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本序
王僩中
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那充满着对社会下层人们的满腔热情,特别是充满着对儿童的无限爱心的数十部小说赢得了广大人民的赞誉,不但是英国家喻户晓的瑰宝,而且风靡欧美,饮誉全球。《董贝父子》即为其中举足轻重的一部。
《董贝父子》于一八四六年至一八四八年分期连载,全书于一八四八年出版。《董贝父子》的问世使狄更斯兴奋至极,而同时代的另一位伟大作家萨克雷也抑制不住敬佩的心情,称之为举世无双之作。狄更斯的名声由此更上一层楼,不但英伦为之轰动,即使隔海相望的巴赞也惊讶不已。
一
《董贝父子》的中心人物是富豪巨商董贝,他兴办的公司称作董贝父子公司。董贝是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中出现的一个代表人物。他依靠剥削的手段谋取高利,一步步攫取了巨大的不义之财。这些靠掠夺手段取得的财富使他的地位高居于众人之上,因此他狂妄自大,目空一切,认为人人都必须对他俯首称臣,他的一切命令必须遵从,不可违抗。他冷若冰霜,面无笑容,态度古板,顽固,傲慢是他的性格特点,金钱是他的人生目的,一切建筑于金钱之上,乃是他的人生哲学。他对他的儿子小保罗的教育也是注重于获得金钱的目的。在他的第一位妻子逝世之后,他娶第二位妻子的方式方法都是从金钱出发的。他的第二位妻子伊迪丝是破落的名门之后,是一位年轻的寡妇,她容貌漂亮,心比天高,但他用金钱把她弄到手了。金钱是万能的,他觉得这是一点也不错的,至于其他,他根本不去想,也无意去想。因为金钱的缘故,他对他的女儿弗洛伦斯则恨之入骨,在他的心目中,女儿是不可能为他获取金钱的,何况这位女儿是这样纯洁无瑕,满腔的菩萨心肠,怎么也不会去和不义之财打交道的。在他的家庭中,正因为金钱至上在作怪,他是没有亲情观念的。他的第一位妻子去世时,他无动于衷,并不感到有什么悲哀。他娶第二位妻子时,也是无动于衷,他并不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喜悦。他对他的女儿当然是更不必说了,即使他的女儿跟他的第二位妻子亲近一些,他也怒火填膺,一肚子的不高兴。虽然他为儿子小保罗的夭折而痛苦不堪,但与其说这是一份亲情的流露,还不如说在他继续获取金钱的道路上他痛感永远后继无人了。
正因为他眼里只有金钱,凡是在金钱上从属于他的,或在金钱上远远不如他的,他都是对之傲气十足,不放在眼里。对于家人是如此,对于仆人更用不着说了,对他们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保姆波莉对小保罗照顾入微、恪尽其责,只因为弗洛伦斯的侍女苏珊·尼珀带着弗洛伦斯同波莉一起到她家里去看看,回家的路上出了一点事故,波莉便被解雇了。由于他自高自大,一意孤行,能获得他的信任、受到他赏识的人必然是投其所好、善于逢迎他的人。贝格斯托克少校即是其中之一。他貌似糊里糊涂,实际上很有心计。他看准了董贝骄傲自大、喜欢阿谀奉承的个性,又趁其丧偶之时,便似乎出于偶然地给他的老相好斯库顿夫人的闺女伊迪丝牵线搭桥,与董贝结成连理。此举不仅讨好了他的老相好,同时也是出于一箭双雕的目的,为这位豪绅做了一件使他终生难忘的事情,并在其经常出入的俱乐部里大肆宣扬,自我标榜,以此抬高自己的身价。
另一位受到董贝赏识的是皮普钦夫人。她是死于秘鲁矿井的一位有地位的职员的遗孀。皮普钦夫人办了一所慈善学校,以其特别的严厉风格训练幼儿,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虐待。入其门者无不受到身心俱损的伤害,然而皮普钦夫人却沾沾自喜,以为办学有方。皮普钦夫人的性格与董贝的性格不谋而合。董贝为了把他的儿子小保罗教育成材,自然想到这所学校,便把他送去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小保罗生性敏感、心地善良、体质脆弱,在这样的教育下他虚弱的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夭折。但是董贝仍旧顽性不改,对皮普钦夫人信任有加,在其与伊迪丝结婚之后,特别聘请她当女管家。她对待仆人同对待幼儿一样严厉,甚至变本加厉,众仆人对她都侧目而视,即使董贝夫人也不免受她的监视。阴沉的气氛笼罩着这座巨屋,自由的呼吸被窒息了。
最受董贝青睐的则是詹姆斯·卡克尔。卡克尔是董贝唯一心腹与左右手,公司的业务都交给他处理,甚至董贝与其夫人打交道的事也全权委托他执行。卡克尔深知自己的地位,他一方面唯唯诺诺听从董贝的吩咐,把表面的文章做到天衣无缝,不露声色地察言观色,逢迎讨好,骗取董贝的信任,而另一方面则用尽心计,使用卑劣阴暗的手段,极尽欺骗之能事,把公司的财富攫为已有,中饱私囊,并且还想进一步迫害弗洛伦斯,勾引董贝夫人,终于致使伊迪丝出逃,弗洛伦斯出走,从而使董贝走上由盛而衰、由富而贫、由强而弱之路,落到一败涂地、人财两空、倾家荡产、无处容身的绝境。骄者必败,这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在董贝身上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就在此时此际,被他万般冷落的女儿向他伸出了无私的援助之手,把他从深渊的边缘拉了回来。也就在此时此际,他才如梦初醒,恍然大悟,开始认识了自己一生的错误,认识了唯钱是趋、骄傲自负、没有亲情、冷酷自私带给他的只有毁灭。仁慈的心苏醒了,他不再雄心勃勃,迷于财富,他的心完全献给他死去的儿子小保罗、他的女儿弗洛伦斯,以及他的外孙与外孙女。钱使他失去了一切;失去了钱,他却重获一切。这是多大的教训啊!
