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引领实践 试点创建折射科学发展
作为一个长期缺水的中部城市,许昌创建水生态文明城市谈何容易。但作为试点城市,许昌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好,还要尽可能做得“漂亮”,为其他地区作出示范。许昌通过实干和创新,蹚出了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践行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
“水,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镜子,更是衡量科学发展的标尺。”王树山坦言。
缺水城市,水生态工程如何布局?许昌树立协调理念,推进系统治水,打造“盆景”式的精品工程。将城区所有河湖水系全部连通,把水蓄起来,让水“活”起来,构建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市区水系格局。围绕水系连通,规划建设126座景观桥,一桥一景,各具风情。同时,坚持水利与城建、旅游、文化一体推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统筹发展,同步推进城市建设、水系建设、生态建设。按照“空间均衡、系统治理”的思路,借助南水北调、引黄调蓄工程,科学调配北汝河水源,集蓄自然降水,处理污水,利用中水,形成长江水、黄河水、淮河水、天上水汇聚许昌,多种水源互济的良好局面,解决水资源的后续保障问题。
水生态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在资金筹措上,许昌创新理念,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同时,与河南水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许昌市水生态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撬动银行投资50亿元。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水务局,统筹管理涉水事务,实现了由“九龙管水”到“一龙管水”的变革,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2015年9月,市政府授权市水务局与市水生态投资开发公司签订了“市区主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PPP项目框架协议”,使项目投资由BT模式转化为PPP模式,还款期限延长,贷款利率降低,极大地减轻了财政负担,实现了水利重点项目投资、建设、运营模式的重大突破。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许昌市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实现人水和谐。河道全部建设成生态护坡,护岸、步道由建筑垃圾再生制成的透水砖铺就,堤岸不再硬化,代之以卵石整齐砌起的“格宾石笼”,卵石里面还内衬一种土工布,只透气防渗,不流失水土;在精心修复的河道里,水草蓬勃,动物栖息,河流可以自由呼吸,河水可以自我净化。治水先治污,点、面一起治,许昌投入10多亿元用于污水治理。中心城区建设人工湿地7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所有中水,必须经过湿地深度净化后才可以进入河道。
在许昌县人工湿地,我们看到,湿地分为六个层级,依次种植着芦苇、黄花鸢尾、美人蕉、水葱、千屈菜、睡莲等植物,中水从污水处理厂注入提升泵站,再由泵站提升到潜流湿地,经潜流湿地吸附、沉淀、微生物分解转化后,汇入表流湿地,最后才排入河道。通过生态修复技术,许昌河湖水系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
由于长期缺水,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在谋划之初,许昌许多群众甚至一些干部心存疑虑,对能否建成三大水利项目缺乏信心。许昌树立开放理念,凝聚全民共识。市委从统一市委常委一班人思想开始,通过会议、辅导、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全市党员干部释疑解惑,凝神聚气。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层层发动群众。党委、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心和决心,换来了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真心支持,汇聚了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两年来,全市没有因水系项目建设发生一起群众上访事件;中心城区河道治理影响了城市交通,但群众纷纷表示“路堵心不堵”;众多企业也纷纷慷慨解囊,捐赠4000多万元用于水系建设。
在工程措施不断实施的同时,非工程措施及制度建设也在同步推进。许昌市出台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和考核办法,确立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在“三条红线”控制指标的约束和监督考核下,许昌万元GDP用水量比10年前下降了8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了85%,全市纳入考核的8个重要水功能区全部达标。在省政府对2014年度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工作考核中,许昌市取得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配套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许昌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许昌市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许昌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先后出台,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许昌市市长武国定说:“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我们理顺了体制机制,补齐了水利短板,弥补了生态欠账,树立了科学理念,顺应了民心民意,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让许昌的兴水之梦逐步从蓝图变为了现实。许昌人以时不我待的精神,自加压力,三年任务,两年大头落地,“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已经形成。
社长董自刚在许昌人工湿 地采访湿地水质净化效果本报记者 陈静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