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隧洞结构型式研究
3.2.1 设计标准
(1)按黄河300年一遇洪水设计,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
(2)抗震按50年超越概率5%对应的基岩面加速度峰值0.158g设计。
(3)结构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控制标准按相关规范执行。
3.2.2 设计条件
(1)设计流量和衔接水位见表3.1。
表3.1 设计流量和衔接水位
注 A点、S点分别位于过河隧洞的两端,A点位于南岸竖井与过河隧洞连接处,S点位于北岸竖井与过河隧洞连接处。
(2)设计洪水。穿黄工程黄河设计洪水频率为300年一遇,洪峰流量14970m3/s,相应现状洪水位104.27m;1000年一遇校核洪峰流量17530m3/s,相应现状洪水位104.47m;全年20年一遇施工洪水洪峰流量11210 m3/s,相应现状洪水位103.93m。
(3)主河床最大冲刷深度为水面以下20m。
(4)隧洞过流表面糙率n=0.0135。
(5)隧洞覆盖土层厚度大于2倍隧洞直径,土压力按卸载拱计算。
(6)运行期最低水温2℃,当地年平均温度14.1℃。
(7)材料特性。管片采用C50混凝土,重度为26kN/m3,弹性模量为35GPa,线膨胀系数为10-5m/K;内衬采用C40混凝土,重度为25kN/m3,弹性模量为33GPa,线膨胀系数为10-5m/K;预应力钢绞线采用(1860级),其标准强度为1860GPa,弹性模量为180GPa,钢绞线与钢质波纹管之间摩擦系数按规范取值为0.25。
(8)隧洞地基按弹簧模型模拟,弹性抗力系数为40MPa/m。
3.2.3 隧洞结构型式研究
经过与深埋隧洞方案比较后,推荐以双线盾构隧洞穿越河床覆盖层的过河方案,其中过河隧洞自南岸进口建筑物起,以斜洞通过邙山,再在河床覆盖层中穿越黄河到达北岸,以竖井与出口建筑物相连,穿黄隧洞过河方案纵剖面示意图见图3.1。
穿黄隧洞为有压水工隧洞,初步设计阶段推荐采用双层衬砌,即在盾构法隧洞内设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衬砌(以下简称预应力内衬方案),用以承受内部水压力。
3.2.3.1 隧洞主要布置参数
(1)隧洞为圆形断面,根据单洞输水量160m3/s(加大流量)确定直径为7m,为方便行车进洞检修,设有宽3.1m的车道平台。
图3.1 穿黄隧洞过河方案纵剖面示意图
(2)两隧洞间距为28m。
(3)隧洞按南高北低布置,南端和北端中心高程分别为72.45m和67.00m,最小埋深约23m,既避开了砂土震动液化带和河床冲淤变化区域,也方便了排水和施工。
3.2.3.2 衬砌结构
隧洞按双层衬砌,盾构施工过程所形成的外衬为普通钢筋混凝土拼装式结构,顺流向环宽1.6m,每环含7块管片,管片厚40cm,同环各块管片由4根30螺栓连接,各环之间由28根30螺栓连接,主要承受外水压力、土压力;内衬为预应力结构,按40cm间距布设1束1215.2的预应力锚索,主要承担内水压力,并满足裂缝控制要求。内、外衬之间设置防排水垫层。隧洞衬砌结构示意图见图3.2。
图3.2 隧洞衬砌结构示意图(单位:mm)
3.2.3.3 隧洞横向结构计算
(1)典型断面。选取李村线隧洞北漫滩桩号8+741.13剖面为典型断面,该剖面地层条件及隧洞埋深等要素见图3.3。
图3.3 典型计算剖面(单位:m)
(2)计算方法。按常规采用平面杆系有限元法进行衬砌结构计算。管片接头模拟采用接头分析模型;地层约束以不抗拉弹性链杆模拟;内、外衬间垫层,按可传递压力、不能传递剪力和拉力模拟。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计算,对计算得出的内力(轴力、弯矩)按规范方法进行结构设计。
(3)荷载及荷载组合。根据穿黄隧洞的施工过程及运行条件,拟定分期荷载组合见表3.2。
表3.2 穿黄隧洞分期荷载
(4)主要计算成果。①外衬管片在第1期荷载组合下,轴力全部为压应力,弯矩以拱顶和腰部较大;管片内外侧应力均为压应力,管片各断面满足抗裂要求,其后各期内力无明显变化。②内衬各断面在第2期、第3期1、第3期2工况均全截面受压,其中第3期1工况内侧压应力从1735.6kN/m2(拱顶)到6496.9kN/m2(左侧锚具槽),外侧压应力从654.9kN/m2(左侧锚具槽)到8338.9kN/m2(拱底);第3期2工况其内侧压应力从1378.8kN/m2(拱顶)到7109.3kN/m2(左侧锚具槽),外侧压应力从42.6kN/m2(左侧锚具槽)到866kN/m2(拱底)。③隧洞变形较小。第1、第3期叠加后,拱底与拱顶竖向相对变形-6.57mm,左右两侧水平向相对变形2.86mm,均满足变形控制指标要求。④外衬管片接缝螺栓最大拉力244kN(4根螺栓之和),衬垫均呈受压状态,最小压力829.4kN,各接缝始终处于闭合状态。总之,采用两层衬砌独立工作的结构方案,受力条件明确,工作可靠,内、外衬均可满足抗裂要求,结构性能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