二
董贝父女之间泾渭分明的差异是全书的脉络。这种极端的差异通过巧妙的、错综复杂的对比一步步趋向明朗化、炽热化,而当矛盾达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转而趋向和谐的统一时,这种对比所取得的功效可谓登峰造极。
对比的手法不仅用于董贝父女之间,整部小说自始至终都通过对比发展起来,前后衔接,相互辉映。董贝之家的高楼大厦与波莉一家的蓬户陋屋天差地别,迥异的外表之下所包含着的内容也是天差地别的。高楼大厦之内冷漠凄凉、阴森可怖;在这座如同荒漠的巨屋中,弗洛伦斯享受不到一点点家庭的温暖,对着董贝冷淡的态度和目光,她噤若寒蝉,而董贝自己除了钱以外又何尝有一日的欢乐!然而波莉的家里却不一样了,室内儿女绕膝,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一派天伦之乐的情趣。
另外一个十分鲜明的对比是詹姆斯·卡克尔和他的哥哥约翰·卡克尔。詹姆斯为人虚伪、狡猾,善于拍马逢迎,投机取巧,巧言令色,工于心计,因此得到了董贝的信任,爬到了仅次于董贝的最高职位,掌握了公司的生杀大权,最后使他的恩主身败名裂。约翰则大不相同,他为人忠厚老实,由于犯了一点错误,便被打到十八层地狱,抬不起头来。他不但不会对他的上司逢迎拍马,而且和他的姐姐骨肉情深,清贫度日,毫无怨言。
但是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他们的结局同他们的为人一样也是判若天壤的。詹姆斯因企图诱拐董贝夫人被董贝跟踪追迹,死于火车轮子下面,而约翰与其姐姐是苦尽甘来,获得了他们应有的报答。
就全书而言,《董贝父子》中的人物可分为两大阵营。这两大阵营的对比是十分鲜明的。一边是董贝、詹姆斯·卡克尔、皮普钦夫人、贝格斯托克少校等人。另一边是弗洛伦斯、沃尔特、所罗门·吉尔士、卡特尔船长、波莉、波莉的丈夫土德尔、图茨等。第一阵营里的人物是资产阶级及依附于资产阶级的人。他们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他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口是心非,唯利是图。这些人以董贝为中心,董贝是他们的恩主。董贝对内依靠皮普饮夫人管制众仆人;她养尊处优,凌驾于众仆之上,稍不顺心,即行解雇,但对董贝却唯唯诺诺,唯恐有失。上拍下压,作为资产阶级的附庸,她是深谙此道的。在公司中以及在家务中,董贝则任用詹姆斯·卡克尔,视为心腹,委之以重任,授之以大权。卡克尔在不惜一切手段骗取了董贝的绝对信任的同时,也不惜采取一切卑鄙无耻的手段排除异己、打击别人。他在董贝与其夫人之间挑拨离间,以期达到勾引她的目的。他那一口雪白的牙齿和一脸的假笑完全是一个阴险狠毒的伪君子的画像。他虽包藏祸心,但最终的企图未逞,反而落得个死于非命的下场,这是他应得的报应。董贝对外则利用贝格斯托克少校为其鸣锣开道,牵线搭桥,以金钱购买斯库顿夫人的女儿伊迪丝,娶她为妻。贝格斯托克与斯库顿夫人早有勾结之嫌,为了有利可图,与富家结亲,他们不惜牺牲伊迪丝,成全董贝的金钱交易。这就是以董贝为首的这一阵营里的人物的众生相。
第二阵营则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是普通百姓、平民阶层的人民,他们无钱、无权、无势,他们有的是深厚的相互同情、无私的彼此相助、单纯天真、光明磊落、豪爽大方、心胸开阔。为了受苦受难的人,他们给予全力援助,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顾。他们之中有海员,有入不敷出的小商人,有公司的下级职员,有农村的农民,有铁路工人,有仆人与保姆,有受资产阶级家庭虐待的儿童以及对其表示同情的人。如沃尔特,他助人为乐、感情深厚、心地坦率、与人为善。他对弗洛伦斯的至纯至切的感情与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未夹杂着一点私心杂念。最后他们终于结下了终身之好。他们虽然贫穷,屋子虽然简陋,但他们的心情是欢快、舒畅的,他们是幸福的。而董贝与伊迪丝的婚礼虽然隆重、排场豪华、屋子金碧辉煌,但他们貌合神离,他们的心情是不愉快、不舒畅的,他们是不幸福的。在婚姻上面,这两者之间又是多么的天差地别!一无所有的人在精神上是最富有、最丰富多彩的,而有万贯财宝的人在精神上却是最空虚、最贫乏的。这不正是《董贝父子》所要表明的吗?而取得这个效果的法宝主要是狄更斯巧妙地运用对比的缘故。