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御膳房
对于这次奉天之行,“衣”“住”“行”三方面都已经安排好了,“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如果不出门,在宫里怎么都好办,要多讲究有多讲究,要多奢华有多奢华;可出门在外,尤其是在火车上面,太后也只能受点委屈了。首先是地方不够,御用列车已经把四节车厢专门开辟出来给太后当御膳房,可是同宫里头相比,依然低了好几个档次。
简单说来,这四节车厢是这样布置的:里面有五十座炉灶、五十个厨子上手、五十个厨子下手,做杂活的更是不计其数。另外,准备的正菜有一百种,糕点、水果、干果之类的也有一百种之多。
从古至今,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吃的问题,光是食谱便足以著书立说,这里涉及的仅仅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很小的一部分而已。
说句大不敬的话,“吃”对于慈禧太后来说,是生存的一个重要目的。实际上,这句话也没什么,即便是我这样的普通女官不也如此吗?我们对于吃的东西似乎从来没有满足过。不光宫里面的食物极为丰富,我们各自的家里也逊色不到哪里去,尽管我们的食物不会珍贵稀有到宫里的那种地步,数量也没有那么多,可也足以让我们尽情享用,直到吃腻为止。
不知道从哪朝皇帝起,就有了这样的规矩,每当太后或皇上要上正餐的时候,端上来的菜必须有整整一百道才行,绝对不能重样。这样做的含义已经无从得知,这个规矩倒是一直传了下来,到太后这里也是如此。可惜的是,不论是谁,不论多好的胃口,要吃下这一百道菜也是不可能的,即便每种只尝一小口,也需要极大的饭量!
实际上,每次吃饭的时候,太后顶多尝三四种,剩下的不是扔了,就是交给女官、宫女以及那些身份高些的太监享用。
一般情况下,太后都是一个人面对满桌饭菜,慢慢享用,偶尔也会让我陪陪她。只是,我必须站着吃,不能与她一同坐在那里。
人们肯定疑惑,一百道菜要放在多大的桌子上啊?其实,太后的餐桌不是一整张桌子,那么大的桌子也不可能有,我们总是将很多张小桌子临时拼在一起,正好可以放下那些丰盛的菜肴。把桌子拼起来是很容易的,可太后要夹菜就不那么容易了,离得近的还好,远一些的就会够不到。这该怎么办呢?读者不要着急,太后肯定会被伺候得极为满意的。
那时候有个名叫张德的太监,专门在太后身边服侍她用膳。慈禧太后驾崩之后,李莲英的总管太监之职就由他继任。
用膳的时候,如果太后想尝哪道菜,就会吩咐张德慢慢地端到跟前来,恭恭敬敬地等她享用。端菜的工作说起来容易,实际上不是一般人能做得来的,必须经过严格训练,因为举手投足间都得极为恭敬、庄重才行。等到太后用完餐,剩下的菜就是我们的了,说是剩菜,但基本上没有动过筷子,如同祭祖时撤下来的祭菜。
上百道菜做起来当然不容易,煎、炒、烹、炸都会占用不少时间,技术还要高超,其难度可想而知。宫里的情形在此不加赘述,只说说车上是怎样做的。
尽管火车上准备了四节车厢做临时御膳房,但只有一节是专门烹制的工作间。这节车厢里装了五十座炉灶,分别靠两边排列,它们全都用白色的黏土涂着砖块砌成,生铁做的架子下面还有一个铁盘,上面一律涂着白漆,不仅安全,而且也很整洁、美观。
做菜的时候,每座炉灶只能承担两样菜的任务,因为很多菜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像焖蒸鸭子之类,必须要用两天的文火才能做得酥烂可口。
只要是太后该用膳了,司机和司闸夫就会得到停车的命令。可是把车子停下再做菜又来不及,因此,厨子们只能在火车行驶的过程中紧张地准备着。幸好这列火车的速度始终很慢,所以厨子们也不是很为难。
前面提到过的“上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就是负责每座炉灶的厨子。这个称呼可不是随随便便叫的,只有资格相当高的人才能获此殊荣。不过,从工作内容上看,他们所要做的极为简单,每顿饭只要做出两种菜就行了。对于这些“上手”,我一直心存疑虑。首先,他们各自要做的那两种菜,到底是不是他们最拿手的?其次,就算是最拿手的,他们的技术水平是否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除了这节车厢,剩下的御膳车厢里,有一节是专门做准备工作的,也就是洗、切、整理菜肴原料,以便随时可以下锅。想想看,有的菜必须要剥皮才能吃,有的必须切成一段一段,有的要切成片,有的要切成块……几乎没有一种菜可以直接下锅,都要先经过一番整理。这个工作在普通家庭里不算什么,可这是给太后准备饭菜,不光菜目繁多,做起来更要格外精心,一不留神就会被治罪,所以这里安排了二十多个人,听起来似乎很多,但他们依然忙得不可开交。
就拿豆芽来说吧,要先将茎上的细根摘下去,还必须很仔细地弄,弄不干净不行,把茎弄断了也不行。想想看,光是豆芽就这么麻烦,别的更不用说了,二十几个人怎么会多呢?
