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施策 效益共赢兴乐山
治病,讲究通经活络。而水系是城市的脉络,脉络不畅,城市“本体”的健康便无从谈起。
乐山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不管是工业总量的增长、基础工业的扩大,还是能源需求的增加,都会引起一系列的水问题。如何通过水生态文明建设倒逼乐山经济转型、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赢?乐山结合实际选择了综合施策的方式——修复、保护、优化“三合一”。
幽幽竹公溪穿城而过,白岩竹溪文化公园依水而建。细雨中沿途走来,溪水蜿蜒,绿荫垂岸,市民散步在滨河栈道,自在悠闲别具情调。“以前,一下雨这里就淹了,又脏又乱”,水务局的同志介绍说,由于竹公溪河岸多为自然岸坡,以前未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加上河道垃圾淤泥累积,稍遇洪水就会快速漫堤,再淹没沿岸街道,附近居民颇有怨言。
为解溪畔百姓之苦,乐山市2011年就开始整治竹公溪。长8.3千米的河道防洪治理工程完工后,水土流失不再,城市防洪能力显著提高,竹溪文化公园在此基础上逐渐成形,两岸得以恢复勃勃生机。
“治理河道、恢复生态这些工作,其实在乐山还没成为试点城市时就已经开展了,我们的初衷就是改善水环境。”乐山市水务局生态办主任李强告诉记者,随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这项工作的目标清晰地一分为二: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满足人民群众的期盼。
以前,有一件事让乐山市水务局局长郑志平很苦恼:来乐山的游客们,在看完大佛和峨眉山后就走了,乐山的水景这么多,难道这里的水不能留住他们吗?郑志平觉得,传统老景区的承载量毕竟有限,必须做好乐山全域的“水规划”,让游客游山之后再玩水,来争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才是一条能带来“福利”的明路。
去乐山大佛途径岷江东岸,以前这里常受洪水冲刷、环境恶劣,经过引入社会资本进行生态治理和保护性开发,河道岸坡得到了整治,依托区域环境特点重点打造了生态化、多样化、环保化的景观,如今这里青石白墙,赭木黑瓦,引入的岷江水变成了溪流,成了景观用水和鱼鸟乐园,构成一个整体的水生态系统。如画的江岸美景中,古街牌楼错落有致,小桥流水引人流连,嘉州文化处处展现古韵风味。这个占地5.1平方千米,集景观、食宿、休闲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观带,有着一个独具风情的名称——嘉州长卷。它将乐山大佛景区从一个单一的旅游点,变成了沿江的一条生态旅游观光带,吸引着游客憩息游玩。
嘉州长卷只是乐山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依托河流、湖泊、道路、景观等资源,完成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很多类似嘉州长卷这种方式开展的项目正在乐山的规划和实施当中,也必将为乐山带来多种效益的共赢,为乐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光添彩。
“十二五”末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乐山市第三产业增长了9.4%,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8.3%,拉动GDP增长2.6个百分点。2015年来乐山的旅游者有3900多万人次,旅游收入就比上年增长29.4%。这说明,几年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功不可没,游客们已开始流连乐山之水。
郑志平对乐山未来的水生态文明建设颇有信心:“乐山乐水,水文章一定要做活。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好,‘国家水公园’这个目标就不是空谈,有山有水,游客来乐山才能留得住、有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