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传位不传子,这事有点蹊跷
第一百五十九章 传位不传子,这事有点蹊跷
“吴辰先生这最后一句什么意思?”
“难道这赵匡胤和他兄弟之间还有什么故事不成?”
李世民正忙着将赵匡胤的一系列改革抄录下来,突然看到视频暂停了,不由地疑惑起来:“难道赵匡胤的皇位会被他弟弟所得?”
“估计又是一出上好的宫廷血性案件啊,不过我很喜欢这种调调。”董卓看了一眼视频盘点,嘴角上露出一丝狰狞的笑容:“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位面王朝中,刚刚黄袍加身的赵匡胤看着这个盘点,不由一愣,目光疑惑地看着旁边的弟弟:“你内心在想什么?”
赵光义尴尬地笑了笑:“大哥,我能想啥,这可能是吴辰盘点的伏笔而已。”
赵匡胤抬头看去:苍穹镜上硕大的光华浮动:
宋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夜,宋的开国君赵匡胤重病在床,邀晋王赵光义进宫商议重事。
殿中只剩下兄弟二人,具体两人商议了何事,无人知晓。
但有人远远看到烛光下晋王时而离席,时而坐下。
赵匡胤的声音怒气冲冲让他以后好自为之。
等到第二日的凌晨时分,宫中突响起了丧钟,宋开国之君王赵匡胤死了。
他死的很蹊跷。
当宫中按照遗诏宣布继位之人时,人选震惊了众人。
继位之人不是宋帝的儿子,而是宋帝的胞弟赵光义。
这消息一出,赵匡胤的几个儿子蒙了,大臣们更是陷入了震惊当中。
而晋王,这时候已经做好了当皇帝的准备。
其实,按祖宗流传下来的制度来说,这皇帝的位置当然是父死子继。
就算他没有孩子也应该是从宗族过继一个来承袭帝位。
所以说,这皇位的继承者,怎么来论都不应该放在赵光义的头上。
那么为何继位的会是宋帝的胞弟呢?
史书上有着这样一个解释:
宋朝杜太后突发重病,赵匡胤自请为母后随身侍疾。
杜太后病逝之前,对赵匡胤说让他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并写下传位诏书。
也就是这份传位诏书给赵光义的继位留下了光明正大的理由。
这史书记载的有点操蛋了。
这简直就是在突出赵匡胤的孝道的同时,又给赵光义的登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说法。
但事实是如何的?这里面就没有疑点吗?
疑点一、老太太病重,身为君王的赵匡胤为何要抛下朝政不顾江山社稷,寸步不离守着老太太?
就算是老太提病重了,皇上身边难道就没有人?非要皇上将一切事情都扔下,然后去没日没夜的伺候着?
疑点二、老太太为何要让赵匡胤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弟弟?
就算是老太太再糊涂,也知道这国家天下事情不是儿戏,这手心手背都是肉,退一万步讲,就算是赵匡胤表面上答应了,私下来完全可以违约啊,那个时候违约是没有违约金的,再说了,一个皇帝不传位给自己的孩儿,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兄弟,这件事让大臣们知道后也是会奋力抗争,冒死觐见的。
宋朝虽然懦弱了点,但朝中不缺刚硬的大臣。
若是这个诏书被事前得知的话,那么大臣们不可能不据理力争。
再说了,皇帝病危,其诏书早就应该放在顾命大臣或者最信赖的人之手,而对于赵匡胤来说,最信赖的人,自然不会是赵光义。
因为在史书上有记载,兄弟两人之间有不小的嫌隙。
身为宋的开国君王,赵匡胤经常要在外征战,而在大本营替他打点诸多事情的,就是赵光义。
赵匡胤从根上来说,还是一个武力大于文治的帝王。
这就是马上得天下不意味着马上治理天下。
反而是晋王,他一直都留在王都。
俗话说得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在兄长外出征战的同时,晋王也可能早已经在京城秘密组建属于自己的势力了。毕竟王爷和帝王这两者谁的权势更为重要,这一点每个人都能够掂量的出来。
于是,兄长在外征战,身为王爷的他就帮助兄长处理一些事物,这样慢慢下来,晋王也有了自己的根基和势力。
等到赵匡胤回来之后发现弟弟的势力竟如此壮大,就想着要削弱一下弟弟的势力,毕竟王爷权重对统治不利。
但赵匡胤发现已经有点晚了,而且朝中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更是让他应接不暇。
要不迁都吧,将王都应该迁居到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
迁都,这也是个一石二鸟的好办法,一来可以换个易守难攻的地方,二来也可以削弱弟弟的势力。
赵匡胤还是很有远见的,毕竟开封城这里真的不安全。
于是,赵匡义就提出了迁都,但是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被自己的弟弟反驳了。
所以,他以“德”反驳赵匡胤。如君王治国有道,怎么会引来强敌,只要“德”治天下,才能够保持国家昌盛,外敌自愿臣服。
这简直就是二笔的说法。
但这个说法让赵匡胤竟然无力反驳。
眼看着一计不成,身为君王的赵匡胤也毫无办法,只能让自己的威望远胜与弟弟。
他想到了北伐,迁都不成就用一场胜战提高自己的威望。
于是他亲自制定了北伐之计,但奈何天不遂人愿,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生了重病,不久就逝世了。
于是赵光义成为了宋的第二任帝王。
在他登上帝位不久,他没有依照祖训按帝位次序更改年号,这是不是就证明了赵光义的做贼心虚呢?
不止如此,太祖赵匡胤的长子在公元979年自尽而亡,次子又在公元981年的时候无故身亡。
赵光义继承皇位之后不止一次迫害了自己的弟弟赵廷美,让自己的弟弟赵廷美郁郁而亡。
这一件件事无一不证明了赵光义为夺帝位的狼子野心。
就算是清朝时候的九子夺嫡,最后那些失败的人的下场也不过是郁郁而终或是一辈子被幽禁在自己的府邸而已。
而赵光义为了自己统治的光明正大和严谨性,竟然将一切威胁尽数去掉。
这简直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