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伏羲与“三易”

传说上古时代,大约距今七八千年,我国现在甘肃省的天水一带出现了一位圣人伏羲,古书上也作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等,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文明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汉书》记载:“成纪属汉阳郡,汉阳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天水历来被称为“羲皇故里”。传说正月十六是伏羲诞辰,甘肃天水是伏羲故里,所以每年都据此举办伏羲文化节。

伏羲对中国文化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创立了八卦,八卦能够推演事物的变化,预测事物的发展。伏羲创立八卦有这样的说法:在现在甘肃天水麦积区渭南乡的西部有一座卦台山,相传即是伏羲画八卦的地方。在伏羲生活的上古时代,人们对大自然可以说是知之甚少。下雨刮风、电闪雷鸣、森林大火、地震水灾,人们既害怕又困惑。伏羲天生聪慧,善于思考,决心把这一切都搞清楚。于是他经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观日月星辰,俯察方位地形,精心研究飞禽走兽的脚印和花纹等。有一天,伏羲又来到了卦台山上,冥思苦索长期所观察的现象。突然,他听到一声怪吼,只见卦台山对面的山洞里跃出一匹”龙马”——这个动物龙头马身,身上有花纹。“龙马”一跃就跃到了卦台山下渭水之中的一块巨石上。这块巨石形如太极,配合”龙马”身上花纹,伏羲顿时灵机一动,很快画出了八卦。那个跃出“龙马”的山洞现在被称为“龙马洞”,渭水之中的那块巨石被称为“分心石”。现在的卦台山,还可以看到这些古迹,“龙马洞”里还有石槽和石床的残迹。

《系辞下》这样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说明八卦的来源是“观物取象”,这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类比思维”。当然,八卦取象不是简单的类比思维,是辩证的复杂类比,其根本要素是“阴”、“阳”。伏羲创立八卦,按照易理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三种方法:一是“仰观俯察”,二是“以类取象”,三是“比类编码”。伏羲之所以画八卦,就是希望能够找出一个推动世间万事万物的根本动力。在伏羲看来,这个动力就是“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无形无踪,难以描述,于是生出“太极”;“太极”一片混沌,就像“太极图”——阴阳鱼;“太极”生“两仪”,即“阴”、“阳”;“两仪”生出“四象”,即“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四象”生出“八卦”,即坤(000)、艮山(001)、坎(010)、巽风(011)、震雷(100)、离火(101)、兑泽(110)、乾天(111)!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乾(111)、兑(110)、离(101)、震(100)、巽(011)、坎(010)、艮(001)、坤(000),这种三画八卦的排列就是易学界最为著名的“先天八卦”!

传说中的伏羲八卦,直到现在很多东西还不能很好地用实证的科学加以说明,所以有人认为伏羲是上一个文明的遗存。在17世纪中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1646~1716年,德国哲学家、数学家,涉及的领域有法学、力学、光学、语言学等)创立“中国学院”,专门研究“八卦”,获得八卦的“两仪”(阴阳)、“四象”、“八卦”、“十六卦”、“三十二卦”、“六十四卦”的启示,因而发明了“二进制”记数的方法并运用于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二进制”还被很广泛地应用于生物及电子学中。八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是一座关于宇宙预测法则的高级“信息库”,其中许多奥妙之处,至今仍在探讨之中。

伏羲创立出八卦之后,一直被广泛运用;据说到了夏禹时代已经扩充为六十四卦,记载在《连山》一书中,艮卦(001·001)为第一卦。桓谭(前23~50年,字君山,沛国相即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人,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新论正经》这样说:“《易》: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四千三百言。《连山》藏于兰台,《归藏》藏于太卜。”所谓八万言的《连山》,就是《连山易》,古时候多只称《连山》。《连山》的名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大卜》。《连山》的特点是:以四季六气象征生老病死,以六甲值符象征吉凶悔吝,以三元九运象征时空转换。跟《周易》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生克是不相同的。

