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工程地质
3.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
藏木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雅江中游河段,邻近雅江缝合带,区域地质、地震背景复杂。区域构造稳定性是关系到藏木水电站是否可行的根本地质问题,对该流域的水电规划、电站的开发方式、坝址坝型的选择、水工建筑物的设计、运行等具重大影响。
3.1.1 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与手段
该区域地处边陲,交通不便,前人研究程度较低。对区域构造稳定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区域地质和地震的基础上进行。其勘察研究范围,主要有坝址周围不小于150km的工程研究区、坝址周围半径25km的工程近场区及坝址周围半径5km的工程场址区。工程研究区的研究目的是进行大地构造单元和地震区划分,需要收集研究区域地层岩性、表部和深部地质构造、区域性活动断裂、现代构造应力场、重磁异常等地球物理场、第四系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性等;工程近场区研究需查明区域性断裂及其活动性,进行强震危险性分析;工程场址区研究则是鉴定对坝址有影响的活动断层。区域构造稳定性的主要研究内容为收集、分析、调查区域地质概况,调查研究地质构造、断裂活动性及区域地震活动性,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场地地震活动动参数,评价区域构造稳定性并进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2006—2007年,中国电建集团成都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成都理工大学合作完成《藏木水电站区域地质及地震专题报告》《藏木水电站坝址区地质构造研究》及《藏木水电站工程场地建设用地危险性评价报告》,2007年与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所完成《藏木水电站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3.1.2 区域地质
3.1.2.1 区域地质概况
工程区总体地势北西高南东低,自西向东呈阶梯式递降,自南而北波状起伏。山顶平均海拔5000.00m以上,山脉延伸方向、雅江流向受构造格架控制,总体近东西向。区内4000.00m高程以上冰川、冰蚀地貌发育。沃卡河河口—藏木峡谷段长约49km,自然落差282m,河道比降约5.75‰,水面宽40~100m,谷底高程3200.00~3300.00m,相对高差1500~2000m,谷坡陡峻,河谷深切,为典型的高山深切峡谷地貌。两岸冲沟较发育,阶地不发育。藏木—朗县段为宽谷段,河谷两岸发育四级阶地,Ⅱ级阶地保存较完整,拔河30~40m,Ⅰ、Ⅲ、Ⅳ阶地零星分布,两岸冲沟深切。
藏木电站位于雅江中游河段,在地层区划上属滇藏地层大区之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南缘、紧邻雅江地层区。区内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均有出露,其中以岩浆岩、变质岩相对发育,未变质的沉积岩相对较少,地层岩性复杂。
区域内岩浆岩比较发育,岩性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出露于雅江左岸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南部,属冈底斯-察隅岩浆岩带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印支期(三叠纪,T)—喜马拉雅中期(中新世,N1)岛弧-造山带的产物。在雅江右岸喜马拉雅地层区内相对零星出露一些规模较小的岩体(穹隆),且多为断片或岩块状产出,岩性复杂,从超基性岩—酸性岩均有见及,形成背景差异较大,形成时期从滹沱期(古元古代,Pt1)至喜马拉雅中期(中新世,N1)。总体上看,该段岩浆岩具有从右岸向左岸(即由南向北)、由下游向上游(从东到西)岩性由超基性渐至酸性(甚至碱性)、形成时代由老渐新的特征,显示明显地受构造背景及其演化的控制。工程区主要分布的燕山期—喜马拉雅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等主要为雅江左岸冈底斯—腾冲地层区南部岩浆岩。