再说那些炉灶,一共有五十座,尽管看起来整整齐齐,气势不错,可伺候起来也不那么容易。首先就是燃料,这些炉灶用的都是煤球,想要点燃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情。因为煤球不会一下子就烧起来,必须要用废纸或木花做引子。点的时候,引子过多或过少都不行,多了会冒很多烟,让人受不了,少了又生不着火。这个工作也有专门负责的人,我们就称呼他们伙夫吧。这样的人手也有五十个,每人负责一座炉灶。
“上手”只负责做好自己最拿手的两种正菜,然后就没什么事了。“下手”的任务就是在“上手”旁边站着,在适当的时候给他拿拿酱油、糖、醋等。这个“适当”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一定要对烹饪有所了解才行。
这些人虽然都负责厨房的差使,但是也有高低贵贱之分。比如伙夫生火的时候,“上手”和“下手”两类厨师就算在一边闲待着,也不会伸手帮忙,因为在他们看来,这种工作和自己比起来要低微得多,如果帮忙会有失自己的身份。
凡是在宫里当差的人,无论身份高低,从上到下全都很爱面子,而且更会摆架子,皇太后对大家的影响可见一斑。
炉火烧起来后就能用了,可是煤气也随之出来熏人。去奉天的这一路上,熏倒了好几个太监。后来,他们慢慢找到了预防的方法,只要开始生火,就打开所有的车窗,这样就不会再熏到人了。另外,还有一个方法能起到预防作用,那就是在炉灶上装一节烟囱,将出口冲着窗外,把那难闻的煤气放到外面去。等炉火烧旺了,里面的煤球都变得通红,就可以把烟囱卸下来。
伙夫工作的辛苦还不止这些,他们为了尽快把火生起来,还要用扇子不停地往炉灶的火门上扇风,而那火门又很低,扇风的时候一定要弯下腰。
想想看,每个炉灶都有自己的“上手”、“下手”和伙夫三个人,五十座炉灶加在一起就需要一百五十人。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太监来来往往、搬来送去,那可就数不过来了。太后进餐的时间一到,这四节用作御膳房的车厢立刻热闹起来。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做着自己的分内之事,小心翼翼地,不敢出一点儿差错。这些太监还真是训练有素,不仅没有出现过一次意外,而且任何人的工作都做得有条不紊。
开始生火了,五十个伙夫同时行动起来,他们几乎是以同样的速度和手法将炉子生好,就连那节散煤气用的烟囱,也是同时被拿下来的。这还算不上奇异,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五十个伙夫一起弯腰下去,人手一把扇子在那里一下下扇动,看上去很像船夫们一起划桨,场面颇为壮观。
尽管厨夫们所做的工作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在着装上没有什么分别。他们的装扮同宫里的太监相同,很是华丽,只在衣袖上多了个白布套子。因此,尽管这里是列车上的御膳房,倒也是流光溢彩、耀眼非凡。
太后很喜欢干净。过去的人,不论有钱没钱、身份高低,都不大注意厨房的洁净。太后在这个问题上不同于一般人。住在宫里的时候,她总爱去御膳房转一转,所以那里永远保持整洁。这次去奉天,虽然御膳房改在了火车上,地方十分有限,但整洁的习惯依然没有变。就连地板都干净得可以吃进肚子里,这是我见过的最洁净的厨房。
按照规定,“正餐”每天有两顿,每一顿都要上够一百道菜。此外还有两次“小吃”,顾名思义,小吃同正餐比起来逊色多了,可因为是皇太后的小吃,二十碗菜是最低标准,一般情况下要上四五十碗左右,她老人家不喜欢过分随意。
不管是“正餐”还是“小吃”,每个菜都是精品,值得大写特写。只是花样实在太多,一般人难以记清楚,所以我就不再多说了。我们中国人在吃的问题上有很深、很广的研究,单独出本书恐怕都不为过,这里篇幅有限,只能简单介绍一下。
