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一般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在水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研究特定区域内的降水、蒸发、径流等诸要素的变化规律和转化关系,阐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点,开展供水量调查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计算水资源可利用量为寻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最优方案提供基础资料,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服务。水资源评价时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管理的前提,是进行与水有关活动的基础。
本节的内容主要依据SL/T 238—1999《水资源评价导则》的内容编写。
一、水资源质量评价
(一)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内容及要求
1.评价内容
水资源质量的评价,就是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水质标准对水资源质量进行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的内容包括:河流泥沙分析、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
2.评价要求
(1)地表水资源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4)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2)地下水资源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要求:
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纳污水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二)河流泥沙
河流泥沙是反映河川径流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江河治理有较大的影响。
1.河流泥沙分析计算内容
河流泥沙分析计算的内容包括河流输沙量、含沙量及其时程分配和地区分布。
2.河流泥沙分析计算要求
(1)资料系列较长的河流泥沙站,均可选为河流输沙量与含沙量分析的选用站,并应采用与径流同步的泥沙资料系列,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插补延长。
(2)选用站以上引出或引入水量和分洪、决口水量中挟带的河流泥沙,以及选用站以上蓄水工程中淤积的河流泥沙,均应在选用站实测资料中进行修正。
(3)计算中小集水面积选用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绘制评价区的多年平均年输沙模数分区图,并用主要河流控制站的多年平均年输沙量实测值与输沙模数图量算值核对。
(4)对主要站不同典型年的河流输沙量、含沙量的年内分配地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三)天然水化学特征
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内容包括天然水化学类型及地区分布,天然水化学成分的年内、年际变化,河流离子径流量(包括入海、出境、入境离子径流量),河流离子径流模数及地区分布。
2.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要求
(1)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参数一般选用pH值、矿化度、总硬度、钾、钠、钙、镁、硫酸盐、硝酸盐、碳酸盐、氯化物等,有条件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水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增加必要的参数。
(2)凡具有长系列观测资料的地表天然水化学监测站和基本地下水化学监测井,可作为选用站,缺测和不足的资料应予以补测。
(3)天然水化学类型的分类方法、水化学特征值计算、分区图的绘制方法参见有关规范。
(4)地表水、地下水应分别进行天然水化学特征分析。
(四)水资源污染状况
(1)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水资源污染状况评价内容包括污染源调查与评价,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地表水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水资源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预测,水资源污染危害及经济损失分析,不同质量的可供水量估算及适用性分析。
(2)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内容。污染源调查和评价主要内容有查明污染物的来源、种类、浓度、数量、排放地点、排放方式、排放规律,化肥、农药使用情况,固体废弃物堆放和处置情况,污水库及污水灌溉状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污染物的危害性、排放量及对水体污染的影响程度,评定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3)水资源质量的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根据评价目的、水体用途、水质特性,选用相关参数和相应水质标准进行评价。水资源质量评价应分区进行,其分区应与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的分区一致。
(4)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要求:
1)在评价区内,应根据河道地理特征、污染源分布、水质监测站网,划分成不同河段(湖、库区)作为评价单元。
2)在评价大江、大河水资源质量时,应划分成中泓水域与岸边水域,分别进行评价。
3)应描述地表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5)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水域,应进行水体污染负荷总量控制分析。
(6)地下水资源质量现状评价要求:
1)选用的监测井(孔)应具有代表性。
2)应将地表水、地下水作为一个整体,分析地表水污染、污水库、污水灌溉和固体废弃物的堆放、填埋等对地下水资源质量的影响。
3)应描述地下水资源质量的时空变化及地区分布特征。
二、水资源综合评价
(一)水资源综合评价内容
水资源综合评价是在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现状评价以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遵循生态良性循环、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利用状况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所作的综合评价。水资源综合评价内容应包括:
(1)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2)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3)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
(二)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分析
(1)不同水平年的选取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及远景规划目标协调一致。
(2)应以现状供用水水平和不同水平年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目标以及可能的开发利用方案为依据,分区分析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发展趋势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其中包括河道外用水和河道内用水的平衡协调问题。
(三)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
评价区水资源条件综合分析是对评价区水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程度的整体性评价,通常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选取有关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指标,选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对评价区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并给出一个定性或定量的综合性结论。
(四)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
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程度分析包括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区分类排序等两部分内容。
1.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反映分区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程度、水资源问题的类型及解决水资源问题的难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人口、耕地、产值等社会经济状况的指标。
(2)用水现状及需水情况的指标。
(3)水资源数量、质量的指标。
(4)现状供水及规划供水工程情况的指标。
(5)水环境状况的指标。
2.评判内容
应对所选指标进行筛选和关联分析,确定重要程度,并在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后,采用适当的技术理论与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分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判。
(1)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协调区、不协调区、基本协调区、协调区对各评价分区进行分类。
(2)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将不协调分区划分为资源短缺型、工程短缺型、水质污染型等类型。
(3)按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程度和解决的难易程度,对各评价分区进行排序。
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以及评判标准,应充分征求决策者和专家意见,有条件时应使用交互式技术,让决策者与专家参与排序工作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