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归心似箭
由于钦天监官员的推算,太后放弃了长白山之行,众多的随从人员知道这个消息之后,情绪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拿我们几位女官来说,知道长白山之行泡汤后,心里面怎么也安定不下来,一心想着要赶回北京。在这种思想压力的逼迫下,我们的内心变得非常烦躁,对周围的事物也失去了忍耐力,大家小心翼翼地坚守着自己的岗位,唯恐在最后关头出什么纰漏。
内心刚开始发生改变的时候,我还以为是我自己神经太敏感,等到大家相继流露出这种想法的时候,我开始惊讶于这种压力感的来源。到底是什么逼迫着我们非要赶回去不可呢?对此,大家纷纷猜测。当然了,这些只是我们私底下的秘密谈话,是绝对不敢让太后知道的。最后,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谣言,大家纷纷议论说:“也许就在今后的几天之内,京城内部会出大乱子,就连山海关的大门也会锁上,我们有可能长期滞留在奉天。”
来奉天之前,我们对此地是多么渴盼啊!但是现在,奉天已经难以引起我们的兴趣了。附近好玩的地方均已去过,再加上不知从哪里传来的谣言,大家都非常恐慌,毕竟谁都不想长期待在奉天这个鬼地方。如果谣言属实,那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每当想到这种可能性,我就会禁不住打寒战。就在这个时候,太后召见了我们八位女官,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消息:“后天我们启程回京城,太庙大典就要开始了,皇帝必须在那之前回去,再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了。除此之外,我们来之前养了些春蚕,不管怎么说也该回去照料照料它们了。”
听完太后的话,我们心里顿时敞亮了不少,各自散开去准备回京城的事情。从现在开始到离开奉天,只不过两天的时间,屈指算算只不过三四十个小时,可就是这三四十个小时,竟让我觉得好像三四十年那么长。在这最后的三四十个小时里面,我们好像是在和厄运赛跑,谁都不敢轻易松一口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把这最后的时间看成了和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不是那所谓的厄运获胜,就是我们将它打败并顺利回到北京。时间越是向后推移,我们这种大祸临头的感觉越强烈,不知道灾祸会不会在这两天之内到来,或者我们能不能利用这最后两天的时间逃离厄运。太后虽然没有说自己的内心有多么烦躁,但我们能从她的行动里面感受出来,她的内心里面一定压抑着许多事情。一次,太后突然说:“我们回京的时间决不能再拖,回去的火车在沿途各站也决不能停留,当地的守官想要接驾,就到站台上去,我们的火车决不停留半刻。”从太后的话语里,我已经品出了她的万分焦急之心。大概连日来的精神紧张,已经让她的内心失去了平衡和安宁,像是让她预感到了什么危险一样。当时我误以为是自己多心,事后问在场的其他人,她们一致表露出和我同样的想法。不管怎么说,古旧的奉天行宫实在太阴森了,无论谁住在里面都会感到不安。
不管如何难熬,两天时间还是很快过去了,启程回京的时刻终于来到。太后虽然一再对我们说着急回去,不想接受大小官员的迎送,可是当地的大小官员并不知道她的这个想法,即使知道也不敢不来车站相送。启程的那天早晨,奉天车站照例挤满了一大堆前来送行的官员,都是从各地专程赶来给太后送行的。可惜太后毫无眷恋此地的意思,一下轿就扶着我们的肩膀直接朝火车走去,那架势就好像后面有许多追兵在追赶,如果不赶快走的话就会有杀身之祸似的。
太后刚刚坐定,就命人前去传旨开车,也不管别人是不是上来了,东西是否已经全部装上了火车。太后显得如此匆忙,我进宫这么长时间以来还是第一次看到。平日无论什么事情,她总能表现出冷静的一面,而如今竟然和逃兵有几分相像。想当初太后出北京城的时候,是何等的镇定从容,如今离开的时候竟然如此急迫,这在外人看来不免好笑。坐在车中的我们和太后有同样的想法,自然不觉得这件事情好笑,但那些前来送行的大小官员是否这么想,就不得而知了,除非他们能够看出太后的心思,否则肯定不会理解我们为何这么匆忙地离开奉天。
火车上的所有人都急着回北京,可以说是归心似箭。即使在坐上火车之后,我们还是捏了一把冷汗,唯恐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会发生什么意外。人的心理往往非常矛盾,一面非常担忧、焦急,一面又巴不得有什么事情发生,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好奇心吧。我们绝大部分人都不忍心向后面看,因为这也是被老佛爷认定为不吉利的。曾经由于我的好奇心太重,还被老佛爷大大地责骂了一番。当时我朝后面看得出神,老佛爷就不高兴起来,很严厉地斥责了我。我心里面虽然有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是也不敢向老佛爷多问什么,直到今日也不知道为什么向后看会是不吉利的,这两者之间难不成还有什么牵连?
