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代文宗
欧阳修四岁丧父,母亲带他投奔叔父——一个薪俸不高的推官。叔父待他母子很好,但毕竟是寄人篱下,和二岁丧父的范仲淹一样,他自幼聪颖好学。也许,对任何一个敏感的孩子来说,要想改变命运,勤学以走科考仕进之路是他们最好的选择。母亲亦是知书识礼之人,“画荻教子”成为后世佳话。
十岁的欧阳修在李姓伙伴家中无意翻到了韩愈文集,虽然读不懂,却为韩文的汪洋恣肆而深深沉醉。韩文是“散文”,而唐代至宋代的科考及公文都用骈文来写,一味追求骈俪和辞藻,缺真情而极难读。当初他并不知道,幼时的这点痴迷为他日后倡导并践行古文运动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并在适宜的时机里,壮大繁荣。今天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六个宋代人当中,除他之外,五个都出自他门下。
骈文是科考的敲门砖,他沉醉于韩愈的散文,对他的科考实在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数年之后,他两次应试,皆以落败而告终。他知道自己要达到目的,必须学会妥协和放弃,便以天资和积累攻骈文。二十二岁,“连中三元”之后,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他为自己做了一件新袍,以便中状元后穿上,却因锋芒太过而于次年以二甲进士及第。
虽未中状元,却也是一个年轻的进士,中进士后,他自己说再没有作骈文,但对古文的倡导必须有待天时人和。他以自己的实绩向世人证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古文。但真正从根本上扭转这一风气,还要等他有话语权之后。
宋初文坛上先是流行西昆体,以杨亿、钱惟演为代表,追求辞藻华美,对仗工整,流于浮泛应酬而乏真情;一些人借此反西昆体,而矫枉过正,走上另一个极端,以太学生为主的人避开了西昆体的华而不实,又走上了艰涩险怪一途,引经据典,以艰深文浅陋,面目亦复可憎。
嘉祐二年(1057),他任科考主考,下定决心一改西昆体和太学体的文风,倡导他心目中的古文。凡写太学体的,他一律判为不合格。比如太学体的领袖刘几,在此次考试中被他判落。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颇有古文风范。欧阳修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避嫌而违心将此卷取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这为古文运动的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欧阳修提倡的古文,不像韩柳一样过于强调载道,生活化、平易化才是他的审美追求,这也和宋代士大夫追求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潮流暗自相符。他倡导的古文,同样要求文采,不像西昆体和太学体一样“因文废义”,却也不能失去文学自身的美感和形式,而流于宋初另一体“白体”之枯乏无味。文质兼美,源于生活而又有一种超越之高致,才是真正的欧阳修的古文,是“六一风神”。
要做到平易并不易。据说欧阳修在晚年修唐史时,参与者中有自己的前辈宋祁,他总是喜欢用些生僻的字眼。从年龄、资历来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便直说,只好委婉地讽劝。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8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
宋祁听了,明白了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理论是灰色的,一切都有待创作实绩来导引。欧阳修以个人的丰赡才力身体力行,导引于先,而经其奖掖推举的苏氏父子和其他才俊追随于后,相互激荡,最终才使这一有别于“骈文”的新散文得以大放异彩。
透过文体革新这一文学事件,可以窥见欧阳修个性中强烈的挣脱束缚、摆脱庸俗的一面。无论是位列三公或身处卑贱,人无往而不在平凡的生活中。如何将平凡的生活审美化,赋予庸常以美感,如何在凡俗之中保持一点妙赏真情,赋予庸俗以超脱,是一门艺术。
欧阳修,便是这样的一个艺术家。