用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垂线平均流速,m/s;
v0.0、v1.0——水面及河底的测点实测流速,m/s;
v0.2、v0.5——0.2及0.5垂线水深处的测点实测流速,m/s;其余脚注的意义相同,水深均由水面垂直向下计算;
K——半深流速系数,可利用多点法实测资料分析确定,无实测资料时,可采用0.90~0.95。
(3)计算各个部分面积的断面平均流速vi(称为部分平均流速)。岸边或死水边的部分平均流速,等于自岸边或死水边起第一条测速垂速的垂线平均流速乘以系数α,例如图2.22中的v1=αvm1,v7=αvm6系数α值,死水边取0.6,斜坡岸边取0.7,陡岸边取0.8(不平整的)或0.9(光滑的)。断面中间的部分平均流速,等于相邻两垂线平均流速的算术平均值。
(4)计算各个部分面积的流量Qi(称为部分流量)。部分流量等于部分面积与部分平均流速的乘积。
(5)计算全断面的流量Q。
则全断面的过水面积A和断面平均流速v应为
水面浮标测流时,流量计算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以测深垂线将测流断面划分为若干部分(h部分),如图2.23(图中为6部分,即n=6)所示,并分别计算各部分面积Ai(i=1~n)。
(2)根据各浮标的漂行速度和起点距,在测流断面图上绘出水面流速分布曲线(图2.23中流速曲线),并从该曲线上读出各测深垂线处的水面流速。
图2.23 测流断面和水面流速曲线
(3)把各个测深垂线的水面流速直接作为垂线平均流速,按上述流速仪测流时流量计算的同样方法,计算部分平均流速、部分流量和全断面流量。但这样计算的全断面流量并不是全断面的实际流量,称为全断面虚流量Qf,而全断面实际流量Q应为
式中 Kf——浮标系数,可用浮标与流速仪同时测流对比求得;一般水深较大的大河约为0.85~0.90,而小河约为0.75~0.85。
4.相应水位的计算
测流过程中,水位在不断变化,观测各条垂线的流速时,水位也各不相同。全断面流量所对应的水位(即相应水位),需通过计算确定。可按下列方法进行:
(1)算术平均法。测流过程中,由水位变化而引起的过水断面面积的变化,不超过5%~10%(平均水深大于1m时)或10%~20%(平均水深小于1m时),一般可取测流开始和终止时,两次观测水位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相应水位。
(2)加权平均法。测流过程中,水位变化引起的过水断面面积的变化,超过上述限度时,可按下式计算相应水位H(m):
式中 Bi——第i条测速垂线所代表的水面宽,对于断面中间部分的垂线,Bi应为该垂线至两侧相邻垂线间距的平均值,例如图2.22中的第3条测速垂线,B3=;对于岸边垂线,则为水边至该垂线的间距加该垂线至相邻垂线间距的一半,例如图2.22中的第1条测速垂线,;图2.22中的bi(i=1~11)为测深垂线的间距,m;
vmi——第i条测速垂线的垂线平均流速,m/s;
Hi——第i条测速垂线上测速时观测的水位,m。
水文站除进行水文测验工作外,还进行水文调查(包括汇水区概况调查、河段调查、洪水调查、冰凌调查和涉河工程调查),以获得全面的水文资料。并通过对观测和调查资料的分析计算,整编成系统的水文资料。水利部门每年把各水文站的整编资料汇编为《水文年鉴》出版。1990年以后,各省(市)水资源局建立水文资料计算机数据库,为工程建设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