一切和来的时候一样,在夜幕的掩护下,火车悄无声息地向前运行,既没有吹汽笛,也没有打警钟。我们乘坐的是专用列车,早在我们出发前三个小时,整个京奉铁路上的火车全都停止了运营,在沿线的各处车站,地方官已经派好了武装力量加以保护。这所有的一切都仿佛是来时情景的回放,唯一不同的就是车速提高了不少。回去的时候,老佛爷给司机的指示是越快越好,这和来时越慢越好的指示相反。老佛爷虽然如此命令,但司机是万万不敢遵守的,因为老佛爷还下达了一个优先考虑的命令,那就是保持车厢不要剧烈震动。如果开足马力向前冲,车厢的剧烈震动就会无法避免。我回忆起来奉天的时候,老佛爷兴致勃勃地观察沿途风景,时不时地还向我们调侃两句,如今她已经完全没有了那份心思,只盼望火车尽快开到北京。
老佛爷下达的两个命令着实令司机为难,思考再三,他们只能把火车开得比来的时候快一些,但又不太快,以免导致车厢的剧烈震动。看着不断向后掠去的风景,我知道火车的速度正在慢慢提高。火车运行途中,老佛爷一句话也没有说,只是那么静穆地坐着。看到这种情形,我们也只好闭了嘴,呆呆地看着前方。根据老佛爷的指示,我们不能向后看,为的就是避开那个不吉利的预言。我非常奇怪老佛爷到底从何处听来这个迷信的说法,即使她可以强制自己不向后看,可她能够强制管理好自己的心,不去想那些发生在奉天的事情吗?我想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不能说话的时候,我的思绪就随着火车撞击铁轨的声音一同跳跃着。我暗暗猜想,留在奉天的那些官员会做些什么呢?此刻,也许他们已经从站上纷纷散去,各自履行自己应有的职责,毕竟衙门里面的公私事务还都等着他们去处理。在奉天行宫里,阴森的气氛也许会更加浓重,少了我们这些人,里面的野草恐怕又要疯长。先祖皇帝遗留下来的那些遗物,也许现在已经全部被放进玻璃匣子里面重新封锁,等待它们的将是不知道何时才会到来的皇家宗亲。对于那座古旧的行宫,我没有太多的留恋,毕竟它留给我的快乐并不多。
窗外的风景不断地后退,时间也慢慢地向前推移,我就这样恍恍惚惚地思考了很长时间,至于火车走到了哪里,还有多长时间才到北京,我一点儿也不知情。等我从梦中惊醒的时候,第一眼看见的竟然是高耸着的万里长城。渐渐地,火车驶到了山海关的关口,看见关门口并没有锁起来,我们七上八下的心顿时安定了下来。只要过得了山海关,就能回到北京城,这恐怕是当时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想法。由于太后先前吩咐过火车前行途中一概不停车,所以过山海关的时候并没有减速,呼啸着开了过去。透过车窗我看见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他们都是从附近各地赶来的官员,此刻全都跪倒在地上,借以表示自己对老佛爷的尊敬。
坐在车上的太后自然看到了下面跪着的官员,可是她现在哪里有心情去理他们呢?在她心里面,除了想要回到北京的急切感,再也没有其他的了。整个回程中,太后很少说话,似乎对身边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唯一的期望就是赶快回京。人真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东西,当我们生活在北京城里面的时候,总觉得那座皇城是那么刻板、讨厌,而如今呢,我们却都向往着早日投入她的怀抱;没有离开北京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能够走出北京城那个狭小的圈子,到处去看看,而现在呢,好像除了那些刻板的宫殿,我们竟然找不到另一个适合自己的地方。几乎可以肯定,我们都在潜意识中把紫禁城当成了自己的家,唯恐在自己外出的这十几天里,家里面发生什么大乱子。刚去奉天的时候,我们一行人都充满了朝气,每个人对这段旅程都抱有非常美好的期望,而如今这些美好的期望一点儿也没有了。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刚听说要去奉天的时候,我内心里面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觉得能在那里学到不少知识、增长不少见闻,可谁想到,等到了那里以后,除了见到许多古怪的角灯和闻到令人窒息的花香外,那个地方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任何甜美的回忆。
