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剪辑:盘点十大掌权女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13章 十大谋臣

第二百二十四章 十大谋臣

【毫不夸张的说在我国古时候一位帝王的成功是绝对离不开谋士的,他们为自己帝王倾尽智慧,其中有些人的才华让作为后世的我们是佩服不已。】

【范蠡是先秦时期的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范蠡简直就是一位千古奇才,不论是天下大事、还是经商等范蠡都是得心应手,最早他总是伴君如同处于在狼虎之中,后来看透政局就选择了隐退。】

【吴起这位大家在熟悉不过的一位谋士通晓兵、法、儒三家的思想,所以不论是在内政还是在军政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后来主持了史称“吴起变法”改革,主要效力于楚悼王,后来楚悼王去世,他因才华遭嫉妒而引来了杀身之祸。】

【张良所效力的人是后世长说的疑心极大的刘邦,而张良却伴在刘邦左右多年真的是智慧过人了,他比较善于谋划大计,比如在鸿门宴上不仅让刘邦脱身了,而且还让项羽的军队自乱了阵脚,可谓是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

【李泌从就天资聪慧,后来得到唐玄宗的赏识任职为东宫属官,在安史之乱后他非常的深谋远虑,全然掌握了整个大局,然后避开了所有的祸端,为当时唐朝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谋略贡献。】

【伍子胥,春秋时期的楚国人,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的投奔到吴国,深受吴王阖闾的青睐,期间为他出谋划策,成就了很多的大事,只是到吴王夫差继位后,因对伍子胥提出的战略不满,然后加上旁人在边蛊惑,最终被赐死了。】

【在中国历史十大谋士排名中诸葛亮作为古今中外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谋士,军事可谓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各种广为流传的故事都展现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

【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对于萧何的一生后世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概括了,帮助刘邦出谋划策灭掉了不少的异姓诸侯,思想上他主张无为,而且非常爱好黄老纸之术,“坏事”干得也非常有技巧。】

【伊尹又是一位堪称奇才的谋士,是商朝时期早年间的丞相,也是最早的道家人物之一,还是中华厨祖,在他担任丞相的期间,非常会洞察民情,然后帮助整顿吏治,让商朝初年间的经济可谓是空前的繁荣。】

【管仲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在内政、外交、军备等方面管仲有着非常具体的理论,而且经过推行实施后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在中国历史十大谋士排名中姜子牙的才华和智慧是非常常人所能达到的,姜子牙的前半生生活在怀才不遇的境地中,后来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大展宏图,出谋划策伐商灭纣等等,后世也将其称之为武圣。】

吴起从小聪颖好学,深受家人的喜爱,父母视其为掌上明珠。

在吴起童年时,他的父亲就去逝了,他就在母亲的教抚下习文练武。

吴母是一位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开明、豁达的贵族夫人,对吴起的成长有较为深刻的影响。

青年时代的吴起就有远大的抱负,他尤为喜好军事,天天弄枪使棒,常常梦想着自己有一天能统率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杀敌立功。

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他不惜花费千金,奔走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做一番事业。

然而,他却处处碰壁,弄得家道破落。

这时,家乡的一些游手好闲的人都嘲笑他是没有本事的人。他可没有韩信的好脾气,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几个嘲笑过他的人,准备逃出卫国。

在与母亲诀别时,他咬下自己手臂上一大块肉发誓说:我吴起不做卿相之类的大官,决不再回到卫国。

于是,他逃到曾子门下学习儒术。

此时,鲁国“三桓”的势力已大大的削弱,公仪休、孔仅等儒者主政,鲁国艰难地维持着。

吴起入鲁一年有余,他母亲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的老师曾子以为他会赶回家奔丧,谁知第二天吴起若无其事照常来上课,曾子惊讶地询问吴起,吴起满不在乎的回答:“母亲既然已经死去,赶回去也无济于事,还不如继续追求学问。”

照例说,母亲去逝了,作为儿子的吴起要回去守孝才对。古代最重视的就是孝道,但吴起深感一事无成,愧对自己的承诺,最终没有回家奔丧。

可见此人,是条汉子,敢说敢为!虽说吴起这种精神可嘉,可他的老师曾子是个大儒,一看自己的学生这么没有孝心,真是有失自己的面子,就把吴起赶出去了。

吴起被曾子赶走后,来到了鲁国改学兵法。从儒家跳到兵家,一个 主张仁爱,一个要打仗,两者的思想是完全相反的。

吴起在曾子门下一段时间的学习,使得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对他后来的政治实践活动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不过,在儒家门下的学习,也使吴起意识到儒家学说“迂阔而远于事情”的一面,感到这种学说难以适应时势的需要,所以他转而攻读兵书,并最终投身于兵家之中。

