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木水电站工程勘察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6 渗控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藏木水电站最大坝高116m,总库容0.866亿m3。二期围堰设置防渗墙防渗;大坝防渗采用双排帷幕,左右岸水平延伸至两岸山体内。

围堰挡水后,在上、下游水头差作用下,土体可能产生渗透变形或破坏问题,其破坏型式的研究、临界水力坡降、容许水力坡降的确定对渗透变形的判别至关重要。为了减小坝基(肩)渗漏量及扬压力,混凝土重力坝中通常需对大坝进行帷幕灌浆。而帷幕灌浆参数的设置,则基于坝基岩体的渗透性研究。渗控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成为大坝设计、施工、运行的一项重要课题。

3.6.1 岩土体渗透特性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3.6.1.1 土体渗透特性研究

围堰渗透变形变形破坏型式一般有流土、管涌、接触冲刷、接触管涌四种型式。藏木水电站围堰地基土多为河床冲积成因的含漂砂卵砾石,其土体结构单一,粗颗粒基本形成骨架,渗透系数大体相当,宏观判断其破坏型式以管涌为主。通过土体颗分试验取得不均匀系数Cu、最优细粒含量Pcp等是判别其渗透破坏型式的标准。藏木水电站通过渗透变形试验确定堰基土体破坏型式为管涌,临界水力坡降为ik=0.33~0.45,考虑到渗透破坏对水工建筑物的危害,取一定安全系数,其允许水力坡降J=0.12~0.15。其渗透系数K=8.67×10-2~2.5×10-3cm/s,渗漏量计算其在允许范围之内。

3.6.1.2 岩体渗透特性研究

藏木水电站大坝基础置于较均一的花岗岩岩体上,局部发育的断层以压性为主,岩块间嵌合较紧密,一般不易发生渗透变形或破坏问题。为了控制大坝渗漏量及降低坝基扬压力,大坝沿轴线设置了悬挂式帷幕,左、右岸设灌浆平洞,帷幕伸入坝肩山体。

坝基(肩)岩体的透水性主要取决于岩质类型、岩体结构、岩体风化、卸荷、结构面发育状况等。坝基中花岗岩浅表部位卸荷松弛,结构面多呈张开—微张开,岩体渗透性较强;随深度增加,结构面张开度减小,水力联系减弱,岩体渗透性渐弱。本工程为查明岩体透水性分布情况,于不同勘察阶段均进行了岩体压水试验,根据其吕荣值大小对坝基岩体进行了渗透性分带(表3.6-1、表3.6-2):河床浅表部局部为强透水性(q≥100Lu)岩体,以弱透水(1Lu≤q<10Lu)为主,在左岸局部有中等透水(10Lu≤q<100Lu)带透镜体;q≥3Lu透水带厚度较薄,河心部位较薄,一般在5~10m,在河床靠近两岸位置较厚,一般在20~40m,尤其是右岸受f5断层的影响,其厚度达到了60m左右,弱偏微透水带(1Lu≤q≤3Lu)顶板埋深(建基面以下)一般10~20m。

左岸坝基(肩)浅表部岩体属弱—中等透水岩体,岩体透水性随埋深增加而减弱,且随高程增加,q≥3Lu岩体的厚度有变大的趋势。q≥10Lu岩体水平埋藏深度一般在0~10m范围内,3Lu≤q<10Lu岩体水平埋藏深度一般在10~80m范围内,q<3Lu岩体埋藏深度一般大于75m。在正常蓄水位3310.00m高程处,q<3Lu水平埋深约79m。

表3.6-1 坝基两岸岩体透水性分带统计

img

表3.6-2 坝基河床岩体透水性分带统计

img

右坝基(肩)浅表部岩体具弱—中等透水性,岩体透水性有随埋深增加而减弱的趋势。q≥10Lu岩体水平埋藏深度一般在10m范围内,3Lu≤q<10Lu岩体水平埋藏深度一般在10~80m范围内,坝肩q<3Lu岩体水平埋深一般在80m左右,埋藏深度随高度增加有变浅的趋势。在正常蓄水位3310.00m高程处,q<3Lu水平埋深约85m。

3.6.2 防渗实施

3.6.2.1 二期围堰防渗墙施工

围堰型式采用土石堰,防渗采用混凝土防渗墙及堰基(肩)帷幕灌浆。围堰最大高度40m,防渗墙最大深度约55m,墙厚0.8m。

施工中以前期地质剖面为基础,按15~20m布置先导孔(推测基岩面起伏段加密),修正原槽孔布置图基覆界线;单孔则根据先导孔情况,结合岩渣判别,综合确定防渗墙入岩界线。施工中“卡钻”“掉钻”问题突出,高峰时期“卡钻”达20余个。防渗墙施工检测中发现,部分槽段未入岩,墙底沉渣过厚,存在断墙现象等,施工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