车子快到天津的时候,李莲英谄笑着来到老佛爷跟前说:“启禀老佛爷,几分钟之后车子就到天津了,您看我们是不是稍微停留几分钟,让沿途的那些官员行一个最简短的礼。”说这话的时候,李莲英的头一直低着,好像这个要求很过分似的。平日里,太后总是很给李莲英面子,这次却丝毫没有犹豫地拒绝了李莲英的请求,太后说:“无论如何,车子不能停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进站之后速度尽量慢下来。你现在给我留心观察,等快到的时候再告诉我。”几分钟之后,天津车站的轮廓渐渐显露了出来,由于提前得到了指示,司机已经把火车的速度降了下来。为了接见前来迎驾的袁世凯,太后竟然起身刻意打扮了一番。不知道为什么,太后对袁世凯总是特别眷顾,她可以对其他官员不理不睬,但对袁世凯却觉得只把火车的速度降下来还不够,为此,她还特意起身准备还礼。其实,以老佛爷的身份和地位,仅仅把车子的速度降下来已经算是对袁世凯的优待了,但老佛爷却有自己的想法,很快地向李莲英做了进一步指示。“袁世凯他们跪在火车的哪个方向?”老佛爷高声问李莲英。“左侧,他们都在左边,太后。”李莲英慌忙答道。
火车终于开进了天津站,火车的速度已经降到了最低,太后慢慢地从御座上起身,站在车厢的地板上,脸朝外,靠近车窗站着。遵照老佛爷的指示,其他人都待在原地一动不动。按照惯例,这个时候光绪帝应该在太后身边一同接受百官的朝贺,但当时光绪帝正在自己的车厢中睡觉,所以太后只得作罢,并没有派人把他叫起来。太后让我站在她的身后,我自然是非常乐意,如此一来,我就可以清楚地看见外面的情形了。和我们离开天津的时候一样,站台上的一切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众多的官员、大队的兵丁,还有在站台上布置好的灯彩,甚至袁世凯跪的位置都没有发生改变,他照例比别人多向前跪了半步,以显示自己不同常人的领袖地位。太后显然对这个场景很满意,她朝着众人微微笑了一下,虽说如此,这个笑容里面依旧满含了疲惫和辛酸。虽然站在她的身后,但从她嘴角牵动的纹路,我还是能够想象出她当时的面部表情。只可惜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到这个笑容,车窗外面的人都跪在地上,眼睛根本就没有向上瞧,而车厢内的人由于位置不太好,也是不可能看得到的。这个笑容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至今还在我脑海里面清晰地保留着。
我们前往奉天的时候,为了给太后解闷,庆善曾向袁世凯借了一支西洋乐队,如今到了天津,自然没有不归还的道理。从奉天回来的时候,那支西洋乐队并没有和我们坐同一列车,而是在第二列车上。到了天津以后,那支乐队和一些士兵就留在了天津,我们则马不停蹄地继续赶路。刚开始的几天,这支西洋乐队着实引起了太后的注意,不过几天之后,太后就厌倦了这支乐队,说是声音太吵闹。等我们离开的时候,太后恐怕已经忘记了这支乐队的存在,所以当李莲英前来禀告的时候,太后脸上有些茫然,只是含糊地点了点头,并没有说什么话。天津当时还不太繁华,所以天津站的站台并不大,那些官员跪满了整个站台。等到火车驶过那些官员,天津站的站台也就过完了。
出了天津站以后,两旁就是开阔的平原,不时还能看见几个小土包。这些景物很难吸引太后的注意力,她又回到了自己的御座上。火车的速度逐渐快了起来,从震动的幅度来看,此时的速度明显快于到达天津之前。火车虽然没有以前那么平稳,但速度毕竟提了上来,对此太后并没有说什么,好像她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如今,我能切实感受到老佛爷焦灼的内心,她对北京城的渴望已经到了极限。当初出北京的时候,似乎再小的事情也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如今,景物依然是十几天前的样子,但我们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心情。
出天津不久,我们就抵达了丰台车站,和天津车站一样,站台上跪满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丰台是个小地方,太后自然不会在这里再次减速,李莲英也很识趣地没有来汇报。火车呼啸着驶过丰台车站,窗外的人影一瞥就不见了。离开丰台之后,北京城就在眼前,火车此时也开始慢慢地减速,前面不远处就是永定门,那里正是太后出宫登车的所在地,也是我们今日回程火车的终点站。太后今日到京的消息想必早已传遍了京城,所以我们还没抵达永定门的时候,就远远看到那里围了一大堆人,从皇亲国戚到宫中的太监、宫娥,凡是和太后沾染上一点关系的人,没有不愿意前来接驾的。在太后启程离开皇宫的时候,几个守旧的大臣竭力反对太后东行,此刻看到太后平安归来,也都乐呵呵地前来接驾。这些守旧的大臣很难接受新生事物,太后离开后,他们一定觉得此次出行凶多吉少,如今看到太后平安归来,心中不知道作何感想。
