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第三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版前言

项目管理就是“如何成功地完成一件你没有做过的事情”,从这一点上来说,学习项目管理绝不仅仅是因为工作的需要。对每一个人来说,“人生”也可以当作一个项目来看待。正因为如此,这本书几乎是写给所有人的。不仅仅是刚刚或者将要走上项目管理岗位的职业人员,任何想要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有目标、有效率的人,都需要项目管理的知识。试图用最通俗的语言,让普通的人也能够了解专业性的项目管理知识,这也是本书第一版写作的指导思想。同时,很多初次接触项目管理岗位的人大都过去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这个改变绝不仅仅是知识领域的拓展,而且是思维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也正因为第一版抓住了这两个要点,使得它有了和其他同类型书之间的差异性,成了本书最明显的特色。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项目,那么,在所有行业中也就都有项目管理,这就促成了项目经理在这些年中成为一个炙手可热的职位。但也同样有很多人疑问:在一线工作久了,就一定要转型做项目经理吗?什么样的人适合转型?这些问题也是作者在多年项目管理培训中被学员问得最多的问题。在作者看来,对项目经理最大的挑战有两点:第一,需要面对各种非理想状况;第二,需要面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而对这两点有深刻体会的人,都能够比较适应现实项目管理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恰恰是这两种情况,又是普通教科书中最难关照的。因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在试图总结某种规律,并以之应对各种情形,但这只是“水中花,镜中月”。管理是一种“手艺”,是一种拿捏的火候。管理学的知识可以从书本上读来,但运用它却需要多年的实践和体会。做技术的人经常需要“一是一,二是二”的严谨态度,但对管理实践来说,这种思维方式却会“寸步难行”。毕竟管理是在和人打交道,而不是牛顿定律所支配的自然世界。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跟着成功者的脚步。”后面两句显然是现代人根据时代的特征所发挥的。但要想把这句话变成每个人的实践,却绝非说出来那么简单。所谓“跟随成功者的脚步”,就是建立“具有成功品质的习惯”。学习管理学知识的根本目的,就是去改变行为习惯。管理学的知识只有在成为你每天自然而然、不断重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在你已经完全忘却它的出处时,它的价值才会真正显现。这也是本书读者需要特别牢记的。

本书第一版成书于2005年,至今四年过去了,已有了很多需要再版的理由:第一, PMBOK自身有了更新,出了第三版,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变动;第二,四年的时间里,作者也积累了很多新的体会和经验;第三,很多读者也反馈了第一版中存在的谬误,亟待更正。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就有了眼下的这次再版。虽说是在第一版基础上的改动,但变化实际不小。全书仍以PMBOK的九大知识体系作为主框架,语言上保持通俗易懂,阐述理论透彻,辅以各种图表,强调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改动的部分包括:

● 项目整体管理一章作了比较大的变动,包含了很多战略管理方面的最新内容,系统性更强一些。

● 项目时间管理一章中重点介绍了关键链管理的操作方式。

● 项目质量管理一章的结构重新作了编排,按照读者容易理解的思路逐步引入各种质量理念,并在很多地方进行了重新编写。

● 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一章结构上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相关内容作了整合,补充和更新了很多知识点,更有利于实践操作。

● 项目全书充实了大量的案例,以帮助读者以最容易接受和贴近现实的方式去理解某个抽象的理念。

作者至今都认为当年一气呵成的第一版前言表达了大部分的成书想法,第二版也就可以省些笔墨不再“炒剩饭”。

最后,我要感谢在第二版写作过程中给予很多帮助的朋友和同事: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的谭景文帮助审阅了项目质量管理一章;项目管理者联盟的宣晓峰无偿提供了很多案例资料,特别是联盟定期举办的周末沙龙,让我有机会和项目管理的众多实践者沟通和交流;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王颖院长一直大力支持和鼓励我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博学堂的李慧茹帮助收集和整理了很多第一版的反馈意见;还有很多我身边的朋友和同事:杨谨、黎学文、孟瑜、谌宁、张研、徐映等,和他们的日常探讨经常会让我突发灵感。我还要感谢家人,特别是要感谢我父亲,老人家通读了全书原稿,并提出了很多文字上的修改建议。

作者

2009年初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