太后非常喜欢吃的一道菜是清炖肥鸭。做的时候先要去掉鸭毛和内脏,洗干净之后放上一些作料,用一个瓷罐子装起来。这还不算完,还要准备一个坩埚,倒进半锅清水,把那个瓷罐子放在里面,最后用锅盖盖严实,放在文火上蒸着,三天之后才能出锅。到那时候,整个鸭子都酥透了,只用筷子就能毫不费力地夹开,大饱口福。鸭皮是皇太后最爱吃的,它是这道菜的精华,最好吃的地方。
除了清炖肥鸭,太后餐桌上常见的最讨她喜欢的菜肴还有下面几种。
最合乎太后口味的是熏炙一类,比如烤鸭、烧乳猪、熏鸡、煨羊腿等,这些在太后的餐桌上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不过,这些东西在普通百姓的酒宴上或寻常的酒馆里都能看到,也没什么稀奇的。区别只在于烹调的方法,宫里面毕竟要讲究得多。
太后曾经说过,她年轻的时候,最喜欢吃的菜就是烧猪肉皮。做这道菜的时候,要先将带皮的猪肉切成小方块,之后用猪油煎,一直煎到肉上的皮非常脆才行。这道菜不仅好吃,名字也动听,北方人都管它叫“响铃”,大概是因为吃它的时候能脆到发出声音来吧。如此说来,“响铃”做得越松脆越好。
不过,上了年纪的人牙口不大好,吃“响铃”恐怕不适合。所以,晚年的太后只好放弃“响铃”,偏爱别的食物,樱桃肉就是其中一种。做这道菜的时候,先得将上好的猪肉切成小块,再加上调料,这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就要加樱桃了。樱桃最好是新鲜的,如果季节不对,没有新鲜的,也不用担心。宫里随时都有已经蜜饯过或经过其他处理的樱桃,只要拿来用温水泡一泡,就会像新鲜的樱桃那样娇艳欲滴了。
把切好的肉块和樱桃用一个白瓷罐装好,清水浸泡,放在文火上煨十多个小时就可以了。那时候,肉已经酥透,樱桃的香味同肉味融到一起,令人垂涎欲滴。汤的味道要比肉还要好上几倍!
至于蔬菜,太后最喜欢吃的是豌豆。宫里头的豌豆一定要保证非常鲜嫩,那样不光吃到嘴里感觉爽口,就是看着也令人心动。白色瓷碗盛着嫩嫩的豌豆,看上去如同一粒粒翠玉珠子,实在是赏心悦目。
萝卜本来不被宫里人看好,认为这种蔬菜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御膳房里面没有萝卜的一席之地。在宫里人看来,萝卜是一种低贱的蔬菜,只有普通百姓才会吃,甚至有时还会用它喂养牲畜,这样的蔬菜如果弄到宫里来,简直是对太后不恭。不过,后来太后自己想起来了,准备尝尝鲜,御膳房这才敢去准备。
厨夫们聪明得很,不仅想办法把萝卜本身的气味去掉了,还将它同火腿汤或鸡鸭汤混在一起,味道绝非一般的好。
除去上面说的两种蔬菜外,太后还喜欢吃鲜嫩的竹笋和非常细的姜芽,无论是“正餐”还是“小吃”,哪顿饭都少不了它们。
我们中国的菌类,大概有七八十种之多吧,蒙古那里出产的应该是最好的,不仅比别处的大,味道也很鲜美。太后非常喜欢吃这类东西,不管是什么样的菜肴,只要可以往里放香菇或蘑菇,就一定少不了。
我不大喜欢菌类的菜。在我看来,山东的胶菜才是少见的美味。它的叶子几乎全是白色,嫩嫩的、甜甜的,让我总也吃不够。
在中国,有名的菜多得数不清,胶菜只是其中很平常的一种,最名贵的蔬菜应该是四川的特产。银耳就是其中之一,价格总是居高不下,一二十两银子,只能买来很小的一盒。
据说,银耳是在老松树上寄生的植物,由于非常难找,就显得极为珍贵,价格总是特别高。对于普通人,甚至包括官员们,即使愿意花上很多钱,也未必能买到最好的银耳,因为最好的银耳都拿去孝敬太后了。四川的官员们为了讨好太后,专门雇了一批人,一门心思地搜罗最好的银耳。
银耳一般都是烘干晒透之后才运走,运输的过程中还要把它们装到盒子里。这也是有讲究的,不同等级的银耳要装在不同级别的盒子中。这些盒子都是锦盒,最好的锦盒要好几两银子一个,至于里面银耳的价钱,就不难推想了。
尽管银耳很名贵,味道却很难恭维,那是说不清楚的一种味道,不咸不甜,更谈不上独特。因此,它一般都是同鸡汁或别的什么汤一起煮的。