大地上从此少了一名儒者,却多了一位日后名闻天下,威震四方的名将。

齐宣公派大将项子牛率兵向鲁国的莒和安阳发动了进攻。

在这种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鲁国君臣内心开始恐慌了。

他环顾朝野,全国很难遴选出一个统兵御敌的将军。

因为吴起这时正埋头钻研兵书,并时常发表一些治兵战守的真知灼见,在鲁国有一定影响。

在这危急关头,有人向鲁穆公推荐了吴起,鲁穆公也就只好瞩望于他。

不料有人提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对他提任统帅能否忠心于鲁国提出了异议。

此事传到吴起那里,使他思绪起伏,翻江倒海。面对千载难逢的契机,他毅然做出痛苦的抉择,以妻子的性命为代价换取功名。

他残忍地杀死自己的妻子后,鲁军统帅的桂冠也落到了他的头上。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吴起真是太没人性了!母亲死了,不回去奔丧不说,为了功名,竟然亲手杀了自己的妻子。

凡成大事者,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吴起所付出的代价似乎有点太大了。

此后,吴起治军严于己而宽于人,与士卒同甘共苦,因而军士皆能效死从命。吴起率鲁军到达前线,没有立即同齐军开仗,表示愿与齐军谈判,先向对方“示之以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给对方造成一种“弱”、“怯”的假象,用以麻痹齐军将士,骄其志,懈其备,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

齐军仓促应战,一触即溃,伤亡过半,鲁军大获全胜。

就这样,吴起巧妙地指挥鲁军打了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漂亮仗,既使鲁国转危为安,也使自己跻身于名将之林,闻名列国。

吴起杀妻只是为了求功名?

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存在,可是,除此之外,他也是为了报效国家。

虽然鲁国并非他的祖国,但在春秋战国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诸侯幅员此消彼长,很不稳定,而人民的祖国意识也不深,客卿很多,商鞅也是如此。

他为了避嫌,杀了妻子,从而解除了鲁国的灭顶之危。

吴起杀妻对他有什么好处,为了娶新的?

不是,只有两个原因:报效国家和求功名。作为一个大丈夫,报效国家、求功名难道不应该吗?可他最终的结果呢?

吴起为鲁国立下战功,不仅没有受到表彰,反而受到鲁国旧贵族势力的疑忌和排斥。

那时,鲁国朝政黑暗腐败,充塞朝堂。敌人大军压境时他们噤若寒蝉,谁也不敢统兵御敌,危机一过,他们却像一群出洞的耗子,叽叽喳喳。

吴起还未回朝,他们已经用恶毒的诽谤毁掉了糊涂君主鲁穆公对吴起的信任,说吴起是个残暴无情的人。

他小时候,家资十全,他想当官,从事游说活动没有成功,以致家庭破产。

乡邻都耻笑他,吴起就杀了三十多个诽谤他的人。逃出卫国而东去。

他和母亲告别时,咬着臂膀发誓说:“不为卿相,不复人卫”。此后他就在曾参门下学习。过了不久,他母亲去世,他竟然没有回家。

曾参为此很鄙视他的为人,和他断绝了关系。

吴起这才跑到各国,学习兵法奉事鲁君。

鲁君对他有怀疑,他就杀了自己的妻子以争取做将军。鲁国是个小国,一旦有了战胜的名声,就会引起各国都来图谋鲁国了。

而且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用吴起,就是抛弃了卫国。

这显然是一派糊涂可笑的歪道理。按照这帮子奸猾小人的逻辑,鲁胜仗反倒成了坏事,那当初何必饥不择食地求救于吴起呢?

如果战败就能安全,何不待齐军一到就按兵束甲,与之订立屈辱的城下之盟呢?

如果重用吴起就是与兄弟之国的卫国过不去,那么当初又何必任他为鲁军的统帅呢?

可以明显看出,只要此时鲁穆公还具备常人的理智,他就不会被这帮奸佞宵小之徒的胡言乱语所迷惑。

然而,事实证明,鲁穆公恰恰是一位失去常人理智的糊涂国君。

在他看来,只要鲁国还能苟安于一时,就不必奋起振作;只要危机还没有降临到头上,也就不必防患于未然。

人才虽然在关键时刻能够济困解急,但却不如佞臣用起来得心应手。

信而见疑,忠而遭谤。身处如此昏暗的鲁国,面对昏聩到不可救药的君臣,吴起的心彻底地绝望了。

吴起破齐,显露出了他出色的谋略才能。

可最终由于小人的离间,鲁穆公解除了他的兵权。此后吴起听说文侯魏斯爱才如命,就离开鲁国前往魏国寻找出路。

待在鲁国的五年里,吴起虽然受到了极为不公平的待遇,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仍不失为一个光辉的起点。

因为正是在这里,他刻苦攻读了不少儒家经典,钻研了当时能够看到的所有兵家著作,特别是以指挥一次以弱胜强的战役证明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干,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让列国刮目相看。

其实,三十而立的吴起离开被恶浊腐败之气笼罩着的鲁国,犹如一条蛟龙跃入大海。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鲁国受挫之日,正是命运转机之时。前面等待他的,是那乘长风破万里波的辉煌岁月。

吴起策马奔驰在通向魏国的道路上,放眼那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他顿觉天高地阔,一切失落、烦恼、忧愁都随风而去。

就这样,吴起来到了魏国。

魏文侯早就听说了吴起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本事的人,就拜他为将。

与诸侯大战七十六次,全胜六十四次,辟土四面,拓地千里,攻击秦国,攻占五座城。可谓战功赫赫!