区域内第四系成因类型复杂,岩性、岩相及厚度变化大。主要有冰川(水)堆积、河流冲积、崩坡积、滑坡堆积、泥石流、坡洪积、湖积、风积等。主要分布在河谷阶地、河床和斜坡坡脚、冲沟沟口附近。
青藏高原是全球著名的纬向构造——特提斯造山系(带)东段,具有复杂而独特的巨厚地壳和岩石圈结构。按板块构造观点,是由北部劳亚古陆南缘和南部冈瓦纳大陆北缘组成的复杂构造域——特提斯构造域:以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为界,以北为劳亚古陆(古欧亚板块),以南为冈瓦纳古陆(古印度板块),雅江流域位于南边的冈瓦纳古陆。
冈瓦纳古陆以雅江缝合带为界,从北向南又可分为冈底斯-腾冲微陆块、雅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其中印度陆块北缘称喜马拉雅构造带。
区域褶皱不发育,以单斜地层为主。断裂构造较发育,主要为近东西向,其次为近南北向、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图3.1-1)。近东西向断裂规模宏大、延伸长远,具深大断裂特性;近南北、北北东—北东及北西向断裂单条规模一般不大,延伸相对较短,常呈带发育,构成剪切拉张断裂构造带或走滑构造带。
3.1.2.2 主要断裂构造及活动性
1.雅江断裂带(F1)
又称达吉岭-昂仁-仁布-朗县断裂带,为冈底斯-腾冲微陆块与雅江缝合带的分界断裂,达吉岭以西呈北西走向沿雅江北岸经公珠措、噶尔河西南岸延出境外与印度河断裂相接,以东经昂仁、拉孜、白朗、仁布、泽当、加查、朗县近东西向展布,至米林后绕雅江大拐弯转折至墨脱,然后折向南东延至缅甸境内,全长约2000km,规模巨大。
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南部一条规模巨大的大地构造边界,是印度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结果。破碎带宽数百米至千米以上,动力变质作用十分显著,沿断裂带发育白垩纪蛇绿岩套、混杂岩带和新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并控制了北侧新生代初期中酸性、碱性侵入岩分布及熔岩喷发。在诺布沙一带,蛇绿岩逆冲到大竹卡组砾岩之上,白垩纪朗县砂泥质混杂岩逆冲在蛇绿岩之上,再加之蛇绿岩带内部的一系列断层而构成宽达2000余米逆冲破碎带;在坝区下游藏木乡—加查一带,雅江断裂向南陡倾,倾角70°~80°,表现为大竹卡组砾岩逆冲到喜马拉雅期花岗岩之上,三叠系郎杰学组(T3l)砂板岩、千枚岩又逆冲到大竹卡组砾岩之上,构成宽达500余米的叠瓦带,带中岩石变形强烈,说明雅江断裂曾经有过较强的活动。该断裂从坝址下游5km附近斜穿雅江,向上游沿雅江右岸展布,距雅江约5~12km,走向近东西,陡倾南或北,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
图3.1-1 区域构造纲要及地震震中分布示意图
工程区所在的雅江断裂整体活动性较弱。①在加查附近的第四系地层中未发现晚第四纪断裂活动的证据;②对于基岩中的雅江断裂,采用断层物质石英形貌扫描及断层活动年龄测试等方法对断层活动性进行了解。对断层碎屑物或断层泥12件,石英形貌扫描形貌较复杂,以橘皮状—次贝壳状(Ⅰa-Ⅰb)为主,反映中-晚更新世活动类型,但早更新世活动迹象也较明显(鳞片状、苔藓状石英,Ⅰc、Ⅱ型)。对雅江断裂断于基岩中的6组断层碎屑物或断层泥进行ESR测年,反映其断层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③历史及现今地震震中分布规律,沿雅江断裂带不具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表明其控制或诱发地震的能力较差,全新世以来活动性不强;④区内地热异常分布主要区域受近SN向、NE向及NW向构造带控制,受近EW向的雅江断裂带控制的地热异常相对较弱,说明雅江断裂活动性不强。
2.仲巴-拉孜-邛多江断裂带(F2)
