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时空界说

东亚·东亚大陆·中国·中亚

首先要对本书论述的空间范畴做一界定。书名中“东亚”二字,实则是东亚大陆的简称。

东亚作为地理概念,指亚洲东部地区殆无疑义,但其具体所包含的区域并不十分明确。广义的东亚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而本书所指东亚大陆,不包括以半岛和岛屿为主的东南亚地区。且就现有国家行政区划而言,狭义上东亚或东北亚的朝鲜、韩国和日本,也属半岛和岛屿,地理上不属于东亚大陆的范畴。另外,蒙古国的早期考古资料相当匮乏,暂且存而不论。

因此,本书所言东亚大陆,仍是地理意义上“中国”的代名词;就内容而言,的确限于目前中国大陆的考古学文化。但为什么不用“中国”这一概念呢?因为在地理范畴之外,“中国”具有太多复杂的含义,包括文化、族群、社会组织等层面的意蕴,不一而足。同时,东亚青铜潮的故事大部分发生于这个区域最早的核心文化、最早的“中国”——二里头都邑与二里头文化(10)形成之前。也就是说,“中国”的概念具有历史层面上从无到有、从古到今的巨大差别。所以,“东亚大陆”这个相对简单的地理概念显然更为恰当妥帖。

另外,作为地理概念的东亚大陆,既不限于今日之中国,也不等同于今日中国的范围。诚如有的学者指出,“中国广阔的大西北地区在地理上可归入中亚范畴,在文化上也与后者保持着很大的类似性”(11),所以本书关于东亚大陆早期青铜遗存的叙述,不包括出土了众多早期铜器的新疆地区。

东亚——大陆、半岛与列岛[底图审图号:GS(2016)2937号]

“中亚”(Central Asia)一词,在科学文献中由来已久,关于其具体地理界限则众说纷纭。1862年,俄国东方学家和中亚探险家尼古兰·哈尼科夫(Nicolay Khanykoff)认为应该根据共同的环境特色来界定中亚的范围,进而建议可将缺乏注入外海的河流这一特征,作为界定“中亚”的准则之一。此后也有学者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Richthofen)认为,“中亚”包括亚洲内陆地带以没有河流注入外海的水文体系为特征的所有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权威著作《中亚文明史》(12)专门对“中亚”一词做了说明,强调“本研究中所谓的‘中亚’相当于亚洲大陆的全部内陆部分……我们将遵循此前一百年间所发展的有关中亚历史和文化研究的传统。本书所用的‘中亚’一名,也可以视作‘内陆亚洲’的异名”。1978年,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举行专家会议,讨论《中亚文明史》的编写出版筹备事宜。会议报告明确指出,“中亚”包括“今位于阿富汗、中国西部、印度北部、东北伊朗、蒙古、巴基斯坦以及苏联诸中亚共和国境内的各个地区”(13)

前殷墟时代东亚大陆青铜潮波及范围[底图审图号:GS(2016)1606号]

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在各章节中述及中亚东部考古遗存,涉及“中国西部”的具体范围,大致涵盖新疆、西藏、内蒙古西部、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14)

这样,“东亚”的空间,即青铜潮波及的范围,西至青藏高原东麓,西北至河西走廊,北及河套至冀北,东北至松嫩平原,东达海疆,东南至南部达长江中下游平原,西南至四川盆地。在本书限定的时间框架内,更远的东北东部区域、江南丘陵区、两广丘陵区,以及云贵高原尚无青铜遗存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