吴起这么能打仗,为什么呢?天生的军事才能吗?还是有其它过人之处?

《史记》记载:“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通俗地说:吴起当了大将军,还很能吃苦的,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从这里可以看出,将军吴起的确有过人之处,那就是他爱护战士。

有这样的主将,还会有不拼命的士兵吗!

有一次,一个刚刚入伍的小兵在战争中负了伤,因战场上缺医少药,等到打完仗回到后方时,那位小兵的伤口已经化脓生疽。

吴起在巡营的时候发现了,他二话没 说,立刻蹲下来,用嘴为那位士兵吸吮伤口、消炎疗伤。

那位小士兵见大将军竟然如此对待自己,感动得热泪盈眶,说不出一句话。

其它士兵们看了,也深受感动。

而那位士兵的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却大哭起来。大家都以为她是感动而泣,可她却说:“我是在为我儿子的命运担心呀!你们有所不知,当年,吴将军也曾为他的父亲吸吮过伤口,结果他父亲感念吴大将军的恩情,舍生忘死英勇杀敌,最后战死在沙场上了。

我的儿子也会走他老爸的后路啊!”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么富有人情味的上司,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正因为吴起如此善待士兵,士兵们才会个个英勇善战。

魏文侯看到吴起这么善于用兵,廉洁不贪,待人公平,受到所有将士的拥护,就任命他为西河守,来抗拒秦国和韩国。

虽然吴起很受魏文侯的器重,而且他成就也较突出。

然而,公元前396年,魏文侯卒,魏武侯继位。

约在公元前390年左右,吴起受到了某些大臣的排挤,被迫奔楚。

由于吴起在魏国政绩卓著,军功赫赫,所以他一到楚国,就受到了楚悼王的重用。

先任为宛守,防御韩、魏。

一年以后,晋升为今尹,主持变法。

吴起变法,从打击大贵族入手。

一、减爵禄,进而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楚国爵禄属于世袭制,意思是说,先辈如有功受爵禄,后代子孙虽无功,也可以承袭享有爵禄;

而后来一些在战争中立大功者却无爵禄,从而导致将士的积极性受到伤害。

在这种情况下,吴起乃“均楚国之爵,而平其禄,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厉甲兵以时争于天下。”

此外,“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吴起取消了世袭的封君、世袭的爵禄,用从封君那里得到的爵禄去奉养经过挑选的有功将士,以示公正。

二、废除贵族爵位,整顿吏治。

废除无用、无能的官职,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使他们不能徇私情,因私废公。“

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禁游客之民,精耕战之士。”削减无用的开支,以奖励真正为国出力报效的战斗之士。

三、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春秋至战国时期,楚国用武力灭掉许多国家,开濮地、伐杨粤等,得到了广大领土,可都没能得到开发。

于是,吴起责令楚国一些与王室关系疏远的贵族到僻远的地方去开发。

吴起对楚悼王说:“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这是一种新的拓土殖民形式。

吴起变法沉重地打击了楚国的旧贵族,加速了楚国封建化的进程,使其国力迅速强盛。

公元前381年,赵国遭到魏国的进攻,求救于楚。楚国派兵攻魏救赵,大败魏军。

殊不知,吴起变法的同时,也打击了楚国大贵族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遭到大贵族的激烈反对。

吴起“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楚之贵族皆欲害吴起。

楚国官员皆楚王室宗支,决不许异姓插足。

吴起作为一个外诸侯国的异姓人,跻身于楚上层贵族之间,依靠楚悼王的信任,打击大贵族特权和利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就在对魏战争胜利的这一年,楚悼王病死。

楚国旧贵族乘机作乱,围攻吴起,吴起逃避在楚悼王的尸体旁,贵族用乱箭射杀吴起,同时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楚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

群臣射王尸者,尽当其罪,因而被夷宗者70余家。但变法也因楚悼王和吴起的死而受到挫折。

虽然吴起变法没能成功,但变法却在楚国贵族政治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吴起变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在楚国的政治生活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如《韩非子・喻老》云:“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淮南子・人间训》云:“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绝禄。”

这些现象与吴起变法中的“封君三世收其爵禄”的条文相合,应该说是吴起变法以后出现的。不可否认地说,吴起的变法促进了楚国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化。

吴起虽被害,但他的变法和李悝一样,都给后来实施改革的商鞅以深刻的 启示。

司马迁说:“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

可见后人不单把吴起看作军事家,更把他看作政治家、改革家。

他一生奉事三国,在鲁鲁胜,适魏魏强,入楚楚昌,变法图强,有违旧章,犯难历险,身死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