火车在永定门顺利停靠,太后下车后,看着这么多前来迎接自己的人,脸上竟然连一丝微笑都没有露出来。四十多年来的大权独揽,已经把太后磨炼成了一个不知道什么叫做排场的人,寻常百姓觉得无比盛大的事情,在她看来却是十分稀松平常。如果没有大权独揽的资本在手上,我想太后肯定是无法抵御如此虚荣的场面的。我曾经私下里揣度太后的心思,对于这些所谓的权力和排场,她内心里面作何感想呢?如果把太后转变成一个普通的女人,让她过一种祥和安定的生活,她又会呈现出何种风貌呢?现在,在太后的生命里,虽然充塞着独揽大权的满足感,但无疑也充满了悲观失落的绝望感。
太后专用的銮舆早已经准备好,刚下火车,她就躲进了那个富丽堂皇的大轿子,而我们几个女官也立刻坐上了各自的轿子。也许是因为有一段时间不见,这些小太监的心情好像非常兴奋,抬轿子的速度比平日快了很多。隔着轿子的缝隙,我看见地面的黄沙飞快地向后退去,由此可以推想那些太监是何等卖力。十几天前,我们赶到这里的速度也非常快,只不过那时的心情和这时截然不同,此时归去的心情竟然比当时离去的时候更迫切。
没过多长时间,我就看见了敞开着的皇城大门。列队的卫兵毫不迟疑地把我们接了进去,我们一行人通过之后,大门立即在身后轰轰隆隆地关上了。虽说这里已经是北京城的心脏位置,但并不是我们此行的终点站,老佛爷也照例不会在此停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太后并不喜欢这个地方,她一直对此地抱有很深的成见和误解。在太后看来,整座皇城太破旧、简陋,她曾经多次公开对此表示不满,她说:“在这个皇宫里面,除了高大得一无是处的宫殿,再也没有其他有趣的东西。宫殿是如此之高,哪怕是我们稍微发出一点声响,回声都会把人的耳朵震得生疼。除此之外,皇宫里面的颜色也太单调,不是黄色就是红色。就拿风景最好的御花园来说吧,除了非常阴森古旧的大树,再也没有了其他点缀,连经常盛开的鲜花都没有。不管怎么说,这个皇宫看起来就是死气沉沉的一片,根本没什么生机可言。”
太后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颐和园度过的,我想主要是因为她讨厌紫禁城。按照皇家的规矩,皇帝刚刚巡游回来,必须要回紫禁城走一遭,如果不是有这个惯例约束着太后,我想她肯定直接回颐和园了。果不其然,吃晚饭的时候,太后突然对我说:“我看最近几天皇上也没什么事情要处理,太庙大典要浪费很多精力,明天早上我们就回颐和园,在那里先休整几天。”太后说这话是不妥当的,太庙大典确实是在四天之后,但在这四天之中,不是皇帝没有什么事情做,而是太后没有什么事情要处理。太后说完这些话以后,我就知道明天肯定要早起。太后之所以喜欢早起,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大约八年前,太后和一位掌管钦天监的王爷闲聊,她问那个王爷一天中最好的时辰大约在什么时候,那位王爷告诉她说,每天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最好,也最吉利。我不知道那位王爷有没有切实的科学根据,只知道太后牢牢记住了那位王爷的话,此后每逢有什么事情,她总会很早就起来准备。虽然太后早起的习惯源自于迷信,但却在无形之中养成了一个有益于健康的好习惯。
第二天一大早,恰巧在旭日初升的时候,太后带着我们一大帮人前往颐和园,其中包括光绪夫妇。上路的时候,大家的神情虽然比昨天回京的时候看起来舒坦许多,但还是显得很匆忙。在侍卫的保护下,我们进入了颐和园。我相信不管是谁,只要看到颐和园里面的美丽景色都不会后悔自己起了一大早。我们最后一次离开颐和园的时候,是前往奉天的前一天,那个时候冬天的寒意还没有退去,颐和园中显得有些萧条,只有一些常绿的松柏和含苞待放的花儿。如今再次回到颐和园,已经是真正的春天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十四天时间,这里却俨然已成了花儿的海洋。各种各样的花儿在明媚的春光中争奇斗艳,把整个颐和园装点得分外美丽,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一片,置身其中就像是到了天堂一般。