同银耳比起来,更让人觉得稀罕的就应该是猴头了。它也产自四川,大小同网球差不多,基本上都运到宫里孝敬太后。同样也是用锦盒装着献进宫里,一般是两个猴头装在一起。同装银耳的锦盒比起来,猴头的盒子更为精致、华贵,就连里面的衬布都是非常好的黄绸。
猴头入菜的方法很多,蒸、炒或同肉食混在一起吃都可以,整个弄熟后切成片吃也都没有问题。不过要论味道,把它和羊肉炖在一起味道最好;另外,如果用它来做汤,比鸡汤还要更胜一筹。
还有一种菜现在已经难得一见了,由于它细得像头发,所以当时人们都叫它“发菜”。实际上,发菜也是菌类的一种,而且同样出产于四川。尽管金贵,可同银耳一样,味道并没有什么出色之处,只能同猪肉一起炒着吃。
至于海产品,鱼翅、鱼唇、鱼肚、海参等,是宫里头常用的,吃法与外头没有太大差别,这里就不多说了。
同普通的牛羊鸡鸭比起来,海味总是要贵一些,大概也是因为来之不易吧。不过,味道却难以称得上有多好,太后也不大看重。她最不喜欢的就是海参,不仅没有什么味道,看起来更是令人不舒服,只是因为人们盛传的滋补功能,它才得以同真正的美味并列在一起。
说到偏爱,太后对清炖鸭舌倒是情有独钟。炖的时候鸭舌要和鸭肉一起下锅,一次至少要二三十条左右。出锅之后要放到一个专门的大碗里,这碗是杏黄色的,每次都要放到太后身边,因为太后最喜欢这道菜。
除了清炖鸭舌,一种盐水制的鸭掌也很讨太后欢心,“小吃”上必备的特色菜肴之一就是它。不过,这种吃食我不敢恭维,除了那层蹼皮能让人吃下去之外,剩下的就光是骨头了。
说到这里,读者大概也猜到了,太后对鸭子可真是宠爱有加,不光是鸭舌、鸭掌,就连五脏六腑都不放过,除了奇臭无比的鸭屁股之外,厨夫们想尽各种方法把余下的部分做成菜肴,供太后享用。
夏季来临的时候,各式各样的瓜果都下来了,御膳房的厨夫又开始忙着做一些以时鲜瓜果为原料的小菜,让太后品尝。太后最喜欢的是“西瓜盅”,顾名思义,西瓜是必需的,但是做这道菜需要的只是西瓜的皮。里面的瓤要全部挖走,然后把已经准备好的鸡丁、火腿丁,以及新鲜的莲子、龙眼、胡桃、松子、杏仁等装到里面,从外面看还是个完整的西瓜,只是里面的瓤却完全不同了。接下来把这个西瓜放到水中,用文火炖着,几个钟头之后,又鲜又美的味道就会令人垂涎欲滴了。
我感到很奇怪,太后的食欲真是太旺盛了。不管是在御花园里面散步,还是在宫中闲坐,厨夫们随时都要做好准备,只要太后一吩咐,太监们就会立刻取来那些特制的小炉灶,当着太后的面忙碌起来。太后则等在一边,准备品尝美味。
这次去奉天的路上,太后的胃口依然非常好。只要她觉得肚子饿了,或者仅仅是感到不那么饱了,就会马上下令停车,让厨夫准备餐点。这边太后嘴唇一动,那边御膳房就开始忙碌起来,五十个厨夫赶紧催着伙夫生火。一时间,五十把葵扇齐挥,那阵势像是做什么大型的团体操。很快,炉子里的煤球被烧得通红,可以烹饪了。
厨夫们忙碌的时候,太后又在做什么呢?她老人家正倚在窗边悠闲地远望外面的景物。这种地方平日里是可以见到几个人的,或者在田里劳作,或者是路过,但现在一个人也看不到。早在太后的御用列车经过这里之前,当地的官员便下了禁行令,任何人都不能在附近活动。
炉火生好以后,厨夫“下手”们便开始行动了。他们一个个迅速地把用得到的酱油、糖、醋什么的,给“上手”厨夫搬到跟前,对方就开始精心烹饪了。大部分菜弄好之后,太监就开始用食匣给太后送去。他们往往要拉出很长的一队才能把菜送完,因为菜实在是太多了。
可是太后呢,见到这些菜的时候或许已经没有了饥饿的感觉,于是,这些菜便又一个个被端回到所谓的“御膳房”车厢里,列车又开始前进了。实际上,这次停车的目的完全变了,似乎不是为进餐,而是专门为了让太后好好地看看自己治下的土地。这可苦了她身边服侍的人,那扑鼻而来的菜香令人不住地咽口水。
我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我觉得,自己的胃口似乎也大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