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 兴水惠民:中国水利报社“深入基层报道年”活动优秀作品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绿意滋润 美富兼收——北京上水沟小流域治理侧记

□本报记者 张佳丽

“未来几年,我们村要发展农家乐,建民俗村,让大家的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北京市延庆区珍珠泉乡下花楼村支书周汉兴信心满满地说。是什么让这个人口不到300人、曾经穷得远近闻名的山村有了如此底气?

在村中探访一番后,记者很快找到了答案:原来,乡亲们的致富蓝图就藏在这绿水青山中。

春天的下花楼村景色宜人,远处延绵不断的群山上白色的野杏花开得正烈,仿佛新嫁娘头上美丽的花冠;山脚下,村民牵着耕牛辛勤劳作,田里一人高的苗木绿意初绽;眼前,穿村而过的小河流水淙淙,几位老人悠闲地坐在河边闲话家常。

周汉兴说:“是水务部门的精心雕琢,让我们这个小山村从璞玉变成了美玉。”下花楼村所在的上水沟小流域地处菜食河上游,属于饮用水水源地密云水库上游。“原来这里的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村民们在未经平整的梯田上种庄稼,产量很难有保证。有时辛辛苦苦种一季玉米,刨去投入,每亩只能落下两三百元,根本不能维持正常生活。”延庆县水土保持站站长贺鸿文说。此外,下花楼村由于河沟道浆砌石束窄严重、河道连通性差,汛期滞洪能力不足,还存在着防洪隐患。

对此,水务部门引进、吸收欧盟先进治水理念,在扩大滞洪区面积、提高河道过洪能力、健全河道防洪功能的基础上,通过建设亲水平台和中心绿岛、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改善沟道景观,提升沟道的休闲娱乐功能,为村民提供了亲水、近水的好去处。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针对土地产出不足的问题,水务部门为下花楼村平整了120亩梯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50亩,并引导村民种植东北大榛子,开拓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花楼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合东北大榛子的生长,而且榛子树属于小灌木,根系发达,具有极强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在这里种植东北大榛子,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贺鸿文说。

榛子树要3~5年才开始挂果,见效较慢,开始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下花楼村化零为整,进行土地流转,将每家每户的榛子地集中到村集体统一管理,每亩给予村民600元补贴。待榛子树挂果后,村集体再将土地无偿归还村民,收益完全归村民所有,但村集体仍然提供修剪、育苗等技术支持,确保榛子始终高产稳产。其间,村民可以在榛子园“上班”,每天工资60~80元。

“我们跟东北的一家出口贸易公司签订了供销合同,收购价格是每斤32元。榛子进入盛果期后,一亩地可产榛子六七百斤,每亩可收入2万元。对我们来说,这不只是榛子树,更是‘摇钱树’啊!”周汉兴高兴地说。经过几年发展,目前下花楼村榛子种植面积已有520余亩。

青山环绕,水清岸绿,景色更美了;种植榛子,沃土生“金”,村民更富了。怀揣两大“法宝”,怪不得下花楼村的群众如此雄心勃勃。

在北京,像下花楼村一样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中一举收获经济、生态、社会多重效益的村庄并不鲜见。截至2015年年底,北京市在1085条小流域中已建成31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12平方公里。延庆、门头沟、顺义等区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沟一品”“一流域一品”,已经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带,带动了绿色产业、民宿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改善了流域环境,也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北京市水保总站站长陈芳孝介绍,今年北京市将继续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27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5平方公里。下花楼村璞玉变美玉的神奇转变将在更多的村庄上演。

img

下花楼村山环水绕 本刊记者 张佳丽 摄

img

下花楼村吸引了不少游人来此观光 本刊记者 张佳丽 摄

img

游客在下花楼村留影 本刊记者 张佳丽 摄

来源:《中国水利报》201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