位于藏木水电站南面,距坝址为40余km。该断裂带为雅江缝合带与喜马拉雅构造带的分界断裂,总体呈东西展布于雅江以南地区,萨嘎以西逐渐偏转为NWW向,东段与NE向拆离断层交会,在地形上多呈现为大的沟谷、鞍部、垭口等凹地负地形,规模巨大,延伸长度大于2000km。
断裂带以南主要为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浅海大陆架沉积,北侧主要为雅江缝合带三叠纪—白垩纪的蛇绿构造混杂岩系,仁布以东主要为卷入雅江缝合带的上三叠统朗杰学群砂板岩。断裂面总体倾向北,局部倾南,倾角较陡(70°~80°)。断裂带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主要由构造角砾岩、透镜体、构造片理等组成。
该断裂带宽数十米至数百米,主要由构造角砾岩、透镜体、构造片理等组成,断面清晰。在雅江下游地区断裂活动强烈,发生墨脱地震(1950年8月15日墨脱8.6级地震)、地热活动强烈,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工程区附近断裂活动性微弱,活动构造地貌、第四纪断层、地震、地热等不很明显,日喀则卡曲及羊湖东断层碎屑物ESR年龄分别为(141±12.7)万年、(32.8±2.6)万年,反映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中更新世。
3.桑日-错那断裂带(F3)
位于藏木水电站上游沃卡河口附近,距坝址30余km。断裂带总体走向近南北,沿沃卡、诺布沙断续延伸至错那一带,该断裂带穿越雅江,南北向长约220km,东西方向宽约30~40km,断裂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及次级断层组成。断层控制水系、湖盆和地堑、半地堑式断陷盆地的发育,主要断陷盆地有邛多江断陷盆地、马如断陷盆地、拿日雍错断陷盆地、哲古错断陷盆地及曲松盆地等。
该断裂北支沃卡-加查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南支罗布莎断裂由北北东向南过雅江后撒开成数条,其主断裂呈近南北向,西倾。该断裂的活动将雅江缝合带的一系列构造和岩体错开。
南支断裂沃卡-罗布莎断裂总体构成两侧隆起中间下掉的地堑构造,地貌上形成平均高度4500.00m左右的长条状洼地,两侧山体高程均在5500.00m以上,地形上落差达1000m。该断裂北支从地堑西缘通过,沿线地形反差十分清楚,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发育。
在红旗铬铁矿一带,断裂发育于灰白色橄榄岩中,断裂产状为N10°E/NW∠66°,破碎带最宽处可达10m。
该断裂带由一系列北北东向、北北西和近南北向断裂组成,主要的次级断层及构造特征见表3.1-1。
表3.1-1 桑日-错那断裂带内断层构造特征表
沃卡-罗布莎断裂总体构成两侧隆起中间下掉的地堑构造,地貌上形成平均高度4500.00m左右的长条状洼地,两侧山体高程均在5500.00m以上,地形上落差达1000m。该断裂北支从地堑西缘通过。沿线地形反差十分清楚,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发育。该断裂在与雅江断裂的交会部位,历史上曾经发生过7级地震(1915年)。
在红旗铬铁矿一带,断裂发育于灰白色橄榄岩中,断裂产状为N10°E/NW∠66°,破碎带最宽处可达10m。其上由红褐色崩、坡积块碎石土覆盖,厚约4m。沿断层走向,发育断层陡坎。断面上发育有厚约5cm的蜡石化物质,不发育断层泥。破碎带内基岩破碎严重,风化程度高。剖面最上层覆盖全新世沉积的厚度不等的黑色、灰黑色含砾粉土。在红褐色断裂破碎带取样品,经热释光测试,其时代为距(67.90±5.77)ka。
卫星影像识别和野外考察发现,沿断裂分布有滑坡群,其中最大的一个滑坡体,发育于断裂西盘雅江边。该滑坡体经野外考证,其最新一次大规模滑动为1915年地震所为,滑坡前缘、后缘地形上保存完整,滑坡后壁围椅状地形清晰,在滑坡体上,滑坡前缘推挤隆起在地形上保留了一道道鼓包。断裂带构造变形强烈,断层岩破碎、松散、断层泥发育,且年龄较新。在沃卡增期乡,可见Ⅲ级阶地(上更新统)被断错的现象。沿断陷带两侧边界断裂有较强烈的地热和地震活动,如1806年7级和1915年沿雅江断裂与断裂带交会处发生的7级强烈地震,沿断裂带温泉呈线性分布。
综上所述,该断裂为一条全新世活动断裂。
4.亚东-谷露断裂带(F4)
