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对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80年代初,我国提出200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强调其中一番要靠技术进步获得。为此,198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在制定第六个五年计划时,要求把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列入计划指标,同时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要求完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指标体系的研究,1983年在国内首次完成对我国工业技术进步作用的分析。国内学者开始吸收国际研究经验,探索测算我国技术进步问题。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1992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经济增长中科技进步作用测算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要求把定量评价科技进步的贡献作为经济发展分析的重要内容,而且要为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并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宏观指标体系进行考核。
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讲话,随后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4个量化指标,明确了“到2020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60%”,围绕这一目标开展了“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研究”。
在行业科技贡献率测算方面,农业部1997年印发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对农业科技贡献率的测算作了规定。2006年赵丽、李廉水等运用经济学理论研究方法,从机理、路径、表现形式和定量测算4个方面,对科技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剖析。2007年,水利部组织开展了水利科技贡献率初步研究。近年来,国内外在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科技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等方面研究文献较多。2009年汪安佑等进行了地质科技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我国的科技成果评价可以追溯到1961年国务院正式发布的《新产品、新工艺技术鉴定暂行办法》,它认为“一切科技成果都必须及时地认真地进行技术鉴定”,此时的科技成果鉴定,实质上就是一种科技成果评价的形式。随后,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实施,这些都是早期科技成果评价的有益尝试。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估走向专业化道路。1998年,建设部印发了《建设部科技成果评价工作管理暂行办法》,规范科技成果技术水平、经济价值、市场效益评价行为。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部印发了《科技评价管理暂行办法》,2001年出台了《科技评价规范》,2003年颁布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办法》,将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评估评审活动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科学技术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国家科研计划课题评估评审办法》等文件,使科技评估逐步走向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以国家部委相关政策为依据,部分省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科技成果评价管理办法,如甘肃省于2010年出台了《甘肃省气象科技成果转化与评价办法(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