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河县水务志(1994-2010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综述

宁河县位于华北平原东部,渤海湾西北部,天津市东北部。北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玉田县为邻,南与天津市东丽区、滨海新区相连,西与天津市北辰区、武清区、宝坻区搭界,东与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丰南区、汉沽管理区接壤。2010年,宁河县土地面积103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3.87万公顷。辖芦台、岳龙、丰台、板桥、苗庄、宁河、东棘坨、大北涧沽、七里海、潘庄、造甲城11镇,廉庄子、俵口、北淮淀3乡,283个村民委员会,28个居民委员会。至2010年年底,全县总人口383184人,其中农业人口281716人,非农业人口101468人。

2010年,宁河县境内水利基础工程设施有行洪河道5条,总长152.04千米;排沥河道12条,总长162.57千米;中型水库1座,各种深渠172条,蓄水坑塘384个。市县管水闸15座;拦河橡胶坝3座;全县有扬水站(点)521座,其中国有县管扬水站11座;国有乡镇管扬水站41座;集体乡镇、村管扬水站(点)469座,机井3338眼。

芦台城区有供水水厂4座,供水泵站1座,污水处理厂1座。

1994—2010年宁河水利坚持科学发展、关注民生、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理念,以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为目标,努力构建防洪除涝安全保障体系、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为宁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务保障和良好服务。

1994—2010 年,宁河水利事业蓬勃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4—2000年。宁河县水利局遵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防汛抗旱除涝并重,开源节流保护并举,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利新机制。

坚持以抗旱节水为中心,狠抓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累计完成土石方8818万立方米,清挖干支渠3198条,长3253.4千米,新建加固水库18座,新建支渠以上配套建筑物1488座,新打机井421眼,连片治理及平整土地4.29万公顷,修建防渗渠道403.49千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921公顷,改造中低产田1.92万公顷,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

全面强化防汛抗旱综合能力。先后完成蓟运河堤防治理工程27.96千米(包括治理大杨河圈堤防1段,长1.5千米);重建、加固口门33座,蓟运河津榆支路芦台大桥开卡、接长,新建蓟运河北岳庄桥1座。为确保防洪安全,加大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力度,修建19条撤离路,全长37.65千米,修建安全避水房9028平方米,为蓄滞洪区群众快速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旱涝兼治,排蓄结合,相继完成小芦站、东棘坨站机泵更新改造工程。为拦蓄汛末过境客水,解决东部缺水问题,完成西关引河、卫星河、津唐运河(造甲船闸至津芦南路桥)清淤工程。为有效蓄水,实施橡胶坝更新改造工程,特别是2000年建成的蓟运河橡胶坝,拦蓄上游水源长度35千米,拦蓄能力1100万立方米,在蓄淡防咸、防污、调剂水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2000年,年降雨量偏少,宁河县境内连续大旱,为满足春播生产用水,积极争取从上游周边地区引调水源1.17亿立方米,积极推广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新技术,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最大限度缓解旱情。

大胆尝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与管理体制改革,为农村水利设施建设管理和经营注入新的活力。1999年4月,成功的对小李乡李老村2座泵点、岳龙镇小田村2眼机井和大北镇西排灌站的产权成功地进行了现场拍卖,敲响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拍卖第一槌,在天津市范围内率先实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零的突破。

第二阶段:2001—2010年。这一时期是实现水务成功转型、水务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10年。宁河县水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保障经济、服务发展、改善民生”为目标,服从服务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位一体、相互协调的治水理念,扎实推进民生水务建设和水务一体化进程,水务事业实现和谐、快速、健康发展。

2001年4月1日,宁河县水务局正式挂牌,将原宁河县建设管理委员会(简称县建委)管辖的供水站、城区排污站和宁河县节约用水办公室(简称县节水办)划归宁河县水务局,改变了以往形成的对水资源条块分割、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逐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型水务管理体制。

