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宋濂对高足的称赞
在汉中府学教授任上已待了六年的方孝孺,面对秦岭巴山之间的远离朝阙的局促之地,心中常生嗟叹。就在洪武三十一年的立春日,他在府学斋房中写了《立春偶题二首》:
万事悠悠白发生,强颜阅尽静中声。
效忠无计归无路,深愧渊明与孔明。
百念蹉跎总未成,世途深恐误平生。
中宵拥被依床坐,默数邻鸡报五更。
诗中透露的消息,是那种报国无门的书生忧患。妙就妙在“深愧渊明与孔明”这一句,若能学陶渊明归隐亦可自标高洁,不幸的是,自己还在为五斗米折腰;若能学孔明辅佐圣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己却在当一个无足轻重的教书匠。隐既不可,达亦不能,处两难之中,方孝孺竟有了那种“活人让尿憋死”的感觉。
如此说来,读者想必有兴趣了解方孝孺的来历。不妨在这里啰唆几句。
方孝孺出生在浙江宁海。在他出生的1358年,朱元璋已经攻克了婺州并聘请宋濂为府学教授。刘伯温正蜗居在青田家中,一面静观天下局势,一面写着他的《郁离子》。那是一个战乱的年代,方孝孺可谓生不逢时,但他自幼就显露出做学问的天才,每日读书盈寸。六岁时,他写过一首《题山水隐者》的诗:
栋宇参差逼翠微,路通犹恐世人知。
等闲识得东风面,卧看白云初起时。
诗气尚弱,但对参差栋宇的追慕胜过对山水的迷恋,这种情绪几乎是与生俱来,贯穿了方孝孺的一生。
方孝孺十一岁时经历了改朝换代。其时,他的生母已经亡故。如果“苦难是一笔财富”这句话当真,那么方孝孺应该是他的同代人中独占鳌头的超级富翁了。他从小失去母爱,但性格并不孤僻。洪武初年,他的父亲方克勤应聘出来做官,被派往山东济宁担任知府。明史中方克勤有专门列传,被时人称为循吏。因为方克勤做事认真、爱民心切、奉公唯谨,一些与他共事的官蠹猾吏,因为捞不着好处,便很忌恨他。洪武九年,方克勤因遭人诬陷,说他私用府仓中炭苇二百斤,被朱元璋下旨押解来京打入诏狱。方孝孺曾经给朱元璋写信为父亲辩冤,并提出代父坐牢。该信被有关部门扣压没有上报。方克勤身陷冤狱大约一年后,被贬往江浦为吏。又因空印案再次遭衙吏诬陷,终被逮至京师伏诛。方克勤四十六岁应试做官,仅五年就因官弃世。他是洪武时期难得的执政为民的好官,却没有得到好报。一直随侍在侧的方孝孺,为父亲的冤屈撕肝裂胆。明史中用“扶丧归葬,哀恸行路”八字来形容,说得简单,但可深味之。
遵父亲生前之嘱,方孝孺前往浦江从师宋濂。宋濂自洪武九年致仕后,在家乡龙门山中继续招纳弟子授业。在他众多弟子中,方孝孺特别得到他的青睐。三年后,当方孝孺学成归还故乡时,宋濂特地写了一篇文章送给高足。题目叫《送方生还宁海并序》,其中有这样一段:
凡理学渊源之统,人文绝续之寄,盛衰几微之载,名物度数之变,无不肆言之。离析于一丝而会归于大通,生精敏绝伦,每粗发其端,即能逆推而底于极,本末兼举,细大弗遗……
予今为此说,人必疑予之过情;后二十余年,当信其为知言,而称许者未过也。虽然,予之所许于生者,宁独文哉。
以宋濂谨言慎行的性格,绝不会说过头的话。但他这篇文章对方孝孺赞赏有加,他甚至于说他所期望的,不只是方孝孺的文章,言外之意,他看到了方孝孺匡扶天下、燮理阴阳的宰辅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