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兴水惠民:中国水利报社“深入基层报道年”活动优秀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坚持问题导向,转变治水理念,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

清澈透亮的河水去哪儿了?草长莺飞的环境去哪儿了?这样的疑问和感慨背后,是群众的殷切期盼。

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地理特征的福建,全省流域面积达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近700条。对于这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沿海省份来说,保障水安全与保护水生态成为八闽治水的一对羽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理念已融入福建总体发展战略,生态立省的步伐更加超前。2015年上半年,福建省委中心组在一次学习会上明确了一个观点:“治理水系要从单一的工程思维向水生态的整体修复转变。”随后不久,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破茧而出。

观念的不断更新,源自自我加压的问题导向。

连续多年防台抗灾成效显著的福建,并没有因此止步,而是聆听河流的声音,关注群众的期盼,自我加压抓问题找短板,把从更深层次上保安全作为水系治理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在总结防灾经验教训时,福建省水利厅党组深刻地认识到,受灾原因除有不可抗力、水利工程不牢固等因素外,还与多年来借各种理由占河造地、移山填湖,以及对河流裁弯取直、过度硬化等直接相关,人与水争地,填了湖泊、河流、低洼地,河道变窄甚或消失,一遇暴雨,能不淹吗?

虽然调研找出了许多问题和教训,但同时也发现永春的桃溪、福清的龙江、三明的尤溪、武夷山的崇阳溪,不但遇灾无恙,而且处处是一派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景象。表象背后的本质,其实是发展理念的差别。

沿着问题脉络,2015年3月,福建省水利厅展开了一系列集体讨论和思想碰撞。大家认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水利已经解决了群众基本的“保安全”问题,但建设项目比较分散,治理范围没有从全流域统筹考虑,有些地方治水工程习惯于硬化处理,措施单一,人工痕迹太浓,比如把河道抹得三面光,清淤时挖掉河心洲,与自然规律相悖,极易带来后遗症。

针对这些现象,福建省水利厅厅长尤猛军多次强调,水利建设是百年大计,要慎之又慎,要意识到新阶段群众对更加优质均衡的水利公共服务的要求和愿景。如果不与时俱进转变传统治水理念,极有可能造成投资浪费,其结果还会背离水利保障民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初衷。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治水经验,立足莆田等地多年的成功实践,福建水利人总结提出了治水的“三个转变”。

第一个转变,水系治理从单纯的“工程措施”向“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转变:在保安全前提下,遵循自然规律,以自然修复为主、采用生态方式治理水系,达到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安全与生态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二个转变,从单一治理向整体修复系统治理转变:把原有的单一工程、分散项目,以生态为纽带有机地整合起来,集中到一个区域,综合施策,成为系统工程,实现“防洪保安、生态治理、文化景观”三位一体。

第三个转变,从分散安排资金向整合使用集中发力转变:整合中央、省级涉及水系治理资金和农发行过桥贷款等水利优惠政策,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发挥政策引领作用。

地处闽南金三角的晋江市,过去在城区水系治理上没少投入,防洪堤也建得稳固漂亮,可水依旧少、脏、黑、臭。通过引入系统治理的办法,将工程治理与自然水系建设充分结合,引水、截污、清淤、亮化、绿化相互兼顾、多管齐下,城区水系“重获新生”。

从“工程治水”到“生态治水”,“这是福建水利对中央指示精神,以及省委、省政府‘生态省’战略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决策部署的具体落实,也顺应了人民群众对治水的新期待。”尤猛军感慨地说。

在保安全前提下,用生态理念治理水系,是一种探索实践,更是一种堵疏结合思路的推陈出新。基础是安全,核心是生态。随着理念的转变,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的宏伟蓝图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