防汛抗旱工程体系逐步形成,基本实现东西水系贯通。完成蓟运河治理工程6段,治理堤防长13.98千米(包括大杨河圈2段,治理堤防长5344米),重建、加固口门15座,泵点重建5座。蓟运河已达到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长20.1千米的青污渠、青龙湾故道清淤工程。完成长20.4千米的津唐运河(田辛船闸至金钟河、津芦南路桥至齐家埠)、青排渠(王庄桥至潘庄农场桥)综合治理工程,为实施西水东调提供有效保障。在蓄滞洪区内修建长5.86千米的水泥撤离路1条,在青污渠上重建大龙湾桥1座。重建董庄、赵庄、苗庄3座扬水站,恢复设计流量30立方米每秒。完成市玉米原种场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兴建津唐运河淮淀泵站。实施城区排水管网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华翠雨水提升泵站1座。投资5.45亿元,更新改造潮白新河乐善橡胶坝,并实施张老闸至乐善橡胶坝26.31千米河道清淤、蓄水工程。形成了拦、排、蓄、分相结合的较完整的防汛抗旱工程体系。

城乡供水保障能力逐步提升。供水站划归水务局后,为改善城区供水条件,2002年对芦台城区供水管网进行改造,受益敷设面积8.25平方千米,受益居民18527户,56910人,实现了24小时全天候供水,告别定时定点供水的历史。2008年成立了供水营业厅,实现“一站式”服务,方便了城区居民用水需要。2008年投资1191万元,完成日供水1万立方米的芦台第三水厂一期工程。2010年投资5746万元,完成日供水1.5万立方米的芦台第四水厂一期工程;投资4450万元,实施日供水5.5万立方米的芦台第三水厂扩建一期工程,第三、第四水厂相继建成,有效改善了城区供水条件。2002—2003年用两年时间,完成农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解决全县14个乡镇150个村,20.33万人、1.5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问题。2006年,为解决农村群众饮水含氟量超标问题,投资375.33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个自然村,4.81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2007—2010年,为解决供水管网老化及供水不足等问题,投资1.42亿元,实施供水管网入户改造工程,提高223个自然村25.28万人用水方便程度,解决了9个自然村2.49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

坚持依法治水,严格水资源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深入持久开展水法宣传,全民水法意识不断增强。规范水行政许可审批管理,从2007年开始,将涉水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纳入县行政许可中心集中办理,2007—2009年,对水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精简,将原20项合并缩减至16项,办结时限由原20天压缩到5~15天,提高了审批办事效率。严厉打击水事违法行为,不断加大执法力度,水事违法案件结案率达100%,水事纠纷调处率达100%,有效地维护了正常水事秩序。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严格取水许可制度,认真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合理利用水资源,使水资源管理由事后被动型向事前主动型转变。从2005年开始,对报废机井进行回填处理,截至2010年,回填报废机井44眼;从2007年开始,在芦台城区及其周边地区范围内停止审批新凿机井,封停自备井,截至2010年年底,共封停自备井22眼,全力控制地面沉降,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科学管理,坚持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制度,有效实现了总量控制目标。开展专题节水和节水典型创建活动,9家单位步入节水先进行列。鼓励和支持工业用水大户进行节水工程技术改造,有效促进工业节水。推广渠道防渗、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投资1980万元,建成苗庄镇、丰台镇等7个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846公顷。投资7640万元,修建防渗渠道2773.8千米,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05万公顷,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5.6%。

水生态环境面貌明显改善。2008年,投资1.12亿元,兴建宁河县首座污水处理厂,2010年4月正式运行,最高日处理污水2.8万立方米,有效地控制了水污染,创造了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2009年,投资1.37亿元,兴建宁河县桥北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回用一期工程,截至2010年年底完成厂区土建施工。2010年,配合芦台城区总体规划,实施蓟运河芦台城区段清淤工程。集中开展水环境集中清整活动,高度重视堤防绿化美化,全县堤防宜林地绿化率达到100%,营造生态宜居的水生态环境。

水管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05年以来,宁河水务局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完成河道管理所、排灌管理站两个单位定性、定岗定员、管理经费和工程维修养护费用测算。2007年开始,按照《宁河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实施方案》,合理分类定性,核定编制,实行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修养护分离。从2008年起,每年县财政拨付350万元作为水管单位管理经费,并从支农资金中列支适当额度经费,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同时“两费”随财政收入增长,逐年增加。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增强了水管单位活力,工程面貌和职工精神状态焕然一新。

今后,水务工作将紧紧围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建设繁荣文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宁河”的工作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密结合县情水情,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坚持“建设节水型社会,发展现代水务、循环水务、民生水务”的总目标,着力加快水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着力构筑城乡供水、防汛减灾、水生态环境、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和社会管理“六大体系”,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水务体制机制,确保防洪、供水和生态安全,最大限度满足全县工农业用水需求,倾力构筑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努力开创宁河水务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