距藏木水电站坝址约240km。北起唐古拉山口以北,向南南东方向延至亚东一带,全长约650km。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中南部一条规模巨大、活动强烈的地质与地震构造带,由多条断裂及其控制的第四纪断陷盆地组成。断裂带中段控制了喜马拉雅早期花岗岩分布和火山熔岩喷发,地热活动强烈。在雅江以北,断裂带构成藏中与藏东的地质、地貌和构造的分界线,为当雄—羊八井盆地两侧的主边界断裂。沿断裂带发育断层崖、断层三角面和悬谷等,航磁异常和地热异常明显,温泉呈线状分布,水温高达70℃以上,该断裂带1951年11月18日当雄北发生过8级地震,属全新世活动断裂。
在尼木附近的峡谷段,南北向次级断裂发育。断层总体走向南北,断层向西或东倾斜,断层倾角中等—陡,以陡倾角为主,带单条断层规模不大,多数断层的长度在20km以下,最长的罗布岗断层为77km,最短的胎温断层和曲宗浦断层长约7km,破碎带宽度为5~30m,多呈密集节理带,岩体破碎。如在尼木县城以东索朗嘎咕附近花岗岩体中,见有750m宽的破碎带,总体走向南北,由23条规模不等的断层组成。
通过地质、地貌、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该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表现如下:
(1)卫星和航空相片上构造形迹线比较清楚,表现为南北方向的凹陷盆地或线性地貌。
(2)地震活动强烈,该断裂带1951年11月18日当雄北发生过8级地震。
(3)在该断裂带上温泉等地热活动显示明显。
(4)在索郎嘎古坝址上游公路外侧,年龄约3万年的二级阶地冲积层中,发育一系列SN向小断层及NE、NW向共轭剪节理。
(5)在尼木—浪卡子南北向断裂带的一些断层中断层泥较发育,采样测试的结果表明,这些断层的活动年龄在3万~5万年之间。
(6)断裂带构造岩破碎且宽度较大,在此基础上面状泥石流发育,尤其是右岸发育。
综上所述,亚东-谷露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
5.嘉黎-易贡断裂带(F5)
距藏木水电站坝址约160km。嘉黎-易贡藏布断裂带是区域性大断裂狮泉河-申扎-嘉黎断裂带的一个分支。断裂带宽3~7km,由多条近平行断裂组成,总体走向近东西向—南东东向,大部分向北倾斜,少数向南倾斜,倾角一般70°~80°。断裂带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
沿断裂发育多处温泉和钙华点;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总体沿易贡藏布河谷延伸;地震活动强烈,当穹麦、申扎、纳龙大震及一系列中小型地震沿断裂带集中成带分布。
该断裂带经历了多期不同性质的活动,全新世活动明显,沿断裂发育多处温泉和钙华点;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总体沿易贡藏布河谷延伸;地震活动强烈,当穹麦、申扎、纳龙大震及一系列中小型地震沿断裂带集中成带分布。
通过地质、地貌、地震和地球物理等方面的调查和综合研究发现,该断裂具有一定的活动性,主要表现如下:
(1)错断地貌明显,第四系变形明显,如在断裂北西段捉弄孔玛与作弄容玛之间,由于断裂的右旋走滑错动形成了多期次的断头沟和孤丘。这是由于断裂的右旋错动而使捉弄孔玛河沟位移的结果,其总的错动量越为5km。在捉弄孔玛盆地西北山顶古夷平面的边缘,可见到磨圆度很好的砾石层,其产状基本水平,下部还可见到上新世曲果组的杂色泥岩。根据地层层序,在夷平面的边缘发育的这套砾石层应该是第四纪早期(Q1)形成的。由此可以确定该断裂第四纪早期以来的平均滑动速率约为4mm/a。
(2)地貌特征清楚,地貌上表现为负地形,总体沿易贡藏布河谷沿展。
(3)地震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强烈,当穹麦、申扎、纳龙大震及一系列中小型地震沿断裂带集中成带分布。
(4)在该断裂带上温泉等地热活动显示明显。
综上所述,嘉黎-易贡断裂带具有明显的晚第四纪活动性。