《连山》的具体面貌,跟伏羲一样神秘莫测,有人认为已经失传,有人认为《连山》并没有失传,而世代都在《连山易》的弟子中秘传。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体情况不能尽知,也不便在此细说。到了夏商时期,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在《归藏》一书中,以坤卦(000·000)为第一卦,这样一直使用到商末。传说商人的祖先为“契”,契的母亲为有氏之女叫简狄。简狄曾与两位伙伴去河里洗澡,看见玄鸟(燕子)落蛋,简狄拾而吞之,怀孕而生儿子“契”——商人因此以玄鸟为图腾。商人把《连山》卦修改为《归藏》,第一卦是坤卦,象征“万物莫不归藏其中”——一切都来自母亲简狄,意思是人类及一切文化和文明都生于地且归于地。

《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中国大陆现存有《周易》、《连山》的水卷,海外存有《连山易》27卷、《归藏易》23卷。《归藏》是三易之一,《周礼·春官》说:“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连山》、《归藏》、《周易》是三种不同的占筮方法,可都是八个经卦和由八个经卦重叠出64重卦。《归藏易》相传黄帝所作,有四千三百言。宋代的家铉翁(约1213~1297,号则堂,眉州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说:“归藏之书作于黄帝。而六十甲子与先天六十四卦并行者,乃中天《归藏易》也。”

清末光绪2 5年(1 8 9 9年)秋,当时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1845~1900)因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含有“龙骨”的一剂中药。无意中王懿荣发现了“龙骨”刻划着的符号。对古代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马上认为这不是一般的刻痕,应该是古代文字,而不是籀(大篆),也不是篆(小篆)。为了获得更多的“龙骨”,王懿荣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买下刻有符号的全部“龙骨”。后来,古董商范维卿(王懿荣的山东同乡)等人加入其中,共收集到了1500多片。研究发现,其中有《连山》86卷、《归藏》92卷。在华的日本阴阳师南宫橘末以每片甲骨1两黄金的价格选出《连山》27卷、《归藏》23卷,购买且运到日本,而余下的《连山》、《归藏》因为各种因素至今已经荡然无存。

1993年3月,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归藏》,即王家台秦简《归藏》,重启了中国研究《归藏》的热潮。秦简《归藏》是《归藏》中的第6卷中的第2册第7篇《郑母经》部分内容,这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珍贵资料,对《归藏》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南宋的罗沁《路史发挥·论三易》中这样说:“初坤、初乾、初离、初坎、初兑、初艮、初震、初巽,此归藏之易也。”《归藏》的卦图与“先天八卦”的卦图的排列顺序相同,即按逆时针排列:“乾兑离震巽坎艮坤”,“震巽”的地方是一个“S”,也就是有些人说的“纽点”——有的人不明白“先天八卦”的“S”,误以为“先天八卦”的顺序为“乾兑离震坤艮坎巽”,这是应该注意的。

我们认为,《归藏》中没有乾、坤,坎、离,震、巽,艮、兑等八卦概念对立,而只有坤地、艮山、坎水、巽风、震雷、离火、兑泽、乾天所象征的物象。“先天八卦”的卦画符号,按照严格的二进制顺序排列,即坤地(000)、艮山(001)、坎水(010)、巽风(001)、震雷(100)、离火(101)、兑泽(110)、乾天(111)。而《归藏》的排列顺序有的人认为是:乾位(天)、兑位(金)、离位(山)、震位(水)、巽位(火)、坎位(风)、艮位(木)、坤位(地),这跟我们排列的先天八卦正好相反。与《周易》相比,《归藏》在对万物取象上比《周易》更具体,《归藏》按二进制的顺序把八卦排列为一周,八卦象征万物的一个生存周期。可对具体事物的取象上,《周易》乾为天、兑为泽、离为火、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艮为山、坤为地,比《归藏》清楚得多。《周易》出现之后,《归藏》的卦象似乎显得很混乱,可能正是因此而失传。

虽然《归藏》对具体事物的取象不如《周易》,可重卦六十四卦的取象却非常高明,比如“天气”曰“归”即乾天(111·111),“地气”曰“藏”即坤地(000·000),意思是:《归藏》起于“地”,而地源自“天”。又比如“藏”、“归”相交为《周易》的否卦(000·111),“归”相交“藏”则为《周易》的泰卦(111·000)。“藏”相交于“山”则为剥卦(000·001),“山”相交于“藏”则为谦卦(001·000)。《归藏》卦画的取象具体而微,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