3.6.2.2 大坝防渗帷幕施工

大坝防渗采用双排帷幕,局部加密(8~13号坝段),帷幕排距1.50m,孔距2.0m,孔间交错布置。河床部位5~15号坝段,主副帷幕设计深度相同,均由建基面灌至3142.00m高程;左右两侧岸坡坝段除灌浆平洞部位外主、副帷幕设计深度相同,灌浆平洞部位副帷幕深度未主帷幕深度的0.6倍,左岸水平延伸至坝(横)0-83.0,右岸水平延伸至坝(横)0+480.5,帷幕线全长563.5m。

现场施工采取孔口封闭自上而下分段循环灌浆法,浆液循环遵循由稀到浓原则逐级变浆,水灰比为5∶1、3∶1、2∶1、1∶1、0.8、1、0.5∶1等6个比级,Ⅰ序孔灌浆压力根据盖重及孔深进行变压,后序次灌浆压力可较前序次依次提高10%~15%。施工中先进行下游排副帷幕施工,根据施工单位提供的灌浆单耗和压水率,副帷幕施工后相同部位主帷幕灌前透水率和灌浆单耗有明显减小,各序次孔灌浆单耗和灌前透水率递减规律明显,部分坝段在Ⅲ序孔施工时灌前透水率已低于3Lu,说明岩层可灌性较好,灌浆效果明显。

3.6.3 防渗效果检测与评价

3.6.3.1 二期围堰防渗检测与评价

对现场施工情况的追踪,设计推测防渗墙可能存在问题,随即进行检查孔取芯:原设计要求入岩深度为52.5m处,防渗墙实际浇筑深度仅为42.54m,距设计终孔深度差约10m,该段防渗墙悬挂于含漂砂卵砾石层上。由此即全面展开防渗墙深度检测,第三方检测资料表明,围堰防渗墙大部分未入岩,墙体实际深度多仅为设计深度1/3左右,未形成完整封闭的防渗体系,墙底沉渣段过厚,墙体有断墙、孔洞等缺陷。

堰体堆筑完成后,基坑开挖过程中出现渗水点,随着基坑下挖,河流来水量加大、水头增大,渗水点开始扩散,渐成股状,局部段见涌水。同时,土工膜破坏加大了渗水,后采取“平压”措施。枯水期后对大部分防渗墙进行了重新浇筑及灌浆处理,保证了后续工程的施工。

3.6.3.2 大坝防渗帷幕检测与评价

为检测帷幕灌浆效果,在灌浆结束14天后进行了钻孔取芯检查,检查孔数为总孔数的10%,且每个单元不少于1个检测孔,检测孔进行了取芯,局部段辅以钻孔电视,以检查有无水泥结石、裂隙充填情况、密实性及完整性,并对检查孔进行压水试验,对比分析灌前、灌后效果,压水试验合格标准为透水率不大于3Lu,第一、第二段合格率为100%,以下各段合格率应为90%以上,不合格段的透水率不超过设计值的100%,且不集中,则认为合格。否则应采取加密孔进行补灌等措施,直至合格。

根据施工方自检并结合第三方检测成果,大坝帷幕灌浆各坝段检查孔全部满足透水率小于3Lu设计标准,施工过程中8~14号坝段灌浆孔涌水现象、吕荣值局部段较大经加密灌浆处理后亦满足设计要求。

3.6.4 小结

由于围堰防渗墙未按照设计要求入岩,基坑开挖后出现大量渗水致被迫“平压”,大部分防渗墙进行了重新浇筑,给投资及单项工程工期带来不利影响。从防渗墙施工过程及基坑开挖揭示地质条件来看,该部位工程地质条件与前期勘察基本一致,土体的厚度、物质组成、结构、物理力学特性等并无较大变化。导致此结果的原因、教训经分析如下:①围堰合龙后填筑料级配、密实度未有效控制,混杂大量超径块体且有架空,致防渗墙造孔时多有塌孔、卡钻现象;②施工中未建立完善制浆系统,多采用粉砂土代替膨润土,护壁效果差;③塌孔、卡钻致工期滞后,为“赶工”使后续工序控制不严;④不予设计方参与清孔、成槽验收等,质量管控措施不完善;⑤防渗墙重新浇筑段,新的承包商建立了较完善的制浆、循环系统,采用膨润土护壁,未出现塌孔、卡钻现象,工期受控;设计全程参与了基、覆界线鉴定、清孔及成槽验收等,检查孔资料表明防渗墙入岩、透水性满足设计要求,基坑未见明显渗水。

大坝防渗帷幕灌浆设计需查明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对岩体透水性进行试验、分析,进行透水性分带;施工过程中收集帷幕灌浆试验资料并与前期资料对比、分析,综合确定大坝防渗范围,为帷幕灌浆的设计、实施提供可靠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