3.1.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藏木水电站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是新构造运动、地震、地热活动和新生代岩浆作用最强烈地区。现代地壳运动主要表现为垂向隆升和块体的水平滑动,区域新构造活动具有继承性和新生性,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空间上具有差异性。可概括如下两个基本特征:
1.大面积整体、间歇性急剧抬升
区域随青藏高原于始新世中晚期以来发生强烈抬升,具多层地貌结构,发育三级夷平面,其中Ⅱ、Ⅲ级保存较好,分布广。最高一级为山顶面,海拔大于5800.00m;Ⅱ级夷平面表现为宽缓波状起伏的山原面,海拔5300.00~5600.00m;Ⅲ级夷平面表现为宽坦的湖盆和谷地及低缓丘陵,称为盆地面,海拔高4500.00~5000.00m。雅江河谷发育有五级阶地,最高阶地拔河150~200m,形成于早更新世,最低阶地拔河10~25m,形成于全新世。上述表明,本区具有多次间歇性的整体强烈抬升特征。
2.断裂、断块活动的继承性、新生性和差异性
继承性表现为新构造时期,断裂和断块活动受先前构造制约,不同程度继承了先存构造格局。青藏高原在喜马拉雅山运动的早期分异升降的基础上,在上新世—早更新世初沿一些先前断裂再次发生逆冲或逆走滑活动,藏中南发育的近东西向断裂大都具有继承性活动特点。
新生性表现在新构造时期或某一时期改变了断裂、断块运动方式和强度,有些北东向或北西向断裂是第四纪前形成的,在第四纪以来断裂性质发生了转变,如北东向念青唐古拉南东麓断层,早期具左旋逆冲性质,在第四纪初转变为兼具走滑的正断层性质。在藏中地区的北东向、北西向及近南北向断裂,控制一系列新生的断陷盆地和湖盆的形成和发育。
青藏高原在大幅度抬升过程中,伴随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十分明显。从地形、地势分布状况可看出,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藏南谷地及藏北高原盆地,它们之间都有明显高差,表明隆升幅度有差异。在断块内部更是明显,受活断层控制,形成断块山、断陷盆地和断裂谷地。如念青唐古拉山南东麓断层,西侧念青唐古拉山Ⅱ级夷平面被抬升到海拔5500.00~6000.00m左右,与东侧其盆地地面高差达1200~1700m以上。
3.1.3 地震
3.1.3.1 区域地震活动特征
藏木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藏中地震带南部,南面为喜马拉雅山地震带;藏中地震带地震活动性较强烈,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是我国及邻区地震强度较大和频度较高的地震带,距工程区较近,对本区的波及影响较大。
根据自公元642年以来的地震资料统计:区域范围内(150km)共有Ms≥4.7级的地震60次,其中Ms4.7~4.9级地震10次、Ms5.0~5.9级地震38次、Ms6.0~6.9级地震9次、Ms7.0~7.9级地震3次。这些地震大多发生在近南北向、北东向断裂带及其与近东西向断裂带的交会复合部位。其中对工程影响较大的强震共6次,工程场地遭受的影响烈度Ⅵ~Ⅶ度(表3.1-2)。近场区范围内(25km)没有发生中—强震的记录。
表3.1-2 周围历史强震对藏木水电站场地的影响烈度
3.1.3.2 主要潜在震源区
藏木水电站地处藏中地震带南部,南面为喜马拉雅山地震带。根据工程区的区域构造环境和断裂活动性分析,工作区共划分出16个潜在震源区,其中8.5级潜在震源区1个,8.0级潜在震源区6个,7.5级潜在震源区2个,7.0级潜在震源区7个。工程场地附近主要有中巴-真纠7.0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7级)、桑日7.5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7.5级)、加查-郎县7.0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7级)、错那8.0级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8级)、里龙8.0级潜在震源区(13号)。工程场地历史无6级以上地震记载,地震危险性主要受加查-郎县7.0级潜在震源区(14号)、桑日7.5级潜在震源区(15号)等潜在震源区影响(图3.1-2)。
1.中巴-真纠7.0级潜在震源区(1号)