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与悬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纷繁复杂,而表现这种愈益明显、愈益纷繁复杂的对立与悬殊的对比手法也愈益多样化。这些手法千姿百态,层出不穷,但又泾渭分明,一目了然,将两大阵营的区别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地在人们眼前一一展现。贫与富、高贵与低微、傲慢与温厚、冷酷与仁慈、虚伪与真诚、贪婪与知足、阴险与坦率、背叛与忠诚、美丽与丑恶、愚蠢与智慧、光明与黑暗、巧取豪夺与助人为乐、斤斤计较与慷慨大度、一本正经与诙谐打趣,甚至于眼泪与欢笑、高呼与叹息,举手投足之间无不流露出两大阵营的鲜明对比。在这些琳琅满目的对比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资产阶级阵营中的人物与平民阶层阵营中的人物是判若天壤的。资产阶级阵营中的人物傲慢、冷酷、虚伪、贪婪、自私、愚蠢、丑恶、自命不凡、心理阴暗、斤斤计较、背信弃义,对贫穷的人们极尽压迫、剥削之能事,他们奉行的哲学是“我的当然是我的,你的也当然是我的”。而平民阶层阵营中的人物则温厚、仁慈、真诚、坦率、美丽、聪明、慷慨大度、助人为乐、光明磊落、耿耿忠心、同舟共济、同甘共苦。
三
通过一系列贯穿全书的层层对比,狄更斯在《董贝父子》中所表明的是什么,所描绘的社会现象是什么,他所维护、赞美的是什么,他所反对、憎恶的是什么,这是不言而喻的。在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的资本主义急剧发展,对外大事扩张掠夺,对内加剧你争我夺,表面繁荣的后面经济危机严重,田地荒芜,农民流离失所,工厂倒闭,工人罢工四起,贫苦大众民不聊生,而富有的工商巨头及其追随者则大权在握、鱼肉人民,由此而不断引起了人民的反抗,革命的呼声响彻英伦,终于爆发了宪章运动(一八三九—一八四八)。狄更斯身居维多利亚时代的中期、英国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年代,耳闻目睹,又加以贫寒身世与亲身经历,在宪章运动的洗礼与鼓舞下,他立场鲜明,勇敢地站在下层人们、劳苦大众的一边,特别是站在备受迫害、备受虐待的儿童的一边。在当时的英国,所谓慈善学校、济贫院往往是虚有其名,实际上是迫害、虐待儿童的场所,这是狄更斯幼年时期所亲身体会的。狄更斯的切肤之痛化为有血有肉的小说中的人物。他大声疾呼,毅然决然地反对骑在英国人民头上,虐待英国儿童的资产阶级及其代理人。董贝及詹姆斯·卡克尔与皮普钦夫人便是出现在《董贝父子》中的资产阶级代表及其代理人。《董贝父子》生动而刻画入微地展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丑恶面目与种种罪恶勾当,同时也热情地赞美了英国下层人民、劳苦大众忘我为人,同舟共济,心胸坦荡,与人为善的种种美德。《董贝父子》无疑是当时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它把当时英国的社会疾患、阶级矛盾鲜明、生动、详尽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而成为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部不朽的著作。A.T.鲁宾斯所著《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中评论《董贝父子》时认为:《董贝父子》标志着狄更斯创作上的巨大进步,比起其前的《匹克威克外传》《奥利弗·特威斯特》《尼克拉斯·尼克尔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更胜一筹。《董贝父子》在结构上极其严密,情节的发展顺理成章,引人入胜,有水到渠成之势,在内容上则对当时英国社会现象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解剖与分析,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而开创了狄更斯小说中以社会现象为题材的作品。《董贝父子》堪称狄更斯著作中一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传世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