在众多的花里面,太后最喜欢牡丹,牡丹花主富贵,这正迎合太后的趣味。因为是太后喜欢的花儿,所以颐和园里面栽种了许多牡丹,简直可以说到处都有。在春日朝阳的照射下,那些硕大的花朵不断地左右摆动,像是在欢迎太后的到来。起驾奉天的时候,由于受条件限制,很多太监、宫女无法随驾东往,李莲英就派他们前来管理颐和园。此时,那些人看到我们簇拥着太后回来,一个个显得分外高兴,纷纷上前来叩头,脸上满是欢喜的神情。
直接面对万寿山的是昆明湖,它就像一颗明珠镶嵌在颐和园里面,在日光的照射下,不断发出像银子一样的光芒。昆明湖中放养了许多小鱼,此时它们也好像知道主人回来了一样,接二连三地跳出水面,偶尔有些还会跳离水面两三寸高,但马上又重新落下去,沉入水底的瞬间,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好像螺纹一样慢慢四散开去。
看到颐和园里面的盎然生机,太后非常高兴,忍不住说道:“看啊,这里的景色真是太美好啦!”紧跟着她柔声的赞叹,我附和着说:“是啊,老祖宗,这里面到处都透露出一派和平宁静的气象呢!”我这样说完全没有谄媚的意思,的确是发自内心的赞叹。我自己都不明白,早些时候还非常厌恶颐和园的我,怎么突然间对此地有这么深的感情,觉得好像离不开她似的。在颐和园里面,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经常呼吸到新鲜空气,不管是颐和园里面的哪一座房屋,也不管是哪一座楼阁,都有非常好的空气,都适合找两三个好友促膝谈心,如果实在没什么话说,我们也可以在屋子里面坐坐,或者睡一会儿觉。在颐和园里面,我们有一种非常舒服的安逸感,一点儿也没有像在奉天行宫里面时的焦灼和厌恶感。我想太后肯定也有和我同样的想法。欣赏过颐和园的美景后,她抬起头朝东边看了好长一段时间,那目光触摸不到的远方是我们刚刚逃离的奉天,现在那里竟然陌生得像是另一个国家。虽然我们刚刚从那里回来不过二十个小时,但却像过了二十年那么久,谁也不愿意再次提起那痛苦的往事和尘封的回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在奉天的那段时间看成一场噩梦。不管东三省以前和我们有多么深的关系,如今我们都对它感到陌生了,我隐隐约约有一种不好的预感:那个地方不再是我们的了,我们将永远也回不去了。
现在我有点庆幸太后并没有活那么长时间,这实在是她的福气,如果让她看到后来那些不成器的子孙,她肯定连悬梁自尽的想法都有了。许多年后,溥仪被日本人劫持到东三省,在那里做了傀儡皇帝,这真是奇耻大辱啊!如果让老佛爷知道这件事情,恐怕天都会塌下来,幸亏上天没有给她未卜先知的本领,不然溥仪绝对做不了宣统皇帝,甚至连性命都难以保全——事实上,溥仪这个时候还没有出世。
颐和园里面的美好风光足以洗涤一切忧愁,所有含有历史性的悲哀一同被颐和园美好的风光所阻断。太后喜欢的各种花卉肆意地开放着,这也足以让太后内心的不满渐渐散去。从西山那边吹过来的微风,轻轻抚摸着面颊,让我们感到无比惬意、畅快。不仅如此,微风还吹拂着园内的一切花草,不时送来各种奇异的香气。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颐和园都是一个不错的地方,要不然太后也不会选择此地作为自己的安乐窝。有了这么一个地方让太后颐养性情,太后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住在这里面的人,完全可以抛开外面俗事的纷扰,沉醉于湖光山色之中。在太后的一生中,能够让她感到安乐的无外乎三种情况:华丽、平静和知足。如果太后能够把朝政还给光绪帝,自己留在颐和园里安度晚年,就能够常享平静和知足,至于华丽,太后的一生都在和这个字眼打交道,凡是她使用的东西,有哪一件不是华丽的呢?
到了颐和园以后,我们都感到无比畅快,谁都想尽快把在奉天发生的一切忘掉。很明显,老佛爷已经完全沉醉于颐和园的美景之中,我们虽然不能有她那样的闲情逸致,但也足以让自己愉悦起来,至少不用天天晚上去看那些奇形怪状的角灯,也不用去闻那些令人不舒服的花香。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尽快忘掉那座年久日深的古宫,和充塞在那些宫殿里面的阴森气息。
早在回北京之前,太后就惦记着我们养的那些春蚕。刚进园子,老佛爷就再次问起,她恨不能让那些白色的小东西赶快吐丝结茧。平时,这些小东西给了太后不少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