主体位于桑日-错那断裂构造带的北段,主要包括北东向中巴断裂、北北东向沃卡-罗布莎断裂的中、北段,后者在晚第四纪时期有明显活动。区内历史上发生过1952年5.3级地震。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原则,震级上限定为7.0级。
图3.1-2 潜在震源区划分
2.林周7.0级潜在震源区(2号)
主体位于羊八井-直孔断裂周边地区。该断裂为近东西向的逆断层,在断裂的北面,1946年、1951年曾分别发生过5.3级和5.8级地震。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原则,震级上限定7.0级。
3.当雄8.5级潜在震源区(3号)
主体基本沿亚东-谷露断裂带北段的念青唐古拉南东麓断裂展布。该断裂断错晚更新世冰碛物和一系列山脊、冲沟、洪积扇和阶地,发育断坎、断层崖。1952年当雄北7.5级地震沿该断裂北段和中段的北西段产生长57.7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震级上限定为8.5级。
4.错那8.0级潜在震源区(11号)
主体位于桑日-错那断裂构造带的南段,主要包括近南北向青山断裂、洞嘎断裂和北北东向拿日雍错断裂及其控制的拿日雍错断陷盆地等。洞嘎断裂全新世活动强烈,历史上1806年7.0级地震可能发生在该断裂上。依据地重复原则,震级上限定为8.0级。
5.加查-郎县7.0级潜在震源区(14号)
主体位于近东西向雅江断裂带北支达吉翁-彭错林-郎县断裂(又称雅江断裂)的东段。该断裂段在桑日沃卡、米林县朗嗄村均见最新断错上更新统。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原则,震级上限定7.0级。坝址位于该潜源区内。
6.桑日7.5级潜在震源区(15号)
主体位于桑日-错那断裂构造带的中段,主要包括北北东向沃卡-罗布莎断裂南段、邛多江断裂、泽当-穷结断裂、桑日东断裂和北北西向平邛-卡当西断裂、哲古错断裂及其控制的邛多江断陷盆地、马如断陷盆地和哲古错断陷盆地。上述断裂在晚第四纪以来普遍有明显活动,在北北东向沃卡-罗布莎断裂与近东向西雅江断裂的交会部位,历史上发生过1915年7.0级地震。依据地震重复原则,震级上限定为7.5级。
7.浪卡子7.0级潜在震源区(16号)
主体位于近东西走向的浪卡子-隆子断裂带的东段,该断裂滑动方式为逆断。此外,在区域内还分布有若干条较小的南北向断裂。1808年在浪卡子县城东南曾经发生过5.5级地震。依据地震构造类比原则,震级上限定为7.0级。
3.1.3.3 地震危险性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局批复的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西藏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工程研究所完成的《藏木水电站工程场地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成果,藏木水电站工程场地50年超越概率10%的基岩水平动峰值加速度为140.8cm/s2,相应的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有关场地基岩水平动峰值加速度见表3.1-3。
表3.1-3 工程场地基岩水平向动峰值加速度
3.1.4 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
藏木水电站地处特提斯造山系(带)东段,冈底斯-腾冲微陆块南缘,紧邻雅江缝合带,区域构造背景复杂。区域内近东西向雅江断裂带规模宏大,在坝址下游5km附近斜穿雅江,向上游沿雅江右岸展布,离雅江一般约5~12km,工程区附近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性较弱。坝址上游约30余km处的近南北向桑日-错那断裂带在与近东西向的雅江断裂交会部位,新活动较强烈。新构造运动以断块、断裂活动整体间歇性抬升为基本特征。工程场地不具备发生强震的地震地质背景,历史也无6级以上地震记载。工程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主要受加查-郎县7.0级潜在震源区(14号)、桑日7.5级潜在震源区(15号)等潜在震源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